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也曾  拼音:yě céng
曾經(jīng)。如:「老師也曾當(dāng)過學(xué)生,我知道你們在想什么。」
分類:曾經(jīng)
《國語辭典》:老病  拼音:lǎo bìng
年老多病。唐。杜甫 旅夜書懷詩:「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埂度辶滞馐贰返谝换兀骸赣诌^了六年,母親老病臥床?!?/div>
《國語辭典》:云散(雲(yún)散)  拼音:yún sàn
像天上的云般四處分散?!都t樓夢》第一○○回:「寶玉想念黛玉,因此及彼,又想跟黛玉的人已經(jīng)云散,更加納悶?!?/div>
《國語辭典》:故吏  拼音:gù lì
舊時(shí)的屬吏?!逗鬂h書。卷七四上。袁紹傳》:「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于天下。」
《國語辭典》:故地  拼音:gù dì
舊地,指曾經(jīng)到過或居住過的地方。如:「故地重游,卻已物是人非,教人情何以堪?」
《漢語大詞典》:北京
(1).指 建康 。即今 南京市 。 南朝 宋 都 建康 ,位在當(dāng)時(shí)疆土之北,因謂之北京。《文選·謝瞻〈王撫軍庾西陽集別時(shí)為豫章太守庾被徵還東〉詩》:“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 李善 注:“言 庾 被召而旋帝京,己守官而蒞南服也?!?br />(2).指 京口 。在今 江蘇 鎮(zhèn)江市 。 京口 是 南朝 宋 的發(fā)祥地, 文帝 又生于其地,因稱之為北京。《宋書·文帝紀(jì)》:“朕違北京,二十餘載,雖云密邇,瞻途莫從?!?br />(3).指 平城 。在今 山西 大同市 東北。 北魏 于 太和 十九年自 平城 南遷都 洛陽 ,因稱舊都 平城 為北京。《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北魏〈鄭道忠墓志〉》:“奄就北京,遂同南面?!?span id="ictbpk2" class="book">《魏書·袁翻傳》:“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繕俢草創(chuàng),以意良多。事移化變,存者無幾,理茍宜革,何必仍舊?!?br />(4).指 太原府 。在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 晉源鎮(zhèn) 。 唐 和 五代 的 唐 、 晉 、 漢 都發(fā)祥于此,因謂之 北京 。 唐 錢起 《送鮑中丞赴太原軍營》詩:“將略過 南仲 ,天心寄 北京 ?!?span id="rvom1ay" class="book">《舊五代史·漢書·高祖紀(jì)下》:“﹝ 天福 十二年夏﹞甲午,以判 太原府 事 劉崇 為 北京 留守?!?br />(5).指 大名府 。今 河北 大名縣 。因 宋真宗 曾經(jīng)駐蹕于此。宋史·仁宗紀(jì)三:“﹝ 慶歷 二年五月﹞戊午,建 大名府 為 北京 ?!?br />(6). 金 天眷 元年改 遼 上京 臨潢府 為 北京 。故址在今 內(nèi)蒙古 巴林左旗 波羅城 。見金史·熙宗紀(jì)
(7). 金 貞元 元年遷新都于 中都 大興府 (今 北京市 ),以舊都 中京 大定府 在新都之北,改稱 北京 。故址即今 內(nèi)蒙古 寧城縣 西北 大明城 。見金史·海陵紀(jì)。
(8). 明 初指 開封府 。即今 河南 開封市 。明史·太祖紀(jì)一:“﹝ 洪武 元年﹞八月己巳,以 應(yīng)天 為 南京 , 開封 為 北京 ?!?br />(9). 明 永樂元年 , 成祖 將他做 燕王 時(shí)的封地 北平府 改為 順天府 ,建 北京 ,即今 北京市 。 永樂 十九年,自 應(yīng)天 (今 江蘇 南京市 )遷都 順天 ,改 北京 為 京師 。 洪熙 元年,擬還都 應(yīng)天 ,復(fù)改 京師 為 北京 。 正統(tǒng) 六年,定 北京 為國都,又改稱 京師 。歷 清 直至辛亥革命后,相沿不改。但習(xí)慣上自 明 永樂 以后都稱 北京 。參見“ 北京市 ”。
《漢語大詞典》:北京市
簡稱 京 。 中華人民共和國 首都,中央直轄市。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城市和古都之一。在 華北平原 北端,當(dāng) 東北 和 華北 等地區(qū)聯(lián)系的樞紐。古代稱 薊 , 春秋 、 戰(zhàn)國 時(shí)為 燕 國都。 秦 漢 為 右北平郡 地, 晉 隋 為 北平郡 地, 唐 屬 河北道 。 遼 以為陪都,改稱 南京 ,亦稱 燕京 。 金 正式建都于此,稱 中都 。 元 稱 大都 。 明 清 稱 京師 ,通稱 北京 。 民國 初年亦都于此,1928年改為 北平市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建為首都,改設(shè) 北京市 。
《漢語大詞典》:不更
(1). 秦 爵名。左傳·成公十三年:“﹝ 晉 ﹞獲 秦 成差 及不更 女父 ?!?杜預(yù) 注:“不更, 秦 爵。”《商君書·境內(nèi)》:“公爵,自二級(jí)已上至不更,命曰卒?!?span id="3gzsgr5" class="book">《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爵:一級(jí)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顏師古 注:“言不豫更卒之事也?!?br />(2).不改變。《商君書·墾令》:“迂者不飾,代者不更,則官屬少而民不勞?!?br />(3).不經(jīng),未曾經(jīng)過。《文選·楊修〈答臨淄侯箋〉》:“今之賦頌,古詩之流。不更 孔公 ,風(fēng)雅無別耳?!?呂延濟(jì) 注:“更,經(jīng)也。 脩 言今 植 之賦頌?zāi)伺c古詩相類,雖不經(jīng) 孔子 刪定,與《詩》之風(fēng)雅無異焉?!?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宋書·周郎傳》:“宮廟遭不更之酷, 江 服被未有之痛,千里連死,萬井共泣?!?br />(4).不懂。新唐書·吳湊傳:“府中易 湊 貴戚子,不更簿領(lǐng),每有疑獄,時(shí)其將出,則遮 湊 取決,幸蒼卒得容欺?!?宋 王安石 《上杜學(xué)士言開河書》:“某愚不更事物之變,備官節(jié)下,以身得察於左右?!?/div>
《國語辭典》:舊地(舊地)  拼音:jiù dì
曾經(jīng)居住或游玩過的地方。唐。王勃〈三月上巳祓禊序〉:「山陰舊地,王逸少之池亭?!固?。劉長卿〈齊一和尚影堂〉詩:「舊地愁看雙樹在,空堂只是一燈懸?!?/div>
《漢語大詞典》:似曾
好像曾經(jīng)。例如:似曾相識(shí)的面孔。
《漢語大詞典》:老疾
(1).年老有病的人。左傳·昭公十四年:“長孤幼,養(yǎng)老疾?!?明 王世貞 《鳳洲雜編》卷一:“ 成化 中,用吏部尚書 李裕 言,外官考察,自貪酷、老疾、罷軟之外,復(fù)設(shè)才力不及,對(duì)品改調(diào)別省?!?br />(2).舊病。曾經(jīng)患過而未根治的病。 唐 包佶 《抱疾謝李吏部贈(zèng)訶黎勒葉》詩:“茗飲暫調(diào)氣,梧丸喜伐邪,幸蒙去老疾,深愿駐韶華?!?/div>
《漢語大詞典》:補(bǔ)處(補(bǔ)處)
(1).佛教語。前佛既滅后,菩薩成佛而補(bǔ)其位之稱。亦指嗣前佛而成佛之菩薩。 南朝 陳 徐陵 《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 子長 、 子云 ,自敘元系,則云補(bǔ)處,仰嗣 釋迦 ?!?span id="pxlealo" class="book">《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jīng)講經(jīng)文》:“受灌頂職位,為法王孫,居 兜率施天 ,是生補(bǔ)處?!?清 龔自珍 《助刊圓覺經(jīng)略疏愿文》:“命終之后,三人相見於蓮邦,乃至一生補(bǔ)處?!焙笥靡越柚秆a(bǔ)官。 宋 陸游 《夜讀岑嘉州詩集》詩:“晚途有奇事,隨牒得補(bǔ)處。”
(2).指曾經(jīng)到過的地方。 宋 陸游 《高齋小飲戲作》詩:“ 白帝 、 夜郎 俱不惡,兩公補(bǔ)處得憑欄?!?錢仲聯(lián) 校注:“兩公謂 杜甫 曾客 夔州 , 李白 曾流 夜郎 也。”
《國語辭典》:故智  拼音:gù zhì
曾經(jīng)用過的計(jì)謀。《史記。卷四五。韓世家》:「秦王必祖張儀之故智。」
《國語辭典》:娘家  拼音:niáng jia
已婚婦女稱自己父母的家?!冻蹩膛陌阁@奇》卷二:「我又認(rèn)得娘家去,沒得怕人拐我!」《紅樓夢》第二五回:「提起這個(gè)主兒,這一分家私要不都教他搬送到娘家去,我也不是個(gè)人?!?/div>
《漢語大詞典》:故識(shí)(故識(shí))
(1).舊時(shí)的相識(shí)。 唐 錢起 《春夜宴任六昆季宅》詩:“向偶逢故識(shí),茲夕愿披襟?!?span id="qn4busl" class="book">《續(xù)資治通鑒·宋仁宗嘉祐八年》:“ 孟陽 自以王官教授,與帝有潛龍之舊,而 李受 、 王獵 ,皆非帝故識(shí)?!?br />(2).曾經(jīng)見過。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立此存照”(一)》:“有一位太學(xué)生在試卷上大書:‘ 漢文帝 三字仿佛故識(shí),但不知系 漢高祖 幾代賢孫?!?/div>
《漢語大詞典》:苦勞(苦勞)
(1).勞苦;苦心勞形。《后漢書·宦者傳·呂強(qiáng)》:“三公得免選舉之負(fù),尚書亦復(fù)不坐,責(zé)賞無歸,豈肯空自苦勞乎?” 明 張居正 《答織造許樞使書》:“官無私弊,民不苦勞?!?br />(2).指曾經(jīng)為事業(yè)勞苦過,有一定的貢獻(xiàn)。 周立波 《暴風(fēng)驟雨》第二部十八:“這老板子,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排他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