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佛是金裝,人是衣裝
【俗語佛源】
意思是說,佛像的莊嚴(yán)要靠黃金來裝飾(俗稱裝金),人的模樣則要靠衣飾打扮。明·沈自晉《望湖亭傳奇》第十出:「雖然如此,佛是金裝,人是衣裝,打扮也是極要緊的?!挂嘧鳌阜鹨鹧b,人要衣裝」。如《慈禧太后演義》第四回:「起初入宮,因家況艱難,只置了幾件布衣粗服,至此蒙恩受賞,把衣飾盡行換掉,越顯得玉質(zhì)金相。俗語說得好:佛要金裝,人要衣裝。確是閱歷有得的話頭。」又作「花須葉襯,佛要金裝」。意義相似。如清·李玉《人獸關(guān)》第二五折:「打扮真宮樣,自古道:花須葉襯,佛要金裝。」(參見「丈六金身」條)(李明權(quán))
三衣名義
【三藏法數(shù)】
(出翻譯名義)
〔一、僧伽梨〕,梵語僧伽梨,華言合,又云重;謂割之而合成也。義凈法師云:梵語僧伽胝,華言重復(fù)衣。宣律師云:此三衣名,皆無正翻。今以義譯之:大衣名雜碎衣,以條數(shù)多故也。若從用為名,則曰入王宮衣,又曰入聚落衣;謂于王宮說法時著,及聚落乞食時著也。薩婆多論云:大衣分三品,九條、十一條、十三條名下品;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名中品;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名上品。
〔二、郁多羅僧〕,梵語郁多羅僧,華言上著衣。即七條也。宣律師云:七條名中等衣;若從用為名,則曰入眾時衣,禮誦齋講時著也。
〔三、安陀會〕,梵語安陀會,華言中宿衣。謂宿睡時常近身衣也。宣律師云:五條,名下衣;若從用為名,則曰院內(nèi)行道雜作衣也。
剃發(fā)染衣為僧寶
【三藏法數(shù)】
剃發(fā)染衣者,謂剃除須發(fā),著染色衣,即世間之僧,以能流通佛法,是為僧寶也。
衣長物
【三藏法數(shù)】
衣長物者,謂出家之人,若依佛制,但許畜三衣;三衣之外,若更再有,即名馀長物也。
衣被
【三藏法數(shù)】
衣即袈裟,而有三品。上品二十五條及九條,中品七條,下品五條。被即覆身之物,此皆可以蔽形骸,禦寒暑,嚴(yán)肅威儀,以成道業(yè),是以供養(yǎng)佛僧也。(梵語袈裟,華言不正色。)
著糞掃衣
【三藏法數(shù)】
著糞掃衣者,謂視同糞土,掃除不用,即世人所棄弊垢之衣也。修道之人當(dāng)收拾凈洗,補(bǔ)湊穿著,如此則心無所戀,能成道業(yè)矣。
衣服垢穢
【三藏法數(shù)】
謂諸天眾銖衣妙服,光潔常鮮。福盡壽終之時,自生垢穢,是為大衰相也。(銖衣者,十黍重曰銖。諸天之衣,重六銖,故名銖衣。)
有慈憫心,不為衣食
【三藏法數(shù)】
謂或有病比丘死,佛令常視病者,受其衣物;時有略曾瞻病者,亦取衣物,佛言:不應(yīng)如是。故看病人,但當(dāng)以慈憫為心,不可為衣食也。
當(dāng)來比丘,從白衣說法
【三藏法數(shù)】
梵語比丘,華言乞士。謂末法之時,白衣詐稱師范,無識比丘,反從彼而受學(xué)也。
白衣居上座,比丘處下
【三藏法數(shù)】
謂末法之時,白衣詐言,我解大乘,坐當(dāng)居上,比丘行微,坐宜處下也。
衣珠喻
【三藏法數(shù)】
衣珠者,衣中之珠也。謂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親友即以寶珠,系其衣內(nèi),而不覺知,自受貧苦。后因親友告言:汝身衣內(nèi),自有無價寶珠,何為衣食乃至如是?其人于是得珠,受用無極。以喻二乘之人,昔于大通佛所,曾下大乘之種,因無明所覆,不能覺了。后因如來方便開示,遂乃得證大乘之果,利樂無窮。故以衣珠為喻也。
取衣受胎
【三藏法數(shù)】
謂如優(yōu)陀夷共婦出家,分別已久,優(yōu)陀夷往到婦處,兩情欲愛不止,各相發(fā)問,欲精污衣,尼得此衣,后即懷胎,是名取衣受胎。(梵語優(yōu)陀夷,華言出現(xiàn),日出時生故。)
不受故衣
【三藏法數(shù)】
謂阿難事佛,雖如來陳故衣服,亦不敢受也。
寒風(fēng)索衣
【三藏法數(shù)】
佛于阿羅婆伽林中,冬至前后,八夜寒風(fēng)破竹,嘗索三衣禦寒。(阿羅婆伽無翻。)
弊衣金像喻
【三藏法數(shù)】
弊衣即破垢之衣,譬煩惱;金像即佛身之像,譬如來藏。謂如來藏清凈法身,為無明弊垢之所纏覆,墮在生死道中,猶弊垢之衣,纏裹真金之像,棄于道路也。論云:弊衣纏金像,在于道路中。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