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詞典
通傳
分類詞匯
通達(dá)
寄象
寄鞮
騖置
佛類詞典
感通傳
《漢語大詞典》:通傳(通傳)
通報傳達(dá)。新唐書·百官志二:“典直四人,正九品下。掌宮內(nèi)儀式,通傳勞問,糾劾非違,察出納?!?span id="rtcq498" class="book">《廿載繁華夢》第一回:“ 周庸祐 便向守門的通個姓名,稱是 大坑村 的 周 某,敢煩通傳進(jìn)去。”川劇《譚記兒》第三場:“你尚未與我通傳,怎知我就不得見?”
《國語辭典》:通達(dá)(通達(dá))  拼音:tōng dá
1.明白事理。《禮記。學(xué)記》:「九年知類通達(dá),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固?。韓愈〈柳子厚墓志銘〉:「子厚少精敏,無不通達(dá)?!?br />2.通暢無阻。如:「住在這里,可通達(dá)四方,交通極為便利?!?/div>
《漢語大詞典》:寄象
(1).古時指能通傳南方與東方語言的翻譯官。后泛指翻譯。禮記·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dá)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 孔穎達(dá) 疏:“‘達(dá)其志,通其欲’者,謂帝王立此傳語之人,曉達(dá)五方之志,通達(dá)五方之欲,使相領(lǐng)解。其通傳東方之語官謂之曰寄,言傳寄外內(nèi)言語;通傳南方語官謂之曰象者,言放象外內(nèi)之言?!?明 歸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圣法道,道法天,君子之道。所以考三王而不謬,建天地而不悖,質(zhì)鬼神而無疑,俟后圣而不惑者此也。不然……以相諭則不得其志,亦寄象鞮譯之音而已,何重于王者之文!” 章炳麟 《程師》:“學(xué)之成驗,定於校試,校試固不能無偏重輕。藉令試之殿廷,然諸校録者復(fù)多白徒,稍上非寄象之材,則目録之士耳!”
(2).寄托物象。 南朝 宋 鄭道子 《神不滅論》:“悟夫理精於形,神妙於理;寄象傳心,粗舉其證,庶鑒諸將悟,遂有功於滯惑焉?!?/div>
《漢語大詞典》:寄鞮
古時指能通傳東方與西方之語的翻譯官。后泛指翻譯。 清 蔣平階 《送李分虎之滇黔》詩:“荒服開州郡,窮邊走寄鞮?!眳⒁姟?寄象 ”。
《漢語大詞典》:寄象
(1).古時指能通傳南方與東方語言的翻譯官。后泛指翻譯。禮記·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dá)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孔穎達(dá) 疏:“‘達(dá)其志,通其欲’者,謂帝王立此傳語之人,曉達(dá)五方之志,通達(dá)五方之欲,使相領(lǐng)解。其通傳東方之語官謂之曰寄,言傳寄外內(nèi)言語;通傳南方語官謂之曰象者,言放象外內(nèi)之言?!?明 歸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圣法道,道法天,君子之道。所以考三王而不謬,建天地而不悖,質(zhì)鬼神而無疑,俟后圣而不惑者此也。不然……以相諭則不得其志,亦寄象鞮譯之音而已,何重于王者之文!” 章炳麟 《程師》:“學(xué)之成驗,定於校試,校試固不能無偏重輕。藉令試之殿廷,然諸校録者復(fù)多白徒,稍上非寄象之材,則目録之士耳!”
(2).寄托物象。 南朝 宋 鄭道子 《神不滅論》:“悟夫理精於形,神妙於理;寄象傳心,粗舉其證,庶鑒諸將悟,遂有功於滯惑焉?!?/div>
《漢語大詞典》:騖置(騖置)
猶言急馳傳遞。置,古時交通傳遞的站頭。《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故至精之所動,若春氣之生,秋氣之殺也,雖馳傳騖置不若此其亟?!?/div>
感通傳
【佛學(xué)大辭典】
(書名)外題道宣律師感通錄。內(nèi)題宣律師感天侍傳。因之一名感通傳,又云感通錄,又曰律相感通傳。一卷。記道宣師,感天人來降,付與戒律事相問答者。案一卷之傳錄,蓋記感通一部分者歟。然據(jù)釋門正統(tǒng)八謂「又言此土雪蹤,西天圣跡。計有三千八百馀條。隨問隨錄。為感通傳」,所錄不止一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