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心知
心智。知,同“ 智 ”。禮記·樂記:“夫民有血?dú)庑闹裕鵁o哀樂喜怒之常?!?陸德明 釋文:“知,音智?!?span id="p5bt6fm" class="book">《舊唐書·柳公綽傳》:“寒暑滿天地之間,浹肌膚於外;好愛溢耳目之前,誘心知於內(nèi)?!?清 戴震 《孟子字義疏證·性》:“人之血?dú)庑闹短斓刂咭??!?br />猶知心。指好友或情人。 唐 嚴(yán)維 《丹陽送韋參軍》詩:“ 丹陽 郭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 唐 李咸用 《送進(jìn)士劉松》詩:“滔滔皆 魯 客,難得是心知?!?明 馮夢龍 《山歌·素帕》:“不寫情詞不寫詩,一方素帕寄心知。”
《漢語大詞典》:心識(心識)
(1).心志。 三國 魏 嵇康 《釋私論》:“然斯數(shù)子,皆以投命之禍,臨不測之機(jī),表露心識,猶以安全;況乎君子無彼人之罪,而有其善乎?”
(2).才智。 南朝 陳 徐陵 《為貞陽侯答王太尉書》:“孤雖庸薄不及通賢,猶曰生民寧無心識?!?隋 薛道衡 《隋高祖頌》:“至於入穴登巢,鶉居鷇飲,不殊於羽族,取類於毛群,亦何貴於人靈,何用於心識?”
(3).心智。 北魏 楊炫之 洛陽伽藍(lán)記·白馬寺:“有沙門 寶公 者,不知何處人也,形貌丑陋,心識通達(dá),過去未來,預(yù)覩三世。”舊題 宋 蘇軾 《艾子雜說》:“數(shù)日,復(fù)又聞彼二人相謂曰:‘吾自食肉后,心識明達(dá),觸事有智;不徒有智,又能窮理。’”
(4).神志。 唐 韓愈 《進(jìn)撰平淮西碑文表》:“聞命震駭,心識顛倒。非其所任,為愧為恐。經(jīng)涉旬月,不敢措手。”
(5).意識。 許地山 《綴網(wǎng)勞蛛·換巢鸞鳳》:“ 和鸞 和 祖鳳 雖有主仆底名分,然而在他們底心識里,這種階級的成見早已消滅無馀?!?br />(6).道家指與實(shí)體相對的精神。 南朝 梁 江淹 《丹砂可學(xué)賦》:“輟陰陽於形有,傳變化於心識。”
《漢語大詞典》:靈襟(靈襟)
(1).胸懷。 唐太宗 《初春登樓即目觀作述懷》詩:“憑軒俯蘭閣,眺矚散靈襟?!?宋 朱熹 《聞善決江河》詩:“ 大舜 深山日,靈襟保太和。”
(2).心智。 嚴(yán)復(fù) 《原強(qiáng)》:“且也六七齡童子入學(xué),腦氣未堅(jiān),即教以窮玄極眇之文字,事資強(qiáng)記,何裨靈襟!”
(3).書信用語。對受信者的顏容的敬稱。舊唐書·李密傳:“脫知?jiǎng)屿o,數(shù)遲貽報(bào),未面靈襟,用增勞軫。”
《國語辭典》:思慮(思慮)  拼音:sī lǜ
思考計(jì)慮。《墨子。尚賢中》:「謹(jǐn)其言,慎其行,精其思慮。」《三國演義》第一回:「正思慮間,人報(bào)有兩個(gè)客人,引一夥伴當(dāng),趕一群馬,投莊上來?!?/div>
《漢語大詞典》:六通
(1).謂上下四方無不通暢。 宋 黃庭堅(jiān) 《和邢惇夫秋懷》詩之四:“六通而四闢,玉燭四時(shí)和。”參見“ 六通四辟 ”。
(2).佛教語。謂六種神通力:神境智證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證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證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證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隨念智證通(即宿命智證通,亦云宿命通)、漏盡智證通(亦云漏盡通)。神足通,謂其游涉往來非常自在;天眼通,謂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視無礙;天耳通,謂得色界天耳根,聽聞無礙;他心通,謂能知他人之心念而無隔礙;宿命通,謂知自身及六道眾生宿世行業(yè)而無障礙;漏盡通,謂斷盡一切煩惱得自在無礙。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xué):“ 汰法師 云:六通三明同歸,正異名耳?!?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lán)記〉序》:“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備詳,東土靡記?!?明謝讜《四喜記·詩禮趨庭》:“飛錫起金池,潦倒沙彌,六通五藴見□迷?!眳㈤?span id="ohyfikm" class="book">《俱舍論·分別智品》。
(3).謂通解六試題。宋史·仁宗紀(jì)四:“﹝ 至和 二年九月﹞戊辰,詔:試醫(yī)官須引《醫(yī)經(jīng)》《本草》以對,每試十道,以六通為合格?!?span id="tgnzwdk" class="book">《宋史·選舉志一》:“凡《三禮》、《三傳》《通禮》每十道義分經(jīng)註六道,疏義四道,以六通為合格。”
《國語辭典》:六通四辟  拼音:liù tōng sì pì
順應(yīng)天時(shí),任物性自然?!肚f子。天道》:「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购蟊扔魉拿姘朔綗o不通達(dá)。也作「六通四達(dá)」。
《漢語大詞典》:志力
心智才力。 晉 葛洪 抱樸子·勤求:“察其聰明之所逮,及志力之所能辨,各有所授?!?span id="11jw1sf" class="book">《北齊書·王懷傳》:“ 懷 以武藝勛誠為 高祖 所知,志力未申,論者惜其不遂?!?宋 葉適 《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塢狀》:“ 江 南岸兵膽氣自生,志力得展。”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卻老要訣:“ 孟詵 年雖晚暮,志力如壯?!?/div>
分類:心智才力
《漢語大詞典》:心略
心計(jì),心智。文選·枚乘〈七發(fā)〉:“雖有心略辭給,固未能縷形其所由然也?!?李周翰 注:“心略,心計(jì)也?!?/div>
《漢語大詞典》:役智
運(yùn)用心智。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吾自立身,不營世利;經(jīng)涉累朝,通否任時(shí);初不役智,有所要求,今日之舉,非所愿也。”宋書·律歷志中:“夫天地之所貴者生也,萬物之所尊者人也,役智窮神,無幽不察?!?唐 錢起 《豹舄賦》:“何役智以宣驕,乃自躬而刑國?!?/div>
《漢語大詞典》:養(yǎng)智(養(yǎng)智)
亦作“ 養(yǎng)知 ”。 培養(yǎng)智慧;涵養(yǎng)心智。莊子·繕性:“古之治道者,以恬養(yǎng)知?!?南朝 宋 何承天 《答宗居士書》:“昔之所謂道者,于形為無形,于事為無事,恬漠沖粹,養(yǎng)智怡神?!?唐 無名氏 《謙賦》:“退藏好閉,養(yǎng)知於恬?!?宋 歐陽修 《修城祈晴祭五龍文》:“宜安爾居,靜以養(yǎng)智?!?/div>
《漢語大詞典》:內(nèi)韄
謂內(nèi)用心智而為欲念所牽。莊子·庚桑楚:“夫外韄者不可繁而捉,將內(nèi)揵;內(nèi)韄者不可繆而捉,將外揵?!?郭象 注:“夫全形抱生,莫若忘其心術(shù),遺其耳目。若乃聲色韄於外,則心術(shù)塞於內(nèi);欲惡韄於內(nèi),則耳目喪於外?!?成玄英 疏:“韄者,繫縛之名。揵者,關(guān)閉之目……若內(nèi)用心智而為欲惡所牽者,則耳目閉塞於外也。”
《漢語大詞典》:開心符(開心符)
道教符名。傳說食之能開通心智,故稱。北齊書·方伎傳·吳遵世:“少學(xué),入 恒山 從隱居道士游處。數(shù)年,忽見一老翁謂之云:‘授君開心符?!?遵世 跪取吞之,遂明占候,后出游 京洛 ,以易筮知名?!?/div>
《漢語大詞典》:心胸開闊
思想坦率接受力強(qiáng)的;并非小心眼的,心智并不狹窄的;眼界不偏狹的。例如:向那些他知道不會(huì)感到震驚的心胸開闊的聽眾講演。
《國語辭典》:利欲薰心(利欲薰心)  拼音:lì yù xūn xīn
貪圖名利私欲而蒙蔽了心智。宋。黃庭堅(jiān)〈贈(zèng)別李次翁〉詩:「利欲薰心,隨人翕張?!姑鳌V靽潯队看毙∑?。卷一○。己丑館選》:「三十至四十,利欲薰心,趨避著念?!?/div>
《國語辭典》:利祿薰心(利祿薰心)  拼音:lì lù xūn xīn
心智被貪圖利益與爵祿的念頭蒙蔽。如:「再怎么利祿薰心,也不能六親不認(rèn)!」
《國語辭典》:普通心理學(xué)(普通心理學(xué))  拼音:pǔ tōng xīn lǐ xué
指心理學(xué)各個(gè)分支領(lǐng)域的概括。以科學(xué)方法研究人類個(gè)體的心智活動(dòng)及行為所共同具有的行為及心智活動(dòng),例如:人類之學(xué)習(xí)、知覺、認(rèn)知、語言、動(dòng)機(jī)、情緒、社會(huì)心理、性格,以及其生理基礎(chǔ)與發(fā)展歷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