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3詞典 1分類詞匯 12
《國語辭典》:設(shè)疑(設(shè)疑)  拼音:shè yí
起疑、懷疑。《水滸傳》第一四回:「我見他偌大一條大漢,在廟里睡得蹺蹊,亦且面生,又不認(rèn)得,因此設(shè)疑,捉了他來這里。」
《國語辭典》:何如  拼音:hé rú
1.如何、怎么樣?!墩撜Z。子路》:「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文選。揚(yáng)雄。解嘲》:「彼我易時(shí),未知何如?」
2.不如?!侗笔贰>砣?。盧玄傳》:「卿若殺身成名,貽之竹素,何如甘彼芻菽,以辱君父?」宋。蘇軾〈諫買浙燈狀〉:「惡其厚費(fèi),何如勿買。」
3.何故、為什么?!妒酚?。卷七七。魏公子傳》:「今吾擁十萬之眾,屯于境上,國之重任,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
《國語辭典》:或曰  拼音:huò yuē
或說?!段倪x。陸機(jī)。辯亡論》:「或曰吳蜀唇齒之國,蜀滅則吳亡,理則然矣。」
《國語辭典》:何者  拼音:hé zhě
1.為什么?!妒酚?。卷一二一。儒林傳。轅固生傳》:「冠雖敝,必加于首;履雖新,必關(guān)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埂段倪x。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是故伊摯去夏,不為傷德;飛廉死紂,不可謂賢,何者?去就之道,各有宜也?!?br />2.那一個(gè)?!逗鬂h書。卷九○。烏桓鮮卑傳。鮮卑傳》:「夫萬民之饑,與遠(yuǎn)蠻之不討,何者為大?」
《漢語大詞典》:乎哉
(1).語氣助詞。表感嘆。《論語·憲問》:“子曰:‘ 賜 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span id="acg24ee" class="book">《后漢書·郭泰傳》:“ 林宗 起拜之曰:‘卿賢乎哉!’因勸令學(xué),卒以成德?!?br />(2).語氣助詞。表疑問。孟子·梁惠王上:“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3).語氣助詞。表設(shè)問或反詰。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將可乎哉?殆必不可。”論語·子罕:“吾有知乎哉?無知也。”后漢書·李法傳:“鄙夫可與事君乎哉?茍患失之,無所不至?!?明 劉基 《書善最堂卷后》:“夫立言以明道,而求言於人者,將以正己之所學(xué),言可以茍乎哉?”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鄭蘇年師:“果爾則編修亦褊人耳,所論撰又足據(jù)乎哉!”
(4).語氣助詞。表祈使。 唐 韓愈 《送董邵南序》:“ 董生 勉乎哉!”
《國語辭典》:對策(對策)  拼音:duì cè
1.古代科舉考試時(shí),士子針對皇帝策問,提出一套治理政事的方略。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議對》:「對策者,應(yīng)詔而陳政也?!瓭h文中年,始舉賢良,晁錯(cuò)對策,蔚為舉首。」《紅樓夢》第一七、一八回:「虧你今夜不過如此,將來金殿對策,你大約連趙錢孫李都忘了呢!」也稱為「射策」。
2.對付的策略方案。如:「想不出更好的對策。」
《漢語大詞典》:試策(試策)
古代考試取士的方法之一。有司就政事、經(jīng)義等設(shè)問,令應(yīng)試者作答。后漢書·儒林傳下·張玄:“會《顏氏》博士缺, 玄 試策第一,拜為博士?!?唐 蘇鶚 蘇氏演義卷上:“近代以諸科取士者甚多, 武德 四年,復(fù)置秀才、進(jìn)士兩科,秀才試策,進(jìn)士試詩賦,其后秀才合為進(jìn)士一科。” 清 黃宗羲 《論文管見》:“如 丁乾學(xué) 主 江西 試,以試策犯時(shí)忌削籍?!?/div>
《國語辭典》:策問(策問)  拼音:cè wèn
1.古代一種取士的方式。漢置,大抵分為制策、試策二種。《后漢書。卷四。孝和帝紀(jì)》:「帝乃親臨策問,選補(bǔ)郎吏?!?br />2.卜筮占問。漢。袁康《越絕書。卷一四。越絕德序外傳記十八》:「范蠡因心知意,策問其事,卜省其辭,吉耶兇耶?」
《國語辭典》:設(shè)論(設(shè)論)  拼音:shè lùn
文體名。作者藉由擬設(shè)的問答以闡明意旨。如東方朔的答客難、揚(yáng)雄的解嘲等。
《漢語大詞典》:問策(問策)
策問。 漢 以來試士,以政事、經(jīng)義等設(shè)問寫在簡策上使之條對,后稱試士的考題為策問。 明 楊慎 升庵詩話·蘇堤始末:“ 宋 之世,修 六塔河 、 三股河 , 安石 以 范子淵 、 李仲昌 專其事……績敗功圮,而姦臣 李清臣 為考官,猶以修河問策欲掩護(hù)之?!?/div>
《國語辭典》:激問(激問)  拼音:jī wèn
一種修辭學(xué)中的設(shè)問。說話或行文時(shí),語氣從平敘轉(zhuǎn)為詢問,此種方式通常只為激使對方反省,至于答案則已有定見,且多在問題的反面。如「有很多人抱怨讀書很苦,但還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讀書更能獲得知識呢?」即是一種激問的方式。
《漢語大詞典》:冊對(冊對)
對答皇帝書于詔冊的政事、經(jīng)義等設(shè)問。 宋 范仲淹 《舉張伯玉應(yīng)制科狀》:“﹝ 伯玉 ﹞嘗應(yīng)科舉,未親冊對。如令仰被清問,罄陳大略,必能竭前人之正論,副大君之虛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