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戰(zhàn)駁(戰(zhàn)駁)
論戰(zhàn);辯駁。 梁啟超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四節(jié):“要之,此諸哲者,同時以其精神相接構,相補助,相戰(zhàn)駁于一世界遙遙萬里之間,既壯既劇,既熱既切?!?/div>
《漢語大詞典》:盤駁(盤駁)
(1).高峻貌。 清 袁枚 續(xù)新齊諧·陰陽山:“匍匐而升,危崖盤駁,驚奇怪異,氣色昏黯?!?br />(2).搬運。鏡花緣第六一回:“因近時茶葉每每有假,故不惜重費,於各處購求佳種,如 巴川 峽山大樹,亦必費力盤駁而來。”
(3).查問;辯駁。紅樓夢第七三回:“如今若溫習這個,又恐明日盤究那個;若溫習那個,又恐盤駁這個。”《何典》第五回:“他嘴頭子又來得,左話左轉,右話右轉……憑你老奸巨猾,能言舌辯的囚犯,也盤駁不過?!?/div>
《國語辭典》:較證(較證)  拼音:jiào zhèng
辯駁?!都t樓夢》第二九回:「寶玉見了這般,又自己后悔方才不該同他較證?!?/div>
分類:辯駁
《國語辭典》:辨論(辨論)  拼音:biàn lùn
針對同一問題,不同意見者當面以言辭相互論爭?!独蠚堄斡洝返谝灰换兀骸竻s說申子平正與黃龍子辨論,忽聽背后有人喊道:『申先生,你錯了?!弧?/div>
《國語辭典》:辯論(辯論)  拼音:biàn lùn
辯駁議論,爭論是非?!妒酚洝>硪灰欢?。平津侯傳》:「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辯論有馀,習文法吏事,而又緣飾以儒術,上大說之。」《老殘游記》第八回:「東造便將看老殘身上著的仍是棉衣,故贈以狐裘,并彼此辯論的話述了一遍?!?/div>
《國語辭典》:論辨(論辨)  拼音:lùn biàn
1.評量、辨析?!抖Y記。王制》:「凡官民材,必先論之、論辨,然后使之?!埂度龂尽>矶?。魏書。文帝記》:「有司以公卿朝朔望日,因奏疑事,聽斷大政,論辨得失?!?br />2.文體名。其體蓋源自古代諸子,旨在論證說理。如清朝姚鼐的《古文辭類纂》有論辨類。今多稱為論說文。
《國語辭典》:論辯(論辯)  拼音:lùn biàn
各自據(jù)理說明自己的看法,并駁斥對方的缺失。如:「關于這件提案,應由持正、反意見的雙方進行論辯,再交由大會表決。」
《國語辭典》:論辨(論辨)  拼音:lùn biàn
1.評量、辨析?!抖Y記。王制》:「凡官民材,必先論之、論辨,然后使之?!埂度龂尽>矶?。魏書。文帝記》:「有司以公卿朝朔望日,因奏疑事,聽斷大政,論辨得失。」
2.文體名。其體蓋源自古代諸子,旨在論證說理。如清朝姚鼐的《古文辭類纂》有論辨類。今多稱為論說文。
《漢語大詞典》:爭辨
爭論辯駁。 宋 葉適 《徐德操墓志銘》:“在 邵武 ,危與守爭辨,數(shù)軋其不義,幾得罪?!?span id="txroyeq" class="book">《古今小說·張道陵七試趙昇》:“ 趙昇 也不爭辨?!?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棘闈志異》:“僕大驚,爭辨不已?!?/div>
《國語辭典》:爭辯(爭辯)  拼音:zhēng biàn
爭論、辯論?!度龂萘x》第一二○回:「此是朕意,華但與朕同耳,何必爭辯?」《文明小史》第三八回:「東翁的話誠然不錯,要合外國人爭辯起來,好便好,不好就動干戈?!挂沧鳌笭幈妗?。
《漢語大詞典》:辨難(辨難)
辯駁、問難。辨,通“ 辯 ”。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溪漁子:“辨難上下古今事,折衷損益,根據(jù)理道?!?孫中山 《駁〈?;蕡蟆怠?/span>:“乃彼既知為美政,而又認為最終之結果,胡為如此矯強支離,多端辨難也?” 魯迅 《集外集·渡河與引路》:“至于辨難駁詰,更可一筆勾消。”
分類:辯駁問難
《漢語大詞典》:論駁(論駁,論駮)
亦作“ 論駮 ”。
(1).辯論駁正。三國志·魏志·王肅傳:“其所論駮朝廷典制、郊祀、宗廟、喪紀、輕重,凡百餘篇。” 唐 陸贄 《盧翰劉從一門下中書侍郎平章事制》:“今百度伊始,六府載張,論駮是非,不可以不審;宣揚憲令,不可以不明。”續(xù)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年:“國家倣 唐 舊制,分建三省,凡政令之失中,賞刑之非當,其在中書,則舍人得以封還,其在門下,則給事得以論駁。” 梁啟超 《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第九章:“而近世諸國之學者所引申所論駁,亦皆以此為論理之中心?!?br />(2).評論辯駁的奏章。新唐書·齊澣傳:“論駁及誥詔皆援準古誼,朝廷大政必咨之,時號‘解事舍人’。”
《漢語大詞典》:進難(進難)
提出詰問辯駁。南史·周弘正傳:“既而乘間進難,舉座盡傾,法師疑非世人,覘知,大相賞狎?!?/div>
《國語辭典》:駁議(駁議)  拼音:bó yì
漢時臣屬對朝廷決策有異議而上書,稱為「駁議」?!稏|觀漢記。卷一七。宋均傳》:「數(shù)納策謀,每駁議,未嘗不合上意?!埂逗鬂h書。卷四三。朱暉傳》:「國家樂聞駁議,黃發(fā)無愆,詔書過耳,何故自系?」也作「駮議」。
《漢語大詞典》:相難(相難)
互相責難,辯駁。 戰(zhàn)國 楚 宋玉 《神女賦》:“懷貞亮之絜清兮,卒與我兮相難?!?span id="xngfaxa" class="book">《后漢書·應劭傳》:“ 韓卓 復與 劭 相難反覆?!?/div>
《國語辭典》:辯難(辯難)  拼音:biàn nàn
辯駁質問?!逗鬂h書。卷三五。張曹鄭列傳。曹褒》:「作章句辯難,于是遂有慶氏學?!埂度龂萘x》第六九回:「子春反覆辯難,輯對答如流?!?/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