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北京
(1).指 建康 。即今 南京市 。 南朝 宋 都 建康 ,位在當(dāng)時疆土之北,因謂之北京。《文選·謝瞻〈王撫軍庾西陽集別時為豫章太守庾被徵還東〉詩》:“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李善 注:“言 庾 被召而旋帝京,己守官而蒞南服也?!?br />(2).指 京口 。在今 江蘇 鎮(zhèn)江市 。 京口 是 南朝 宋 的發(fā)祥地, 文帝 又生于其地,因稱之為北京。《宋書·文帝紀(jì)》:“朕違北京,二十餘載,雖云密邇,瞻途莫從?!?br />(3).指 平城 。在今 山西 大同市 東北。 北魏 于 太和 十九年自 平城 南遷都 洛陽 ,因稱舊都 平城 為北京。《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北魏〈鄭道忠墓志〉》:“奄就北京,遂同南面?!?span id="ncgwpqd" class="book">《魏書·袁翻傳》:“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繕俢草創(chuàng),以意良多。事移化變,存者無幾,理茍宜革,何必仍舊?!?br />(4).指 太原府 。在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 晉源鎮(zhèn) 。 唐 和 五代 的 唐 、 晉 、 漢 都發(fā)祥于此,因謂之 北京 。 唐 錢起 《送鮑中丞赴太原軍營》詩:“將略過 南仲 ,天心寄 北京 。”舊五代史·漢書·高祖紀(jì)下:“﹝ 天福 十二年夏﹞甲午,以判 太原府 事 劉崇 為 北京 留守?!?br />(5).指 大名府 。今 河北 大名縣 。因 宋真宗 曾經(jīng)駐蹕于此。宋史·仁宗紀(jì)三:“﹝ 慶歷 二年五月﹞戊午,建 大名府 為 北京 。”
(6). 金 天眷 元年改 遼 上京 臨潢府 為 北京 。故址在今 內(nèi)蒙古 巴林左旗 波羅城 。見金史·熙宗紀(jì)。
(7). 金 貞元 元年遷新都于 中都 大興府 (今 北京市 ),以舊都 中京 大定府 在新都之北,改稱 北京 。故址即今 內(nèi)蒙古 寧城縣 西北 大明城 。見金史·海陵紀(jì)。
(8). 明 初指 開封府 。即今 河南 開封市 。明史·太祖紀(jì)一:“﹝ 洪武 元年﹞八月己巳,以 應(yīng)天 為 南京 , 開封 為 北京 ?!?br />(9). 明 永樂元年 , 成祖 將他做 燕王 時的封地 北平府 改為 順天府 ,建 北京 ,即今 北京市 。 永樂 十九年,自 應(yīng)天 (今 江蘇 南京市 )遷都 順天 ,改 北京 為 京師 。 洪熙 元年,擬還都 應(yīng)天 ,復(fù)改 京師 為 北京 。 正統(tǒng) 六年,定 北京 為國都,又改稱 京師 。歷 清 直至辛亥革命后,相沿不改。但習(xí)慣上自 明 永樂 以后都稱 北京 。參見“ 北京市 ”。
《漢語大詞典》:北京市
簡稱 京 。 中華人民共和國 首都,中央直轄市。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城市和古都之一。在 華北平原 北端,當(dāng) 東北 和 華北 等地區(qū)聯(lián)系的樞紐。古代稱 薊 , 春秋 、 戰(zhàn)國 時為 燕 國都。 秦 漢 為 右北平郡 地, 晉 隋 為 北平郡 地, 唐 屬 河北道 。 遼 以為陪都,改稱 南京 ,亦稱 燕京 。 金 正式建都于此,稱 中都 。 元 稱 大都 。 明 清 稱 京師 ,通稱 北京 。 民國 初年亦都于此,1928年改為 北平市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建為首都,改設(shè) 北京市 。
《漢語大詞典》:三都
(1).三個都城。 春秋 魯 三 桓 執(zhí)政,皆建城擬于國都, 季孫 之 費(fèi) 、 孟孫 之 成 、 叔孫 之 郈 ,稱三都。左傳·定公十二年:“ 仲由 為 季氏 宰,將墮三都。” 杜預(yù) 注:“三都, 費(fèi) 、 郈 、 成 也?!?br />(2).三個都城。指 戰(zhàn)國 趙 、 衛(wèi) 、 魏 三國的都城。呂氏春秋·無義:“五大夫功非不大也,然不得入三都?!?高誘 注:“三都, 趙 、 衛(wèi) 、 魏 ?!?br />(3).三個都城。 東漢 稱 雒陽 為東都, 長安 為西都, 宛 為南都,合稱三都。
(4).三個都城。指 三國 時的 蜀 都 成都 、 吳 都 建業(yè) 、 魏 都 鄴 。《文選·謝靈運(yùn)〈會吟行〉》:“兩京愧佳麗,三都豈能似?” 李善 注:“三都, 蜀 、 吳 、 魏 也?!?br />(5).三個都城。指 蜀 之 成都 、 廣都 、 新都 。 晉 常璩 華陽國志·蜀志:“ 蜀 以 成都 、 廣都 、 新都 為三都,號名城。”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江水:“ 洛水 又南逕 新都縣 , 蜀 有三都,謂 成都 、 廣都 ,此其一焉。”
(6).三個都城。 唐 都 長安 , 顯慶 二年(657年)建 洛陽 為東都, 天授 元年(690年)建 晉陽 為北都,與 長安 合稱三都。
(7).指 晉 左思 所著《三都賦》。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 左思 奇才,業(yè)深覃思,盡鋭於《三都》,拔萃於《詠史》,無遺力矣?!?唐 齊己 《移居》詩:“欲問存思搜抉妙,幾聯(lián)詩許敵《三都》。” 明 沈鯨 《雙珠記·假恩圖色》:“失意賦《三都》,駐足將軍樹?!?清 彭極 《得爰琴兄都門信》詩:“牀頭寶劍泣魚腸,賦就《三都》價(jià)未償?!?br />(8).三種山都。山都,動物名,狒狒類中最大的一種。舊時傳說以山都為居于大樹中的山妖。 清 周亮工 《夜登杭川城樓有感》詩之四:“親心萬里苦相關(guān)?!痹ⅲ骸?汀 ( 福建 長汀 )治初造,砍大樹千餘。其樹皆山都所居。山都有三種:下曰豬都,中曰人者,其高者為鳥都。即如人形而卑小,男婦自為配偶。豬都皆身如豬;鳥都人首能言,聞其聲不見其形;人都或時見形。當(dāng)伐木時,有術(shù)者 周元大 能禹步為厲術(shù),以左合赤索圍木而砍之。樹仆,剖其中,三都皆不能化,執(zhí)而煮之於鑊內(nèi)?!?/div>
《國語辭典》:舊都(舊都)  拼音:jiù dū
以前的首都?!肚f子。則陽》:「舊國舊都,望之暢然?!固?。陳子昂〈峴山懷古〉詩:「秣馬臨荒甸,登高覽舊都?!?/div>
《漢語大詞典》:赤岸
(1).泛指土石呈赤色的崖岸。《楚辭·東方朔〈七諫·哀命〉》:“哀高丘之赤岸兮,遂沒身而不反?!?王逸 注:“ 楚 有高丘之山,其岸峻嶮,赤而有光明?!?br />(2).傳說中的地名。文選·枚乘〈七發(fā)〉:“凌 赤岸 ,篲 扶桑 ,橫奔以雷行。” 李善 注:“此文勢似在遠(yuǎn)方,非 廣陵 也。” 漢 趙曄 吳越春秋·越王無馀外傳:“於是周行寓內(nèi),東造絶跡,西延 積石 ,南踰 赤岸 ,北過 寒谷 ?!?唐 杜甫 《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 赤岸 水與銀河通,中有云氣隨飛龍。”
(3).山名。在 江蘇 六合 東南。南齊書·高帝紀(jì)上:“治 新亭 城壘未畢,賊前軍已至……自 新林 至 赤岸 ,大破之?!?宋 王象之《輿地紀(jì)勝·淮南東路·真州》:“ 赤岸 ,其山巖與江岸數(shù)里土色皆赤。”
(4).山名。在 四川 新都 南。文選·郭璞〈江賦〉:“﹝ 長江 ﹞源二分於 崌 崍 ,流九派乎 潯陽 ;鼓洪濤於 赤岸 ,淪餘波乎 柴桑 ?!?于光華 注引大清一統(tǒng)志:“ 赤岸山 ,在 成都府 新都縣 南一十七里, 中江 支流經(jīng)此?!?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二》:“后余道 江 右, 貴溪 , 弋陽 之山無不丹者,遠(yuǎn)望之如霞焉。因思 楚 有 赤壁 , 越 有 赤城 , 蜀 有 赤岸 ,北塞外有 燕支山 ,想當(dāng)爾耳?!?br />(5).古水澤名。在 陜西 大荔 西南,今湮。 北周 庾信 《同州還》詩:“ 赤岸 繞新村, 青城 臨 綺門 ?!?倪璠 注:“周書·宣帝紀(jì)云:‘幸 同州 ,自 應(yīng)門 至於 赤岸澤 ,十里間幡旗相蔽。’是 同州 有 赤岸澤 也。”
《漢語大詞典》:卜洛
書·洛誥:“我乃卜 澗水 東、 瀍水 西,惟 洛 食?!?周公 卜擇 洛邑 得吉兆而建為東都,后因稱經(jīng)營新都為卜 洛 。 南朝 梁 謝瞻 《張子房》詩:“卜 洛 易隆替,興亂罔不亡?!眳⒁姟?卜食 ”。
《漢語大詞典》:卜食
書·洛誥:“我乃卜 澗水 東, 瀍水 西,惟 洛 食。”謂 周 時以占卜擇地建都,惟有卜 洛邑 時,甲殼裂紋食去墨跡,認(rèn)為吉利,即建都 洛邑 。后用“卜食”作擇地建都的代稱。 晉 陸云 《祖考頌》:“卜食 東夏 ,元龜既襲?!?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隋書·高祖紀(jì)上》:“ 龍首山 川原秀麗,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
《國語辭典》:楊慎(楊慎)  拼音:yáng shèn
人名。(西元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明朝四川新都人。正德間廷試第一,授修撰,世宗時以議大禮,廷杖削籍,遣戍云南永昌衛(wèi),久之還蜀卒,追謚文憲。明士大夫博學(xué)饒著述者推慎第一,所著詩文雜著百馀種,《升庵集》八十一卷。
《漢語大詞典》:艾蕪
(1904-1992) 小說家。原名湯道耕,四川新繁(今新都)人。早年曾在緬甸、新加坡等地流浪,做過伙計(jì)、校對、編輯。1932年參加左聯(lián)。1948年任大學(xué)教授。建國后曾任重慶市文化局局長。著有長篇小說《故鄉(xiāng)》、《百煉成鋼》,短篇小說集《南行記》等。有《艾蕪文集》。
《國語辭典》:步雪履穿  拼音:bù xuě lǚ chuān
形容人窮困潦倒。參見「東郭履」條。唐。王維〈送鄭五赴任新都序〉:「牽衣肘見,步雪履穿,獲戾由中,是貧非病?!?/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