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 【介紹】: 西漢人。平帝初,以左將軍光祿勛與王莽等定策安宗廟,封廣陽侯,為少傅。為莽心腹,助莽定制度,議立“安漢”、“宰衡”名號。王莽稱帝,按金匱拜為更始將軍、廣新公。后其子甄尋以作符命被王莽處死,遂自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6 【介紹】: 南朝宋會稽山陰人。累官黃門吏部郎,南郡太守。宋明帝泰始二年,晉安王劉子勛自稱帝號,道存舉兵應之,事敗,自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4 【介紹】: 唐僧。潞州銅鞮人。俗姓姜。師事神秀。住藍田化感寺二十余年,未嘗出字外。后隸京城慈恩寺。玄宗開元十一年,從駕往東都,途經(jīng)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賚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卒謚號大智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俗姓姜。潞州銅鞮人。出家從神秀禪師。得心法。始居藍田之廣化寺。凡二十年。徒京師慈恩寺。道望日以隆重。開元十一年。駕幸東都。詔扈從。所過官吏士女。具華幡迎導。充塞道路。蒲虢二州尤甚。蓋秀公出自黃梅。而化行關(guān)洛。雖為帝后王公所敬。禮然其所在。殊未嘗提唱宗旨。以開發(fā)徒眾。故福亦如之。一日升堂演說。若太尉房琯兵部侍郎張均禮部侍郎韋陟。群公咸在。因曰。日吳吾與汝輩訣別矣。既退而張竊語房。某以早歲餌金丹。深忌臨喪。今大師如此。某不敢留。遂去。人莫知者。福徐與房曰。吾與張游有年矣。而宿業(yè)之來。其不可免如此。茍能小忍。以終吾會。則猶庶幾。且就執(zhí)房手曰勉之。必為中興名臣。后張果陷賊。而房有翼戴功。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義福。姓姜氏。潞州銅鞮人也。幼慕空門黍累世務。初止藍田化感寺處方丈之室。凡二十馀年未嘗出房宇之外。后隸京師慈恩寺。道望高峙傾動物心。開元十一年從駕往東都經(jīng)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赍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拜禮紛紛瞻望無厭。以二十年卒。有制謚號曰大智禪師葬于伊闕之北。送葬者數(shù)萬人。中書侍郎嚴挺之躬行喪服。若弟子焉。又撰碑文。神秀禪門之杰。雖有禪行得帝王重之無以加者。而未嘗聚徒開法也。洎乎普寂始于都城。傳教二十馀載。人皆仰之。初福往東洛。召其徒戒其終期。兵部侍。郎張均太尉房琯禮部侍郎韋陟常所信重。是日皆預造焉。福乃升堂為門人演說。且曰。吾沒日昃當為此決別耳。久之張謂房曰。某夙歲餌金丹未嘗臨喪。言訖張遂潛去。福忽謂房曰。與張公游有年矣。張公將有非常之咎名節(jié)皆虧。向來若終此法會足以免禍。惜哉。乃提房手曰。必為中興名臣。其勉之。言訖而終。后張均陷賊庭也受其偽官。而房翼戴兩朝畢立大節(jié)。皆終福之言矣。又釋行思。姓劉氏。廬陵人也。濡潤厥躬貞諒其性。出塵之后納戒已還。破觚求圓斲雕為樸。厥志天然也。往韶陽見大鑒禪師。一言蔽斷猶擊蒙焉。既了本心。地祇迭告還復吉州闡化。四方禪客繁擁其堂。開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入滅于本生地。敕。謚大師號。曰洪濟。塔曰歸真。其塔會昌中例從堙毀后法嗣者重崇樹之。
神僧傳·卷第七
僧義福者。上黨人也。梵行精修相好端潔。搢紳士庶翕然歸依。嘗從駕往東都。所歷郡縣人皆傾向。檀施巨萬皆委之而去。忽一旦召其學徒。告以將終。兵部侍郎張均。中書侍郎嚴挺之。刑部侍郎房琯。禮部侍郎韋涉。常所禮謁。是日亦同相造焉。義福乃升座為門徒演法。乃曰。吾歿于是日當以決別耳。久之張謂房曰。某宿歲餌金丹。爾來未嘗臨喪。言訖張遂潛去。義福謂房曰。某與張公游有年數(shù)矣張有非常之咎。名節(jié)皆虧。向來若終法會足以免難惜哉。乃攜房之手曰。必為中興名臣。公其勉之。言訖而終。及祿山之亂。張均陷賊庭授偽署。房琯翊贊兩朝竟立大節(jié)真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69—741 【介紹】: 唐僧。南天竺摩賴耶國人。屬婆羅門種姓。相傳本中天竺國王伊舍那靺摩第三子,為南天竺國王所遣,入唐傳法。玄宗開元時入長安,譯密教經(jīng)典數(shù)種,大智、大慧、不空、一行等皆師事之。后至洛陽,示寂于廣福寺。卒謚國師。譯有《瑜珈念誦法》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華言金剛智。南印土摩剌耶國人也。摩剌耶。華言光明。其國近觀音所居補陀洛伽山。故云爾。父婆羅門善五明論。建支王師事之。智甫數(shù)歲。即能日誦萬言。不廢忘。年十六出家。隨師學于中印土那爛陀寺。修多羅阿毗曇。莫不練習。洎登戒法。遍聽律部。既而詣西印土究討小乘諸部。瑜伽三密陀羅尼門。十馀年。于是博通三藏。次東游楞伽山。歷佛逝裸人等。二十馀國。開元七年。至廣州。詔迎居京師之慈恩寺。徙薦福寺。至必建大曼拿羅灌頂法。度四眾。大智大慧不空三師。皆行弟子禮。十九年。從駕幸洛陽。會久不雨。詔結(jié)壇禱之。于是依菩薩法在所住處。用不空鉤穴地深四肘。起壇其上。繪七俱胝菩薩像。對之祀唄。期以像目開。即雨七日。炎氣益熾。天無云翳。午后目開。西北風起雨大霔。飛瓦拔樹。遠近驚駭。而壇屋穿漏。莫知其故?;騻饕詾辇堬w去云。士庶來觀。日千萬輩。時上以得姓之始。崇老氏。有司希意請。凡蕃客一切并逐。報可。侍者以告。智曰。吾梵僧也。非蕃客。詔旨寧為我哉。卒不去。未幾陛辭游雁門。上大驚。下握手上殿。慰問移時。有皇女。疾久不愈。遷臥咸宜外館。閉目經(jīng)旬。浹無所語。詔智授誡。因擇宮中七歲女子二人。以緋繒蔽面臥地。上使牛仙童。書若敕者。焚之它處。智嘿有所誦。二女子忽能誦所焚敕語。不遺一字。頃之皇女亦起。坐上聞之。不俟仗衛(wèi)馳而至。而皇女因謂上曰。冥數(shù)難移。琰摩王以陛下之德。見二女子持敕至。遂令先保母鎦氏護送。隨二女子歸。猶獲半日之活。以慰陛下。自是上加欽仰。武貴妃造金剛壽命菩薩像。河東郡王。繪毗盧遮那塔中像。皆智所戒飭也。曰庶幾其延壽。二貴。人果皆不久而終。大慧禪師一行。請譯灌頂諸部流通。十一年。詔于資圣寺置館。出瑜伽念誦法二卷。七俱胝陀羅尼二卷。東印土婆羅門。大首領(lǐng)。直中書。伊舍羅譯語。嵩岳沙門溫古筆受。十八年于大薦福寺。出?殊室利五字心陀羅尼觀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門智藏譯語。一行筆受。又補足舊譯隨求章句。二十年。于洛陽廣福寺。語門人曰。白月圓時。吾當逝矣。八月既望。禮毗盧遮那佛像。繞旋七匝。還院焚香發(fā)愿。頂戴梵夾拜所譯。從容付囑。寂然而化。壽七十一。臘五十一塔于龍門伊川之右。
宋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一
釋跋日羅菩提。華言金剛智。南印度摩賴耶國人也。華言光明。其國境近觀音宮殿補陀落伽山。父婆羅門善五明論。為建支王師。智生數(shù)歲日誦萬言。目覽心傳終身無忘。年十六開悟佛理。不樂習尼揵子諸論。乃削染出家。蓋宿植之力也。后隨師往中印度那爛陀寺。學修多羅阿毗達磨等。洎登戒法遍聽十八部律。又詣西印度學小乘諸論及瑜伽三密陀羅尼門。十馀年全通三藏。次復游師子國登楞伽山。東行佛誓裸人等二十馀國。聞脂那佛法崇盛。泛舶而來。以多難故累歲方至。開元己未歲達于廣府。敕迎就慈恩寺。尋徙薦福寺。所住之剎必建大曼拿羅灌頂?shù)缊龆扔谒谋?。大智大慧二禪師。不空三藏。皆行弟子之禮焉。后隨駕洛陽。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岳瀆靈祠禱之無應。乃詔智結(jié)壇祈請。于是用不空鉤依菩薩法。在所住處起壇。深四肘。躬繪七俱胝菩薩像。立期以開光明日定隨雨焉。帝使一行禪師謹密候之。至第七日炎氣爞爞天無浮翳。午后方開眉眼。即時西北風生。飛瓦拔樹崩云泄雨。遠近驚駭。而結(jié)壇之地穿穴其屋。洪注道場。質(zhì)明京城士庶皆云。智獲一龍穿屋飛去。求觀其處日千萬人。斯乃壇法之神驗也。于時帝留心玄牝。未重空門。所司希旨奏。外國蕃僧遣令歸國。行有日矣。侍者聞智。智曰。吾是梵僧且非蕃胡。不干明敕吾終不去。數(shù)日忽乘傳將之雁門奉辭。帝大驚。下手詔留住。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鐘其愛。久疾不救。移臥于咸宜外館。閉目不語已經(jīng)旬朔。有敕令智授之戒法。此乃料其必終。故有是命。智詣彼擇取宮中七歲二女子。以緋繒纏其面目臥于地。使牛仙童寫敕一紙焚于他所。智以密語咒之。二女冥然誦得不遺一字。智入三摩地以不思議力令二女持敕詣琰摩王。食頃間王令公主亡保母劉氏護送公主魂隨二女至。于是公主起坐開目言語如常。帝聞之不俟仗衛(wèi)。馳騎往于外館。公主奏曰。冥數(shù)難移。今王遣回略覲圣顏而已??砂肴臻g然后長逝。自爾帝方加歸仰焉。武貴妃寵異六宮。薦施寶玩。智勸貴妃急造金剛壽命菩薩像。又勸河東郡王于毗盧遮那塔中繪像。謂門人曰。此二人者壽非久矣。經(jīng)數(shù)月皆如其言。凡先覺多此類也。智理無不通事無不驗。經(jīng)論戒律秘咒馀書。隨問剖陳如鐘虡受。有登其門者。智一覿其面永不忘焉。至于語默興居凝然不改。喜怒逆順無有異容。瞻禮者莫知津涯自然率服矣。自開元七年始屆番禺。漸來神甸。廣敷密藏。建曼拿羅依法制成。皆感靈瑞。沙門一行欽尚斯教。數(shù)就咨詢。智一一指授曾無遺隱。一行自立壇灌頂。遵受斯法。既知利物請譯流通。十一年奉敕于資圣寺翻出瑜伽念誦法二卷七俱胝陀羅尼二卷。東印度婆羅門大首領(lǐng)直中書伊舍羅譯語。嵩岳沙門溫古筆受。十八年于大薦福寺又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羅尼觀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門智藏譯語。一行筆受刪綴成文。復觀舊隨求本中有闕章句。加之滿足。智所譯總持印契凡至皆驗。秘密流行為其最也。兩京稟學濟度殊多。在家出家傳之相繼。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于洛陽廣福寺命門人曰。白月圓時吾當去矣。遂禮毗盧遮那佛。旋繞七匝。退歸本院焚香發(fā)愿。頂戴梵夾。并新譯教法付囑訖。寂然而化。壽七十一。臘五十一。其年十一月七日。葬于龍門南伊川之右建塔旌表。傳教弟子不空奏舉。敕謚國師之號。灌頂?shù)茏又袝汤啥砒櫇u。素所歸奉。述碑紀德焉。 系曰。五部曼拿羅法。攝取鬼物必附麗童男處女。去疾除祅也絕易。近世之人用是圖身口之利。乃寡徵驗。率為時所慢。吁正法醨薄一至于此。
神僧傳·卷第七
釋跋日羅菩提。華言金剛智。南印度摩賴耶國人也。生數(shù)歲日誦萬言。目覽心傳終身不忘。年十六開悟佛理。乃削染出家。從師歷游諸國。至開元中達于廣府。后隨駕洛陽。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岳瀆靈祠禱之無應。乃詔智結(jié)壇祈請。于是用不空鉤依菩薩法。在所住處起壇。深四肘。躬繪七俱胝菩薩像。立期以開光明日定隨雨焉 帝使一行禪師謹密候之。至第七日炎氣爞爞(徒冬切)天無浮翳。午后方開眉眼即時西北風生。飛瓦拔樹崩云泄雨。遠近驚駭。而結(jié)壇之地。穿穴其屋洪注道場。質(zhì)明京師一庶皆云。智獲一龍穿屋飛去。求觀其處日千萬人。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鐘其愛。久疾不救移臥于咸宜外館。閉目不語已經(jīng)旬朔。有敕令智授之戒法。此乃料其必終故有是命。智詣彼擇取宮中七歲二女子。以緋繒纏其面目臥于地。使牛仙童寫敕一紙焚于他所。智以密語咒之。二女冥然誦得不遺一字。智入三摩地。以不思議力令二女持敕詣琰摩王。食頃間王令公主亡保母劉氏護送公主魂。隨二女至。于是公主起坐開目言語如常。帝聞之不俟仗衛(wèi)馳騎往于外館。公主奏曰。冥數(shù)難移。今王遣回略覲圣顏而已??砂肴臻g然后長逝。自爾帝方加歸仰焉。武貴妃寵異六宮薦施寶玩。智勸貴妃急造金剛壽命菩薩。又勸河東郡王于毗盧遮那塔中繪像。謂門人曰。此二人者壽命非久矣。經(jīng)數(shù)月皆如其言。至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于洛陽廣福寺命門人曰。白月圓時吾當去矣。遂禮毗盧遮那佛旋繞七匝。退歸本院焚香發(fā)愿。頂戴梵夾并新譯教法。付囑訖寂然而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9—824 【介紹】: 唐僧。姓氏里居不詳。少入法門,先參馬祖道一,祖為立名天然。又師石頭希遷禪師受戒法。居天臺華頂三年,禮國一大師。憲宗元和中上龍門山,與龐居士、伏牛禪師為物外之交。曾于洛陽慧林寺燃木佛御寒,名震都下。十五年卜南陽丹霞山結(jié)庵。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39—824 姓氏居里不詳,禪宗僧人。少習儒典,后轉(zhuǎn)奉佛法。先參馬祖道一,又師石頭希遷,再詣馬祖,尋入南陽丹霞山,轉(zhuǎn)次居天臺山蓮華頂三載,又禮國一禪師。憲宗元和初,上龍門香山,與伏牛自在為莫逆交。曾于惠林寺焚木佛以御冬。元和十五年(820),再入丹霞山,世稱丹霞和尚。穆宗長慶四年(824)卒。謚智通禪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四、《宋高僧傳》卷一一、《景德傳燈錄》卷一四有傳?!?a target='_blank'>祖堂集》存其歌偈5首?!度圃娎m(xù)拾》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不知何許人。先以冠帶見石頭遷禪師于南岳。執(zhí)?三年。始遂落發(fā)。復得戒于岳寺之希律師。即造江西大寂法會。大寂甚奇之。俄居天臺華頂三年。尋詣徑山。禮國一。元和中。登龍門香山。善伏牛禪師。嘗客惠林寺。時天大寒。因取木佛像燒之。以自燠?;蜃I其撥無因果。曰吾欲以茶毗舍利爾。曰木頭安從得舍利。然笑曰。若是則可更取幾尊來焚。 元和三年。游洛陽晨。出橫臥天津橋上。會留守鄭公騶從過之。呵不為動。公使問何人。然徐仰視而應曰。無事僧。公異之。乃奉束帛襲衣。月給米面。自是歸信者益眾。十五年春。乃結(jié)庵南陽之丹霞山。以便林泉之樂。一日謁忠國師。先問侍者。國師在否。者云。在即在。只是不見客。然云。太深遠生。者云。佛眼亦覷不見。然云。龍生龍子。鳳生鳳兒。國師睡起。者以告國師乃打十棒趁出。然聞之云。不謬為一國之師。明日卻往禮拜。見國師。便展坐具。國師云。不用不用。然退步。國師云。如是如是。然卻進前。國師云。不是不是。然繞國師一匝便出。國師云。去圣時遙。人多懈怠。三十年后。覓此漢也難得。 然訪龐居士見女子靈照。取菜次。然云居士在否。女子放下菜籃。斂手立。然又云居士在否。女子提菜籃去。然上堂阿你渾家。切須保護一靈之物。不是你造作名貌得。更說什么薦與不薦。阿你自看。善巧方便。不從外得。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賢。你更擬趁逐甚么物。如今學者。紛紛擾擾。皆是參禪問道。我此間。無道可脩。無法可證。若識得釋迦只者凡夫。是阿你須自看取。莫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夜里暗雙陸。賽采若為生。無事珍重。長慶四年六月。趣門人備湯沐曰。吾有遠役。竟戴笠策杖躡履。垂一足。未及地而逝。壽八十六。膳部員外郎鎦軻撰碑文。謚智通塔號妙覺。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天然。不知何許人也。少入法門而性梗槩。謁見石頭禪師默而識之。思召其自體得實者。為立名天然也。乃躬執(zhí)爨凡三年始遂落飾。后于岳寺希律師受其戒法。造江西大寂會。寂以言誘之。應答雅正。大寂甚奇之。次居天臺華頂三年。又禮國一大師。元和中上龍門香山。與伏牛禪師為物外之交。后于慧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人或譏之。曰吾茶毗舍利。曰木頭何有。然曰。若爾者何責我乎。元和三年晨過天津橋橫臥。會留守鄭公出。呵之不去。乃徐仰曰。無事僧。留守異之。乃奉束素衣兩襲月給米面。洛下翕然歸信。至十五年春言。吾思林泉。乃入南陽丹霞山結(jié)庵。以長慶四年六月。告門人曰。備沐浴吾將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入屨垂一足。未及地而卒。春秋八十六。膳部員外郎劉軻撰碑紀德焉。敕謚智通禪師。塔號妙覺。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少入法門。謁見石頭禪師。躬執(zhí)爨三年。始遂落飾。后于岳寺希律師受戒法。造江西大寂。應答雅正。大寂甚奇之。次居天臺華頂三年。又禮國一大師。元和中。上龍門香山。與伏牛禪師。為物外交。后于慧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人或譏之曰。我茶毗舍利。曰木頭何有。然曰。若爾者何責我乎。元和三年晨過天津橋橫臥。會留守鄭公出。呵之不去。乃徐仰曰。無寺僧。留守異之。乃奉束素衣兩襲。月給米面。洛下翕然歸信。至十五年春。言吾思林泉。乃入南陽丹霞山結(jié)庵。以長慶四年六月。告門人曰。備沐浴。吾將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入。履垂一足。未及地而卒。春秋八十六。劉軻撰碑。敕謚智通。塔號妙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4—823 【介紹】: 唐僧。韶州始興人。大歷間止國一禪師門下,后歸大寂法集。時禪客仰慕,蜂擁請問,室不能容,床榻為之陷折,時號“折床會”。后居長沙東寺,與相國崔群為師友。長慶間圓寂,敕謚傳明大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韶州始興人。大歷八年。謁國一于徑山后見大寂于是道德進。而名譽起矣。時叢林謂之折床會以其勤于坐禪。而床為之折也。未幾出世。說法長沙之東寺。蓋俗所謂夾山者。四方玄侶輻輳。大寂之風益振。相國崔公群以??得罪憲宗南遷。為觀察使。見會問曰。師于此事。自何而得。答曰見性得。會時方病眼。公因譏之曰。既去見性。其奈眼何。答曰性非眼見。病者非眼。公稽首謝之。仰山來參。會曰已相見了。更不用上來。仰曰。恁么相見莫不當否。會便閉卻方丈門。仰歸舉似溈山。溈云寂子是什么心行。仰云若不恁么。爭識得佗。長慶癸卯終于寺。壽八十。建塔寺之城南。及李公翱之廉問也。凡墳塔之近城者。命悉毀以全形勝。然獨留會所葬塔。且曰庶幾以別賢愚。謚傳明塔號永際。鎦膳部軻著文勤銘。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如會。韶州始興人也。大歷八年止國一禪師門下。后歸大寂法集。時禪客仰慕?jīng)Q求心要。僧堂之內(nèi)床榻為之陷折。時號折床會。猶言鑿佛床也。后徇請居長沙東寺焉。自大寂去世其法門鼎盛時無可敵。諺謂東寺為禪窟。斷可知矣。時相國崔公群慕會之風來謁于門。答對瀏亮辭咸造理。自爾為師友之契。初群與皇甫镈。議上憲宗尊號。因被镈搆出為湖南觀察。閑豫歸心于會也。至穆宗長慶癸卯歲終于寺。春秋八十。時井泉預枯異香馝馥。遷塔于城南。廉使李翱盡毀近城墳塔。唯留會所瘞浮圖。以筆題曰。獨留此塔以別賢愚矣。劉膳部軻著碑焉。敕謚傳明大師。塔曰永際。亦呼所居為夾山和尚是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80—862 【介紹】: 唐僧。河東蒲坂人,俗姓盧。早舉甲科,母喪服闋,往北京童子寺出家。初隱南岳常樂寺,后居杭州大慈山。山素缺水,有二虎以爪跑地,泉自涌出,因名“虎跑泉”。問道者眾。懿宗咸通中卒,敕謚性空大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盧氏。河東蒲阪人。少為書生。年二十五。偕計中甲科。然未愜所志。欲再試禮部。而適丁母憂。因廬墓所。服闋竟。出家于北京童子寺。歲未二周。而諸經(jīng)通習。遂造嵩岳。受具戒。復淹貫律部。后詣百丈山謁大智海公。而究見性之指焉。俄結(jié)庵南岳常樂寺之絕頂。諫議大夫崔公。尤推重。為別創(chuàng)方丈。一日南泉至問。如何是庵中主。答云蒼天蒼天。泉云蒼天且置。如何是庵中主。答云會即便會。莫忉怛。泉拂袖去。游錢唐止大慈山。山居浙江上。地斥鹵砂礫。無所得水。將去而他。忽有虎跪地出泉。甘??娠?。識者以為神。而眾亦大集。上堂云。山僧不會答話。只能識病。有一僧出前立云。遠有病么。請師識。中便下座。歸方丈。趙州問。般若以何為體。答云。般若以何為體。州大笑而出。中明日見趙州掃地次。中問般若以何為體。州置帚大笑撫掌。中便歸方丈。有僧辭往江西。中云。我勞汝得否。僧云勞什么。中云勞汝將取老僧去。僧云。更有過于和尚者。亦不能將去得。中便休。其僧后舉似洞山。山云。阇梨爭合恁么道。僧云。和尚作么生。洞云將得。洞又問其僧云。大慈別有什么言句。僧云。有時示眾云。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洞云我不恁么道。僧云作么生道。洞云。說取行不得底。行取說不得底。會廢教因民服。徙戴氏引墅。大中初。詔除前禁。復儀相。太守劉公加禮敬。叢社之盛。不減疇昔。咸通三年二月十五日。囑累畢。怡然坐逝。壽八十三。臘五十四。其冬克塔而窆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寰中。姓盧氏。蒲坂人也。生有異相。其聲如鐘。出家于并州童子寺。受心印于百丈海禪師。結(jié)茅于南岳。一日南泉至。問如何是庵中主。師云。蒼天蒼天。泉云。蒼天且置。如何是庵中主。師云。會即便會。莫忉忉。泉拂袖而出。趙州問般若以何為體。師云。般若以何為體。趙州大笑而出。師明日見趙州掃地。師問般若以何為體。趙州置帚。附掌大笑。師便歸方丈。師后住浙江大慈山。上堂示眾云。山僧不解答語。只能識病。又云。說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說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時學者甚眾。山素缺水。師擬飛錫。夜夢神人告曰。勿他之。我移南岳小童子泉就師取用。詰旦見二虎以爪跑于地。泉自涌出。味甘如飴。有僧自南岳至。乃曰小童子泉涸矣。故東坡題詩云。亭亭石塔東峰上。此老初來百神仰。虎移泉眼趁行腳。龍作浪花供撫掌。至今游人灌濯罷。臥聽空階環(huán)佩響。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間去來想。咸通三年三月十五日無疾而逝。壽八十三。臘五十四。僖宗謚性空大師定慧之塔。 贊曰。 履踐真實  心悟無際  南泉趙州  激揚酬對 居乏寒泉  虎跑以濟  惟德斯彰  風清日麗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寰中。姓盧氏。河東蒲坂人也。稟靈特異挺質(zhì)殊倫。身支??亭頂骨圓峻。其聲若鐘響其色猶脂凝。學通終古辭實豐贍。年二十五隨計中甲科。然未塞其懷。復思再捷。無何遭母之憂。遂廬于墓所。及服闋徑往北京童子寺出家。二稔未周諸經(jīng)皆覽。明年往嵩岳登戒肄習律部。于茲博通忽慕上乘。決往百丈山深得玄旨。后隱南岳常樂寺。結(jié)茅于山椒諫議大夫崖公深重其操。因別立方丈。虞淵景晞一飯永日。然其乏水羸瓶遠求。俄爾深宵有虎嗥嘯廬側(cè)。詰旦視之。果濫泉坼地而涌足其汲用。后之杭浙江之北有山號大慈。居未久檀信爰臻。旋成巨院。四方僧侶參禮如云。屬武宗廢教。中衣短褐?;蛘埦哟魇蟿e墅焉。大中壬申歲太守劉公。首命剃染重盛禪林。壬午歲二月十五日囑累聲畢而終。時漸溽暑驗其身一無變異。而頂門燠潤。冬窆于塔所。享年八十三。法臘五十四。有說常樂寺山虎跑泉。當中公滅日。忽焉乾涸。異哉。止資中之受用耳。至乾符丁酉歲。敕謚大師號性空。塔名定慧也??N云太守段成式為真贊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82?—841? 【介紹】: 唐僧。鐘陵建昌人。俗姓王。生有自然胎衣若僧服,遂出家于石門。后住澧陽云巖寺。敕謚無住大師,一作無相大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生鐘陵建昌之王氏。昉臨蓐。胞衣緇色。若右袒狀。父母。已知其不可累。以世事。小學之歲。遂令依石門薙染。既登具品。即執(zhí)侍大智海禪師于百丈山。歷二十年。續(xù)見藥山儼禪師。一日藥山問。汝除在百丈。更到什么處來。晟云到廣南來。山云。見說廣州城東門外。有一團石。被州主移。卻是否。晟云。非但州主。合國人移亦不動。山又問。聞汝解弄獅子。是否。晟云是。山云。弄得幾出。晟云六出。山云。我亦弄得。晟云。和尚弄得幾出。山云。弄得一出。晟云。一即六六即一。晟后到溈山。溈山問。承長老在藥山。弄獅子是否。晟云是。溈云。長弄耶。還有置時。晟云。要弄即弄。要置即置。溈云。置時獅子在什么處。晟云。置也置也。僧問從上諸圣。什么處去。晟良久云。作么作么。又問。暫時不在。如同死人。如何。晟云。好埋卻。晟煎茶次。道吾問。煎茶與阿誰。晟云。有一人要。吾曰。何不教伊自煎。晟云。幸有某甲在。晟住云巖后。一日諸眾曰。有個人家兒子。問著無有道不得底。洞山云。它家屋里有多少典籍。晟云。一字也無。洞云。爭得恁么多知。晟云。日夜不曾眠。道吾問。大悲千手眼如何。晟云。如無燈時。把得枕子。作么生。吾云。我會也我會也。晟云。作么生會。吾云。通身是眼。晟一日掃地次。溈山云。太區(qū)區(qū)生。晟云。須知有不區(qū)區(qū)者。溈云。恁么即有第二月也。晟豎起掃帚云。是第幾月。溈低頭去。晟問僧。什么處來。僧云。石上語話來。晟云。石還點頭否。僧無對。晟代云。和尚未問時。卻點頭。洞山乞眼睛。晟云。汝底與阿誰去也。洞云。良價無。晟云。有汝向什么處著。洞無語。晟云。乞眼睛底是眼否。洞云。非眼。晟咄之。大和三年。己酉十月二十七日。示滅。謚無相。塔號凈勝云。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曇晟。俗姓王氏。鐘陵建昌人也。始生有自然胎衣。右袒猶緇服焉。遂請出家于石門。年滿具法。參見百丈山海禪師。二十年為侍者。職同慶喜法必我聞身若中涓心居散位。續(xù)受藥山舉發(fā)全了無疑。化徒孔勤。受益者眾。以太和三年己酉十月二十七日示滅。敕謚大師號無相。塔名凈勝焉。 系曰。商那和脩。華言胎衣也。以其生帶衣而誕以繒肉。而非幼為繃褓長且稱身。出家成法服。至入滅阇維方為煨燼焉。晟師之有胎衣止不及為嬰兒已往之服耳。此近叔離尼商那尊者也。思過半矣。何邪晟師去圣懸遠。和修佛滅百年。將胎衣示有行果之徒也。今晟以胞袒絡化其教理之世。不其難乎。故曰思過半矣。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唐末至五代初禪僧。嗣洞山良價。初住福州東山華嚴寺。后唐莊宗時入洛陽,授徒300余人,莊宗禮敬之。后游河朔,卒于平陽,享年70余歲。謚寶智大師。《宋高僧傳》卷一三、《景德傳燈錄》卷一七有傳。后書存其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不知何許人。參洞山。得記別靜于樂普作維那時。白椎普請云。上間搬柴。下間鋤地。于是第一座問云。圣僧聻。靜云當堂不正坐。誰赴兩頭機。 靜問洞山云。未見理路者。爭免得情識去。洞云。汝還見理路也無。靜云見無理路。洞云。什么處得情識來。靜云正是學人問處。洞云汝須向萬里無寸草處立始得。靜云無寸草處。還許立也無。洞云直須恁么去。靜后游河朔于平陽示寂。茶毗獲舍利。建四塔以葬。一晉州二房州。三終南山逍遙園。四終南山華嚴寺。謚寶智塔號無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僧。臺州丹丘人,俗姓徐。性嚴毅,寡與人交。住金華白華山,獎訓初學。著《簡正記》二十卷,日價益高。吳越錢镠召住臨安竹林寺。天成二年,請于北塔寺臨壇。終住杭州真身寶塔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生丹丘之徐氏。始依表公聽涉及守言阇梨敷演于鄉(xiāng)里。又慕而從之。資性剛介。狷急少容忍。人故寡與之合。然貌殊陋劣。而氣頗悍。納戒后。即獎訓初學于金華之東白山。時有江西徽猷律師。方自負所業(yè)著。所謂龜鑒錄者。行世偶領(lǐng)徒到寺。而適值霄講持犯篇默聆其說而嘆賞久之。名由是而愈重矣。作簡正記二十卷。以辟邪妄。武肅王錢氏。召主臨安竹林寺。天成二年。臨壇于北塔院。后竟終于南。真身寶塔寺葬大慈山謚本受塔號清涼。
宋高僧傳·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釋景霄。俗姓徐氏。丹丘人也。初之聽涉在表公門。后慕守言阇黎義集敷演于丹丘。執(zhí)性嚴毅寡與人交。狷急自持。多事凌轥形器惡弱。后納請往金華東白山獎訓初學。時有江西徽猷律匠。出義記曰龜鑒錄多學彭亨領(lǐng)徒到霄寺。正值講次。當持犯篇再三嘆賞。自此聲溢價高。每晨滴茶一旦化為乳焉。著記二十卷號簡正。言以思擇力故。去邪說而簡取正義也。武肅王錢氏。召于臨安故鄉(xiāng)宰任竹林寺。未幾命赴北塔寺臨壇。天成二年也。次命住南真身寶塔寺終焉。遷葬于大慈山塢。以本受師號塔曰清涼是歟。

人物簡介

簡介
燕國長公主(?-973年),宋宣祖趙弘殷之女,母昭憲太后杜氏,宋太祖同母妹。開始嫁給米福德,米福德去世。宋太祖即位,建隆元年(960年),封妹妹為燕國長公主,再嫁忠武軍節(jié)度使高懷德,賜府第于興寧坊。開寶六年(973年)十月去世,宋太祖臨喪而哭,廢朝五日,賜謚號恭懿。宋真宗追封大長公主。元符三年(1100年),改秦國大長公主。政和四年(1114年),改封恭懿大長帝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50—1227 【介紹】: 宋撫州崇仁人,字文瑞。天資穎異,讀書過眼成誦,下筆輒數(shù)千言。二試科舉不利,遂不復為場屋事,通究儒、道、佛、醫(yī)之書以終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94—? 【介紹】: 名或作少嵩。宋僧。吉州廬陵人,字亞愚,一作號亞愚。寧宗嘉定五年,自穆湖買船由鄱陽九江往巴河,行程凡數(shù)月,每遇景感懷,因作《漁父詞集句》。理宗紹定中,住嘉禾大云寺。另有集句《江浙紀行詩》。
全宋詩
釋紹嵩,字亞愚,廬陵(今江西吉安)人。長于詩,自謙“每吟詠信口而成,不工句法,故自作者隨得隨失”。今存《江浙紀行集句詩》七卷,系理宗紹定二年(一二二九)秋自長沙出發(fā),訪游江浙途中寓意之作。后應知嘉興府黃尹元之請,主嘉興大云寺。事見本集卷首自序?!♂尳B嵩詩,以汲古閣影宋抄本為底本,校以清顧氏讀畫齋刊《南宋群賢小集》本(簡稱讀畫齋本)。新輯集外詩一首附于卷末。
槜李詩系·卷三十
紹嵩字亞愚,廬陵人。紹定己丑,自長沙來。壬辰五月,嘉禾太守黃尹元以大云虛席,俾令承乏。有江浙紀行集句三百七十六首,離為七卷。自為序,稱廬陵樵衲。
全宋文·卷七七五九
紹嵩(一一九四——?),一作少嵩,號亞愚樵衲,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紹定中自長沙游浙江,住嘉禾之大云寺。工詩,有《漁父詞集句》二卷(存)、《江浙紀行集句詩》七卷(存)。見二書自序。

人物簡介

簡介
王璋(1275年—1325年),高麗王朝第26任君主(1298年、1308年—1313年在位)。初名謜,字仲昂,號海印居士,蒙古名益智禮普化(意為小公牛)。父為高麗忠烈王王昛(王諶),母為元世祖之女元成公主忽都魯揭里迷失(追贈齊國大長公主,謚莊穆王后)。他是第一位與蒙古人混血的高麗國王,自己也娶了元朝宗室女寶塔實憐(追贈薊國大長公主)。大德二年(1298年)接受忠烈王禪讓而即位,任內(nèi)實行改革,七個月后因得罪權(quán)門勢族及宗主國元朝而被廢,滯留中國十年之久,在此期間改名為“璋”。大德十一年(1307年)扶植元武宗即位有功,被元朝封為沈陽王(后改稱沈王),至大元年(1308年)忠烈王去世后再次即位為高麗國王,他復位后主要通過在元傳旨來控制朝政。皇慶二年(1313年)禪位于兒子王燾(高麗忠肅王),短暫回國后再次來華定居,延祐三年(1316年)又將沈王王位傳給侄兒王皓,自稱“太尉王”。延祐七年(1320年)元英宗繼位后將他監(jiān)禁起來,后以學佛為名流放吐蕃。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死后獲赦,泰定二年(1325年)薨于元大都,元朝賜謚號忠宣,葬于德陵,高麗恭憫王加謚宣孝。

人物簡介

簡介
王顓(1330年—1374年),高麗王朝第31任君主(1352年—1374年在位)。初名祺,1366年改名顓,號怡齋、益堂,蒙古名伯顏帖木兒。父為高麗忠肅王王燾,母為恭元王后洪氏。他曾受封江陵大君,少年時代入質(zhì)宗主國元朝10年,娶元宗室女寶塔失里(追贈魯國大長公主,謚仁德王后)為妻。1351年冬,元朝扶植他取代忠定王王?而成為高麗國王。他在位時對內(nèi)力圖改革積弊,振興高麗王朝;對外則利用元末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之機,于1356年鏟除奇轍為首的親元勢力,擺脫元朝控制,并向北開拓大片疆域。然而高麗接連遭遇倭寇之患、紅巾軍東征和崔濡率元軍奉德興君入侵高麗等動亂,改革力不從心,國勢日益衰落。1365年任用辛旽進行改革。1370年接受明朝冊封為高麗國王。1371年殺辛旽。1374年被侍衛(wèi)洪倫及宦官崔萬生等弒殺,葬于玄陵。1385年明朝賜謚號“恭憫”,高麗加謚恭憫仁文義武勇智明烈敬孝大王。他工于書畫,有《天山大獵圖》《廉悌臣像》等作品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