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杭州馀杭人。約于玄宗時在世。所作《春怨》詩,歷代稱賞,頗著名。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玄宗時余杭(今屬浙江)人。見《唐詩紀(jì)事》卷一五。《全唐詩》存《春怨》詩1首,歷代稱賞。
唐詩匯評
金昌緒,生卒年不詳,馀杭(今浙江杭州)人,生平無可考。大中中,顧陶編選《唐詩類選》,錄其詩一首?!?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一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獅子國人。工畫,善畫西域佛像,運筆持重,別具特色。

人物簡介

神僧傳·卷第九
僧金剛仙者。西域人也。居于清遠(yuǎn)峽山寺。能梵音彈舌搖錫而咒物。物無不應(yīng)。善囚拘鬼魅束縛蚊螭。動錫杖一聲。召雷立震。是日峽山寺有李樸者。持斧剪巨木。刳而為舟。忽登山見一盤石上有穴。睹一大蜘蛛足廣丈馀。四蛇齧卉窒其穴而去。俄聞林木有聲暴猛吼驟。工人懼而緣木伺之。果睹枳首之虺長可數(shù)十丈。屈曲蹙怒環(huán)其蛛穴。東西其首。俄而躍西之首吸穴之卉團(tuán)。而飛出穎脫俱盡。后回東之首大畫其目大呀其口。吸其蜘蛛蜘蛛馳出。以足擒穴之口。翹屈其毒。丹然若火。焌虺之咽喉去虺之目。虺懵然而復(fù)蘇。舉首又吸之。蛛不見更毒虺。虺遂倒于石而殞。蛛躍出緣虺之腹咀。內(nèi)齒折二頭俱出絲而囊之。躍出穴去。樸訝之返峽山寺語金剛仙。仙乃祈樸驗穴振環(huán)杖而咒之。蛛即出于僧前儼若神聽。及引錫觸之。蛛乃殂于穴側(cè)耳。及夜僧夢見老人捧匹帛而前曰。我即蛛也。復(fù)能織耳。禮僧曰。愿為福田之依。語畢遂亡。僧及覺布已在側(cè)。其于精妙奇巧非世繭絲之所能制也。僧乃制而為衣。塵垢不觸。后數(shù)年僧欲往番禺泛舶歸天竺。乃于峽山金鎖潭畔搖錫大呼而咒水。俄而水辟見底矣。以澡瓶張之。有一泥鰍魚可長三寸許。躍入瓶中。語眾僧曰。此龍矣。吾將至海門以藥煮為膏涂足則渡海若履坦途。是夜有白衣叟挈轉(zhuǎn)關(guān)榼詣寺。家人傳經(jīng)曰。知金剛仙好酒。此榼一邊美醞一邊毒醪。其榼即晉惠帝曾用酖牛將軍者也。今有黃金百兩奉公。為持此酒毒其僧也。是僧無何。取吾子欲為膏恨伊之深痛貫骨髓。但無計而奈何。傳經(jīng)喜受金與酒。得轉(zhuǎn)關(guān)之法詣金剛仙。仙持杯向口次。忽有數(shù)歲小兒躍出就手覆之。日酒是龍所將來而毒師耳。僧大駭詰傳經(jīng)。傳經(jīng)遂不敢隱。僧乃問小兒曰。爾何人而相救。兒曰。我昔日之蛛也。今已離其惡業(yè)。而托生為人七稔矣。吾之魂稍靈于常人。知師有難故飛魂奉救。言訖而沒。眾僧聆之。共禮金剛仙。求舍其龍子。僧不得已而縱之。后仙果泛舶歸天竺矣。
金和尚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姓王氏。西河平遙人。童年依高巖山出家。軀干偉碩。其長一丈。其大十圍。言語質(zhì)野。無文采。而先知災(zāi)福。如讖緯。迄終。而鄉(xiāng)里至今猶祭禮焉。
宋高僧傳·卷第三十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二
釋金和尚者。姓王氏。西河平遙人也。所生之地豬坑村。幼而魁岸為人魯質(zhì)。所作詭異與平人不類。于嵩巖山出家。其后身裁一丈腰闊一圍。言事多奇差。終后如在。鄉(xiāng)人供祭之乞愿。皆遂人意。西河至稽胡皆鄭重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時新羅人。敬宗寶歷元年,隨新羅王子金昕入唐,曾至長安青龍寺、清遠(yuǎn)峽山寺。宣宗大中九年,任新羅秋城郡太守。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新羅(今朝鮮南部)人。敬宗寶歷元年(825),隨新羅王子金昕入唐,曾至長安青龍寺、清遠(yuǎn)峽山寺。宣宗大中九年(855)任新羅秋城郡太守。事跡據(jù)《舊唐書·東夷傳》、《韓國金石遺文》?!度圃娨荨反嫫湓?聯(lián),皆錄自日本大江維時編《千載佳句》。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名不詳。號金門羽客。道士?!墩y(tǒng)道藏》本杜光庭編《天壇王屋山圣跡記》錄其詩4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尼金氏 朝代:

人物簡介

東國僧尼錄·尼姑
金氏(太夫角干金庾信妻) 圣德王十年。令曰。今中外平安。高枕無憂。太大角干之賜也。夫人儆戒相成。陰功亦多。寡人未嘗忘于心。思欲報之。命歲賜南城租一千石。時金落發(fā)為尼。命封為夫人。

人物簡介

神僧傳·卷第六
僧金師。新羅人。居睢陽。謂錄事參軍房琬云。太守裴寬當(dāng)改。琬問何時。曰明日午敕書必至。當(dāng)與公相見于郡西南角。琬專候之。午前有驛使兩封牒到。不是琬以為謬也。至午又一驛使送牒來云。裴公改為安陸別駕。房遽命駕迎僧。身又自去。果于郡西南角相遇裴。召問僧云。官雖改其服不改。然公甥侄各當(dāng)分散。及后敕至除別駕紫紱猶存。甥侄之徒各分散矣。
夏侯碎金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滑州胙城人。劉寂妻。父失明,求與夫絕,歸侍父疾。五年父亡,居喪哀毀,被發(fā)徒跣,負(fù)土作冢,廬其左。寒不衣棉,日一食者三年。詔旌門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9 【介紹】: 唐宗室。高宗第三子。初封杞王,改畢王,后封為澤王。歷任壽、沔等五州刺史。武則天載初元年武承嗣使酷吏周興誣告上金謀反,下獄自縊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43—712 【介紹】: 唐僧。原藉西域康居,因俗姓康。武則天賜以賢首之稱號,后人即尊為賢首大師。先從智儼學(xué)《華嚴(yán)》,智儼死后,出家。預(yù)義凈譯場,為則天講新《華嚴(yán)經(jīng)》,因撰《金獅子章》,徑捷易解,則天遂悟其旨。創(chuàng)華嚴(yán)宗法界緣起理論,被尊為華嚴(yán)宗第三祖。有《華嚴(yán)探玄記》、《般若心經(jīng)疏》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法藏字賢首。俗姓諸葛氏。蘇州吳縣人。一云姓康氏??稻尤?。自少出家。如意元年。武后制于東都大福先寺檢校無盡藏。長安四年。又制于化度寺檢校無盡藏。后延為薦福寺大德。開元二年卒。年七十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字賢首。其先康居國人。因姓康氏。幼知學(xué)佛。高宗時應(yīng)名僧遷。參奘公譯事。頗以證義潤文筆受之任見稱。及天后置館翻傳。首登入場之選。實叉難陀。以所赍華嚴(yán)梵夾。與義凈復(fù)禮出新經(jīng)。藏。尤有力。后義凈專主譯任。偕勝莊大儀等。充證義。既而后召講新經(jīng)。指鎮(zhèn)殿金獅子。以喻天帝網(wǎng)。十重玄門。海印三昧。六相和合義門。普眼境界門等。于是后曉。然開寤。得未曾有。遂緝其言。為金獅子章。行于世。圣歷二年十月八日。又詔講于佛授記寺。至華嚴(yán)世界品。講堂及寺中。地皆震動。都維那恒景表聞。有答詔。不錄。且嘗以巧方便。示剎海。涉入無盡之指。則對懸十鑒于八方上下。中。安佛像。然一炬以照之則互影交光。重重映蔽。不可得而思議矣。 始燉煌杜順以華嚴(yán)法界觀。傳弟子智儼。儼傳藏。其統(tǒng)緒之正如此。別疏般若心經(jīng)。復(fù)號康藏國師云。
宋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法藏。字賢首。姓康??稻尤艘病oL(fēng)度奇正利智絕倫。薄游長安彌露鋒穎。尋應(yīng)名僧義學(xué)之選。屬奘師譯經(jīng)。始預(yù)其間。后因筆受證義潤文見識不同而出譯場。至天后朝傳譯首登其數(shù)。實叉難陀赍華嚴(yán)梵夾至同義凈復(fù)禮譯出新經(jīng)。又于義凈譯場與勝莊大儀證義。昔者燉煌杜順傳華嚴(yán)法界觀。與弟子智儼講授此晉譯之本。智儼付藏。藏為則天講新華嚴(yán)經(jīng)。至天帝網(wǎng)義十重玄門海印三昧門。六相和合義門普眼境界門。此諸義章皆是華嚴(yán)總別義網(wǎng)。帝于此茫然未決。藏乃指鎮(zhèn)殿金獅子為喻。因撰義門。徑捷易解。號金師子章。列十門總別之相。帝遂開悟其旨。又為學(xué)不了者設(shè)巧便。取鑒十面八方安排。上下各一。相去一丈馀。面面相對中安一佛像。燃一炬以照之?;ビ敖还狻W(xué)者因曉剎海涉入無盡之義。藏之善巧化誘。皆此類也。其如宣翻之寄亦未能舍。蓋帝王歸信緇伍所憑之故。洎諸梵僧罷譯。帝于圣歷二年己亥十月八日。詔藏于佛授記寺講大經(jīng)。至華藏世界品。講堂及寺中地皆震動。都維那僧恒景具表聞奏。敕云。昨請敷演微言闡揚秘賾。初譯之日夢甘露以呈祥。開講之辰感地動以標(biāo)異。斯乃如來降跡。用符九會之文。豈朕庸虛敢當(dāng)六種之震。披覽來狀欣惕于懷云。其為帝王所重實稱非虛。所以華嚴(yán)一宗付授澄觀。推藏為第三祖也。著般若心經(jīng)疏。為時所貴天下流行。復(fù)號康藏國師是歟。
康希詵 朝代:初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45—715 【介紹】: 唐人,字南金。年十四明經(jīng)登第。初為秘書省校書郎,轉(zhuǎn)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拜洛州河清令。歷海、濮、饒、房、睦、臺六州刺史。有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滑州人,世居京兆萬年。李粲父。武則天時為汴州刺史。有善政。突厥、契丹寇河北,百姓震擾,道廣悉心撫定,人無離散。遷殿中監(jiān)、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累封金城縣侯。卒謚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69—741 【介紹】: 唐僧。南天竺摩賴耶國人。屬婆羅門種姓。相傳本中天竺國王伊舍那靺摩第三子,為南天竺國王所遣,入唐傳法。玄宗開元時入長安,譯密教經(jīng)典數(shù)種,大智、大慧、不空、一行等皆師事之。后至洛陽,示寂于廣福寺。卒謚國師。譯有《瑜珈念誦法》等。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華言金剛智。南印土摩剌耶國人也。摩剌耶。華言光明。其國近觀音所居補陀洛伽山。故云爾。父婆羅門善五明論。建支王師事之。智甫數(shù)歲。即能日誦萬言。不廢忘。年十六出家。隨師學(xué)于中印土那爛陀寺。修多羅阿毗曇。莫不練習(xí)。洎登戒法。遍聽律部。既而詣西印土究討小乘諸部。瑜伽三密陀羅尼門。十馀年。于是博通三藏。次東游楞伽山。歷佛逝裸人等。二十馀國。開元七年。至廣州。詔迎居京師之慈恩寺。徙薦福寺。至必建大曼拿羅灌頂法。度四眾。大智大慧不空三師。皆行弟子禮。十九年。從駕幸洛陽。會久不雨。詔結(jié)壇禱之。于是依菩薩法在所住處。用不空鉤穴地深四肘。起壇其上。繪七俱胝菩薩像。對之祀唄。期以像目開。即雨七日。炎氣益熾。天無云翳。午后目開。西北風(fēng)起雨大霔。飛瓦拔樹。遠(yuǎn)近驚駭。而壇屋穿漏。莫知其故?;騻饕詾辇堬w去云。士庶來觀。日千萬輩。時上以得姓之始。崇老氏。有司希意請。凡蕃客一切并逐。報可。侍者以告。智曰。吾梵僧也。非蕃客。詔旨寧為我哉。卒不去。未幾陛辭游雁門。上大驚。下握手上殿。慰問移時。有皇女。疾久不愈。遷臥咸宜外館。閉目經(jīng)旬。浹無所語。詔智授誡。因擇宮中七歲女子二人。以緋繒蔽面臥地。上使牛仙童。書若敕者。焚之它處。智嘿有所誦。二女子忽能誦所焚敕語。不遺一字。頃之皇女亦起。坐上聞之。不俟仗衛(wèi)馳而至。而皇女因謂上曰。冥數(shù)難移。琰摩王以陛下之德。見二女子持敕至。遂令先保母鎦氏護(hù)送。隨二女子歸。猶獲半日之活。以慰陛下。自是上加欽仰。武貴妃造金剛壽命菩薩像。河?xùn)|郡王。繪毗盧遮那塔中像。皆智所戒飭也。曰庶幾其延壽。二貴。人果皆不久而終。大慧禪師一行。請譯灌頂諸部流通。十一年。詔于資圣寺置館。出瑜伽念誦法二卷。七俱胝陀羅尼二卷。東印土婆羅門。大首領(lǐng)。直中書。伊舍羅譯語。嵩岳沙門溫古筆受。十八年于大薦福寺。出?殊室利五字心陀羅尼觀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門智藏譯語。一行筆受。又補足舊譯隨求章句。二十年。于洛陽廣福寺。語門人曰。白月圓時。吾當(dāng)逝矣。八月既望。禮毗盧遮那佛像。繞旋七匝。還院焚香發(fā)愿。頂戴梵夾拜所譯。從容付囑。寂然而化。壽七十一。臘五十一塔于龍門伊川之右。
宋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一
釋跋日羅菩提。華言金剛智。南印度摩賴耶國人也。華言光明。其國境近觀音宮殿補陀落伽山。父婆羅門善五明論。為建支王師。智生數(shù)歲日誦萬言。目覽心傳終身無忘。年十六開悟佛理。不樂習(xí)尼揵子諸論。乃削染出家。蓋宿植之力也。后隨師往中印度那爛陀寺。學(xué)修多羅阿毗達(dá)磨等。洎登戒法遍聽十八部律。又詣西印度學(xué)小乘諸論及瑜伽三密陀羅尼門。十馀年全通三藏。次復(fù)游師子國登楞伽山。東行佛誓裸人等二十馀國。聞脂那佛法崇盛。泛舶而來。以多難故累歲方至。開元己未歲達(dá)于廣府。敕迎就慈恩寺。尋徙薦福寺。所住之剎必建大曼拿羅灌頂?shù)缊龆扔谒谋?。大智大慧二禪師。不空三藏。皆行弟子之禮焉。后隨駕洛陽。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岳瀆靈祠禱之無應(yīng)。乃詔智結(jié)壇祈請。于是用不空鉤依菩薩法。在所住處起壇。深四肘。躬繪七俱胝菩薩像。立期以開光明日定隨雨焉。帝使一行禪師謹(jǐn)密候之。至第七日炎氣爞爞天無浮翳。午后方開眉眼。即時西北風(fēng)生。飛瓦拔樹崩云泄雨。遠(yuǎn)近驚駭。而結(jié)壇之地穿穴其屋。洪注道場。質(zhì)明京城士庶皆云。智獲一龍穿屋飛去。求觀其處日千萬人。斯乃壇法之神驗也。于時帝留心玄牝。未重空門。所司希旨奏。外國蕃僧遣令歸國。行有日矣。侍者聞智。智曰。吾是梵僧且非蕃胡。不干明敕吾終不去。數(shù)日忽乘傳將之雁門奉辭。帝大驚。下手詔留住。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鐘其愛。久疾不救。移臥于咸宜外館。閉目不語已經(jīng)旬朔。有敕令智授之戒法。此乃料其必終。故有是命。智詣彼擇取宮中七歲二女子。以緋繒纏其面目臥于地。使牛仙童寫敕一紙焚于他所。智以密語咒之。二女冥然誦得不遺一字。智入三摩地以不思議力令二女持敕詣琰摩王。食頃間王令公主亡保母劉氏護(hù)送公主魂隨二女至。于是公主起坐開目言語如常。帝聞之不俟仗衛(wèi)。馳騎往于外館。公主奏曰。冥數(shù)難移。今王遣回略覲圣顏而已??砂肴臻g然后長逝。自爾帝方加歸仰焉。武貴妃寵異六宮。薦施寶玩。智勸貴妃急造金剛壽命菩薩像。又勸河?xùn)|郡王于毗盧遮那塔中繪像。謂門人曰。此二人者壽非久矣。經(jīng)數(shù)月皆如其言。凡先覺多此類也。智理無不通事無不驗。經(jīng)論戒律秘咒馀書。隨問剖陳如鐘虡受。有登其門者。智一覿其面永不忘焉。至于語默興居凝然不改。喜怒逆順無有異容。瞻禮者莫知津涯自然率服矣。自開元七年始屆番禺。漸來神甸。廣敷密藏。建曼拿羅依法制成。皆感靈瑞。沙門一行欽尚斯教。數(shù)就咨詢。智一一指授曾無遺隱。一行自立壇灌頂。遵受斯法。既知利物請譯流通。十一年奉敕于資圣寺翻出瑜伽念誦法二卷七俱胝陀羅尼二卷。東印度婆羅門大首領(lǐng)直中書伊舍羅譯語。嵩岳沙門溫古筆受。十八年于大薦福寺又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羅尼觀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門智藏譯語。一行筆受刪綴成文。復(fù)觀舊隨求本中有闕章句。加之滿足。智所譯總持印契凡至皆驗。秘密流行為其最也。兩京稟學(xué)濟(jì)度殊多。在家出家傳之相繼。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于洛陽廣福寺命門人曰。白月圓時吾當(dāng)去矣。遂禮毗盧遮那佛。旋繞七匝。退歸本院焚香發(fā)愿。頂戴梵夾。并新譯教法付囑訖。寂然而化。壽七十一。臘五十一。其年十一月七日。葬于龍門南伊川之右建塔旌表。傳教弟子不空奏舉。敕謚國師之號。灌頂?shù)茏又袝汤啥砒櫇u。素所歸奉。述碑紀(jì)德焉。 系曰。五部曼拿羅法。攝取鬼物必附麗童男處女。去疾除祅也絕易。近世之人用是圖身口之利。乃寡徵驗。率為時所慢。吁正法醨薄一至于此。
神僧傳·卷第七
釋跋日羅菩提。華言金剛智。南印度摩賴耶國人也。生數(shù)歲日誦萬言。目覽心傳終身不忘。年十六開悟佛理。乃削染出家。從師歷游諸國。至開元中達(dá)于廣府。后隨駕洛陽。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岳瀆靈祠禱之無應(yīng)。乃詔智結(jié)壇祈請。于是用不空鉤依菩薩法。在所住處起壇。深四肘。躬繪七俱胝菩薩像。立期以開光明日定隨雨焉 帝使一行禪師謹(jǐn)密候之。至第七日炎氣爞爞(徒冬切)天無浮翳。午后方開眉眼即時西北風(fēng)生。飛瓦拔樹崩云泄雨。遠(yuǎn)近驚駭。而結(jié)壇之地。穿穴其屋洪注道場。質(zhì)明京師一庶皆云。智獲一龍穿屋飛去。求觀其處日千萬人。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鐘其愛。久疾不救移臥于咸宜外館。閉目不語已經(jīng)旬朔。有敕令智授之戒法。此乃料其必終故有是命。智詣彼擇取宮中七歲二女子。以緋繒纏其面目臥于地。使牛仙童寫敕一紙焚于他所。智以密語咒之。二女冥然誦得不遺一字。智入三摩地。以不思議力令二女持敕詣琰摩王。食頃間王令公主亡保母劉氏護(hù)送公主魂。隨二女至。于是公主起坐開目言語如常。帝聞之不俟仗衛(wèi)馳騎往于外館。公主奏曰。冥數(shù)難移。今王遣回略覲圣顏而已。可半日間然后長逝。自爾帝方加歸仰焉。武貴妃寵異六宮薦施寶玩。智勸貴妃急造金剛壽命菩薩。又勸河?xùn)|郡王于毗盧遮那塔中繪像。謂門人曰。此二人者壽命非久矣。經(jīng)數(shù)月皆如其言。至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于洛陽廣福寺命門人曰。白月圓時吾當(dāng)去矣。遂禮毗盧遮那佛旋繞七匝。退歸本院焚香發(fā)愿。頂戴梵夾并新譯教法。付囑訖寂然而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65—734 【介紹】: 唐京兆三原人,字光國。明法中第。累授大理丞,歷侍御史、吏部員外郎、長安令。玄宗開元初,遷吏部侍郎,銓敘明審,為時所稱,遷大理卿。后為御史大夫,無所糾劾,唯煩于細(xì)務(wù),名稍衰。終嶺南采訪處置使。卒謚貞。
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六
朝隱字光國。京兆三原人。明法中第。開元時累官大理卿。封金城伯。拜御史大夫。進(jìn)太常卿。出為嶺南采訪處置使兼判廣州。二十八年卒。年七十。贈吏部尚書。謚曰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