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列日  拼音:liè rì
Liege
城市名。位于比利時東部,瀕臨馬士河。以制造軍火、汽車著名,為歐洲著名的工業(yè)城,亦是通往法國、德國、荷蘭的交通要道。
《漢語大詞典》:瓦龍人
比利時的民族之一。另有少數(shù)分布在法國、美國等國。約410萬人(1985年)。講法語,少數(shù)說瓦龍語。多信天主教。主要從事采礦、冶金、機器制造、化學等工業(yè)。
《國語辭典》:北大西洋公約(北大西洋公約)  拼音:běi dà xī yáng gōng yuē
西元一九四九年四月四日,美、英、法、加拿大、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挪威、丹麥、冰島、義大利、葡萄牙等十二個原始締約國所訂立的公約,后有希臘、土耳其、西班牙、德國……等十六國相繼參加,共計二十八國。其目的是針對獨立國協(xié)共產(chǎn)勢力實行集體防禦政策,該條約的第五條款規(guī)定,任何締約國受到武裝攻擊,即視為對全體締約國的武裝攻擊,必須共同抗禦和支援。但這項條款一直到冷戰(zhàn)結束都沒有被動用。
《國語辭典》:盧森堡大公國(盧森堡大公國)  拼音:lú sēn bǎo dà gōng guó
Grand Duchy of Luxembourg
國名。位于西歐內(nèi)陸,與法國、德國、比利時毗鄰。面積二千五百八十六平方公里,人口約三十六萬七千。首都為盧森堡市(Luxembourg)。人民多信仰天主教。使用語言有法語、德語、盧森堡方言等。于西元一八六七年獨立。幣制為Euro。簡稱為「盧森堡」。
《國語辭典》:比荷盧經(jīng)濟聯(lián)盟(比荷盧經(jīng)濟聯(lián)盟)  拼音:bǐ hé lú jīng jì lián méng
西元一九五八年二月,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三國于海牙簽署比荷盧經(jīng)濟聯(lián)盟條約。自一九六○年十一月起生效。
《國語辭典》:西歐聯(lián)盟(西歐聯(lián)盟)  拼音:xī ōu lián méng
由英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西德七國所結盟的組織。于西元一九四八年的布魯塞爾條約(Brussels Treaty)中組成,目的在加強西歐國家的經(jīng)濟、社會合作及軍事方面的集體防護,以對抗東歐集團。同時并監(jiān)督西德重整軍備,以防止德國再度侵略。聯(lián)盟中置有理事會和秘書處,總部設于倫敦。
《國語辭典》:布魯日(布魯日)  拼音:bù lǔ rì
Brugge
城市名。比利時西佛蘭德省省會,最初是茨文河口灣的埠頭,后成為鐵路和運河的連接點,促進了當?shù)毓I(yè)和旅游業(yè)的發(fā)展。
《國語辭典》:滑鐵盧(滑鐵盧)  拼音:huá tiě lú
1.地名。(Waterloo)比利時中部的一村,在布魯塞爾之南,拿破崙曾大敗于此。
2.滑鐵盧之役的簡稱。參見「滑鐵盧之役」條。后比喻競爭失敗。如:「他這次考試又慘遭滑鐵盧?!?/div>
《國語辭典》:薩克號(薩克號)  拼音:sà kè hào
樂器名。為比利時人阿多非。薩克斯發(fā)明的樂器。由彎曲成橢圓形的金屬吹管及喇叭的末端所組成,屬管樂器。薩克號音域廣,音量大,音色深厚,為銅管樂隊演奏時不可或缺的要角。
《漢語大詞典》:佛蘭德斯美術
16-18世紀尼德蘭南部(今比利時及法國一小部)美術的通稱。原為尼德蘭美術的一部分。1579年荷蘭獨立后,即稱佛蘭德斯美術。既帶有民主性傾向,又保留著明顯的貴族性和宗教性,追求富麗堂皇的裝飾風格。代表人物有勃魯蓋爾、魯本斯、凡·戴克等。對歐洲美術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
《國語辭典》:布魯塞爾(布魯塞爾)  拼音:bù lǔ sè ěr
Brussels
城市名。比利時首都,位于國境中部,具有許多特殊建筑物和名勝地,也是若干國際機構的所在處,極負歐洲藝術氣息和繁華景象。
《國語辭典》:薩克管(薩克管)  拼音:sà kè guǎn
樂器名。為比利時人阿多非。薩克斯在西元一八○四年左右發(fā)明。以圓錐形彎曲的金屬管制成,管鍵上有二十或二十以上的開孔,屬管樂器。利用吹氣時簧片的振動引起管內(nèi)空氣的振動,配合開孔的開合,可吹出不同的音調(diào)。音色豐富而寬廣,最早于軍樂隊中使用,后亦廣泛引用于一般演奏中。也稱為「薩克斯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