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新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  拼音:xīn gǔ diǎn zhǔ yì
十八世紀后半至十九世紀前半,盛行于歐洲的藝術復古熱潮。起因于西元一七四八年后,在羅馬相繼發(fā)掘出龐貝等遺址。認為藝術不應為個人情感的表現(xiàn),而應重于秩序井然的整潔形式及均衡和諧、冷靜明確的表現(xiàn)與追求。此種論點正與拿破崙對古羅馬的崇拜與認同不謀而合。德、法為此一復古風的重鎮(zhèn)。
《國語辭典》:古典主義(古典主義)  拼音:gǔ diǎn zhǔ yì
十七、十八世紀歐洲文壇的主流,以追求摹仿古希臘、羅馬作家的典型為目的。古典主義作品強調理性與克制,注重形式與結構的統(tǒng)一,講求清晰、明確、簡單、平衡、合宜等原則,同時也是反映出復古與保守思維的美學表現(xiàn)。
《國語辭典》:巴洛克風格(巴洛克風格)  拼音:bā luò kè fēng gé
歐洲十六世紀末到十八世紀初流行的反古典主義藝術新風格。打破文藝復興以來均衡、細致的風格,采取曲線、不對稱的構圖設計,強調力與動作的表現(xiàn)。其壯麗、奔放的風味,正反應當時歐洲君主炫耀奢華的心態(tài)。在建筑上,多采用橢圓形空間及具多彩的裝飾和雕刻品,以義大利建筑家貝尼尼設計的圣彼得大教堂為其代表。美術、雕塑則重視光線的戲劇效果和人物的動感,代表人物有魯本斯、林布蘭。巴洛克音樂在音樂史上,是指十八世紀中葉的歐洲音樂,重視即興創(chuàng)作與聽眾一體的混同效果,具繁富的細節(jié)和對比。當時為教會及貴族演奏的小型室內樂團,開后來大型管弦樂的先河,而西洋歌劇也在此時稍具雛形,代表音樂家有韓德爾、巴哈等。
《國語辭典》:布德爾(布德爾)  拼音:bù dé ěr
Bourdelle
人名。(西元1861~1929)法國雕刻家。作風頗傾向于古典主義,形式完整,而趣味雋永。作品有〈拉弓的??肆λ埂?、〈阿維阿爾將軍騎馬像〉等。
《國語辭典》:彭特莫  拼音:péng tè mò
Pontormo,Jacopo da
人名。(西元1494~1557)義大利畫家。早期風格受其師及古典主義作風影響,后來以豐富想像力構成自由而純粹的畫面,充滿佛羅倫斯派技巧主義的風格。代表作品是〈基督下十字架〉。
《國語辭典》:古典音樂(古典音樂)  拼音:gǔ diǎn yīn yuè
1.泛指根植于西方音樂傳統(tǒng)(包括宗教音樂和世俗音樂)的藝術音樂,包含了從大約十一世紀直至當代的廣大時間范圍。
2.指西元1750~1820年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其特色為注重形式、理性與客觀,建立了交響曲、奏鳴曲及室內樂等的典范,至今仍是音樂會中常見的曲目。一般多以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等為代表。
《國語辭典》:三一律  拼音:sān yī lǜ
戲劇創(chuàng)作的三條規(guī)則,是標榜古典主義的法國學院派人士奉為神圣不可侵犯的金科玉律。規(guī)定戲劇的時間應以一日二十四小時為限,所提供的故事應發(fā)生在相同的地點,加上有開始、中間和結束的單一動作,便成為有名的三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