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七種食
【佛學大辭典】
(雜語)眼以眠為食,耳以聲為食,鼻以香為食,舌以味為食,身細滑為食,意以法為食,涅槃以不放逸為食。
九種食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食)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段食,分分段段嚙碎而食者。香味觸三者為體。尋常之食物也。二觸食,六識觸對可愛之境而生喜樂,以長養(yǎng)身心者。如眼之于美色乃至身之于軟滑是也。三思食,意識思好事而生樂,資益諸根者。四識食,地獄之眾生及無色界之有情等,以識資持命根者(已上四種為世間食)。五禪悅食,修行之人得禪定之樂能養(yǎng)諸根者。六法喜食,修法之人聞法生歡喜,資慧命養(yǎng)身心者。七愿食,修行之人發(fā)誓愿而持身,修萬行者。八念食,修行之人常念出世之善根,而不忘以資益慧命者。九解脫食,修行之人終得涅槃之樂而長養(yǎng)身心者,見增一阿含經(jīng)四十一。
【三藏法數(shù)】
(出增壹阿含經(jīng))
食有長養(yǎng)資益之義。言九種者,世間之食有四,以其能資養(yǎng)生死色身也;出世間之食有五,以其能資益法身慧命也。經(jīng)云:佛告諸比丘,當共專念,舍除世間四種之食,求辦出世間之食。蓋令眾生,但以世間之食,資養(yǎng)色身,不當貪著;須求出世間之法食,增長菩提慧命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梵語菩提,華言道。慧命者,以智慧為命也。)
〔一、段食〕,段即形段。食有資益之義。謂以香味觸三塵為體,入腹變壞,資益諸根,故名段食。佛地論云:任持名食,謂能任持色身,令不斷壞故也。古譯經(jīng)律,皆云摶食。
〔二、觸食〕,觸即觸對,謂六識所對色等諸塵,柔軟細滑,冷煖等觸,而生喜樂,俱能資益諸根,故名觸食。又第六識觸對可愛之境,而生喜樂,長養(yǎng)諸根,亦名觸食。(六識者,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按翻譯名義注釋云:見色愛著名食,豈非觸食義耶?設觸非食,何以觀戲劇等,終日不食,而不饑也。)
〔三、思食〕,思即意思。謂第六識思于可愛之境,生希望意,而能潤益諸根。如人饑渴,至飲食處,望得飲食而身不死,故名思食。(諸根者,即眼耳鼻舌身也。)
〔四、識食〕,識以執(zhí)持為相。即第八識也。由前三食,勢分所資,能令此識增勝,執(zhí)持諸根,故名識食。(已上四種,名世間食。第八識即藏識也。按翻譯名義注釋云:識云識食,地獄眾生,及無色界中無邊識處天等,皆用識持,以為其食。)
〔五、禪悅食〕,謂修行之人,以禪法資其心神,而得禪定之樂,即能增長善根,資益慧命,猶世間之食,能養(yǎng)諸根,支持其命,故名禪悅食。
〔六、法喜食〕,謂修行之人,聞法歡喜,即得增長善根,資益慧命,猶世間之食,能養(yǎng)諸根,支持其命,故名法喜食。
〔七、愿食〕,愿即誓愿。謂修行之人,發(fā)弘誓愿,度脫眾生,欲斷煩惱而證菩提,以愿持身,常修萬行,即得增長善根,資益慧命,猶世間之食,能養(yǎng)諸根,支持其命,故名愿食。
〔八、念食〕,念即護念,亦憶念也。謂修行之人,常當憶持所得出世善法,存心定意,護念不忘,即得增長善根,資益慧命,猶世間之食,能養(yǎng)諸根,支持其命,故名念食。
〔九、解脫食〕,解脫即自在之義。謂修行之人,因修出世圣道,斷除煩惱惑業(yè)之縛,不受生死逼迫之苦,即得增長善根,資益慧命,猶世間之食,能養(yǎng)諸根,支持其命,故名解脫食。(已上五種,即出世間食也。)
【佛學大辭典】
(術語)梵語阿賀羅A^ha%ra,總謂增益身心者。俱舍論十曰:「毗婆沙說,食于二時能為食事,俱得名食。一初食時能除饑渴,二消化已資根及大?!狗?參見:二食條,四食),五種凈食條。馀見以下附錄。
四種食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四食)
四食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長養(yǎng)支持身命者名食,食有四種。俱舍論十謂一段食,舊云搏食,以鼻舌分分段段而食者,以香味觸之三塵為體。二觸食,舊云樂食,觸喜樂之事,而長養(yǎng)身者,如觀戲劇終日不食,亦不感饑。是以觸之心所為體。三思食,舊云念食,于第六意識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資助諸根者。如人雖饑渴,思至飲食之處,當?shù)蔑嬍扯硭?,是以第六意識之思為體。四識食,小乘為六識,大乘為八識,八識中以第八阿賴耶識為體,此等心識能支持有情之身命,故名食。增一阿含經(jīng)四十一曰:「一搏食,二樂食,三念食,四識食?!刮ㄗR論四曰:「食有四種:一者段食,二者觸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識食。(中略)此四能持有情身命,全不壞斷,故名食?!?br />【佛學常見辭匯】
四種長養(yǎng)支持身命的東西。一、段食,即普通物質的食糧;二、觸食,即感官與外境的接觸;三、識食,即知覺;四、思食,即思想或意志。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一切有情,不外依食而住。所謂食者,有四種食:段食、觸食、思食、識食也。
一、段食 舊作搏食。以鼻嗅,以舌味,或固體或液體等有形段之食也。以香味觸之三塵為體。
二、觸食 舊作樂食。觸喜樂之事,長養(yǎng)生者。如觀戲劇,終日不食,不感其饑。是以觸之心所為體也。
三、思食 舊作念食。于第六意識,想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資助諸根。如人饑渴,至飲食之處,當?shù)蔑嬍持迹駝t必身死,是以第六意識之思為體也。
四、識食 小乘六識,大乘八識。八識中以第八阿賴耶識為體,此等之心識,能支持有情之生命。名曰識食。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經(jīng)隨疏演義鈔)
〔一、段食〕,段即分段,食有資益之義。謂以香味觸三塵為體,入腹變壞,資益諸根,故言段食。古譯經(jīng)律皆為搏食,以手團曰搏;后譯復言漿飲等不可搏,遂譯為段食。
〔二、觸食〕,觸即對也。謂六識所對色等諸塵,柔軟細滑冷煖等觸,而生喜樂,俱能資益諸根,故名觸食。(六識者,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按翻譯名義注釋云:見色愛著名食,豈非觸食義耶?設非觸食,何以觀戲劇等,終日不食而不饑也。)
〔三、思食〕,思即意思,謂第六識思于可愛之境,生希望意,而能潤益諸根,如人饑渴,至飲食處,望得飲食,而身不死,故名思食。(第六識即意識也。)
〔四、識食〕,識以執(zhí)持為義,即第八識也。由前三食勢分所資,能令此識增勝,執(zhí)持諸根,故名識食。(第八識即藏識也。按翻譯名義注釋云:識食,地獄眾生及無色界中無邊識處天等,皆用識持,以為其食。)
六種食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乞食。人有下中上三品,下品者自為邪命而得食,中品者受一食,且赴請,上行之人,唯行乞食。以自省事修道而使他得施與福利故也。二、次第乞食。凡愚者貪味棄貧從富,上行之流,不選貧富,等慈眾生,次第乞食。三、不作馀食法。律中說人復次第乞食,于求處數(shù)數(shù)正食,得貯馀食。行者作念此馀食法世尊開聽病者,我今無病不可受,是故不作馀食法。四、一坐食。有人數(shù)數(shù)不正食于中前數(shù)數(shù)食其馀米果粥等。行者作念愚夫養(yǎng)身者為增煩惱之故,故數(shù)數(shù)食,今我為道而非為養(yǎng)身。故僅中前一坐食。五、一揣食。經(jīng)中亦名節(jié)量食。一受即止,故云一揣食。節(jié)儉少食,名節(jié)量食。有人受一食法,于一食中恣意飽啖,氣脹腹?jié)M而起睡眠消息,半日不減,以妨修道,故須節(jié)量。六、不中后飲漿。有人節(jié)量飲食,尚貪味,于中后數(shù)數(shù)飲漿果漿蜜等。為求此漿多致邪命,費功廢道。是故不飲。見不思議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