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49,分17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孟荀
別書
分立
棄予
二伯
析居
分居
分建
執(zhí)袂
回見
贈處
中銓
分巡
辨異
管商
《國語辭典》:孟荀  拼音:mèng xún
孟子與荀子的合稱。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諸子》:「研夫孟荀所述,理懿而辭雅。」
《漢語大詞典》:別書(別書)
(1).分別書寫。《魏書·蕭寶夤傳》:“經(jīng)奏之后,考功曹別書於黃紙、油帛。一通則本曹尚書與令、僕印署,留於門下;一通則以侍中、黃門印署,掌在尚書?!?br />(2).告別的書信。 明 卓人月 《花舫緣》第三出:“被我留下別書一封,字畫十餘幅?!?/div>
《漢語大詞典》:分立
(1).分別獨立。 宋 程頤 《答楊時論〈西銘〉書》:“《西銘》明理一而分殊, 墨氏 則二本而無分。分殊之蔽,私勝而失仁;無分之罪,兼愛而無義。分立而推理一,以止私勝之流,仁之方也?!?孫中山 《五權(quán)憲法》:“這本書是根據(jù) 英國 的政治習(xí)慣,發(fā)明三權(quán)獨立的學(xué)說,主張把國家的政權(quán)分開成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權(quán)。所以三權(quán)分立,是由 孟德斯鳩 所發(fā)明的。”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夫 印度 背 蒙古 之 莫臥爾 朝,以成各省分立之勢,卒為 英 人蠶食,此 長素 所引為成鑒者?!?br />(2).分別制定。 宋 程頤 《論禮部看詳狀》:“竊念學(xué)校所以檢束學(xué)者,不可設(shè)盜賊之法。況有行止乖惡一條,凡言之丑者皆麗其中。他犯可言者,自合分立條項?!?br />(3).分別設(shè)立。 康有為 《大同書》辛部第九章:“立金行部於公政府,即度支部。分立於各度小政府,為總金行,下至於各地方自治局有分金行?!?/div>
《漢語大詞典》:棄予(棄予)
(1).拋棄我。謂棄恩忘舊。《詩·小雅·谷風(fēng)》:“將恐將懼,維予與女;將安將樂,女轉(zhuǎn)棄予?!?毛 傳:“言朋友趨利,窮達相棄?!?鄭玄 箋:“朋友無大故,則不相遺棄,今女以志達而安樂,棄恩忘舊,薄之甚?!?三國 魏 曹植 《求通親親表》:“有不蒙施之物,必有慘毒之懷,故《柏舟》有‘天只’之怨,《谷風(fēng)》有‘棄予’之嘆。”
(2).離開我。謂分別。 晉 陸機 《于承明作與士龍》詩:“南歸憇 永安 ,北邁頓 承明 。 永安 有昨軌, 承明 子棄予?!?/div>
《國語辭典》:二伯  拼音:èr bà
春秋時齊桓公和晉文公二位霸主?!豆攘簜鳌k[公八年》:「誥誓不及五帝,盟詛不及三王,交質(zhì)子不及二伯?!埂稘h書。卷二三。刑法志》:「二伯之后,寖以陵夷?!?/div>
《國語辭典》:二伯  拼音:èr bó
1.周初分別主管東方和西方諸侯的兩位大臣周公和召公?!抖Y記。王制》:「分天下,以為左右,曰二伯?!?br />2.稱謂。稱父親的第二個哥哥。
3.稱謂。稱丈夫的第二個哥哥。
《國語辭典》:析居  拼音:xī jū
分居,分家。《宋史。卷一七三。食貨志上一》:「兄弟既壯乃析居,其田畝聚稅于一家,即棄去?!埂缎咽篮阊浴>矶?。三孝廉讓產(chǎn)立高名》:「吾聞兄弟有析居之義。今吾與汝,即已娶婦,田產(chǎn)不薄,理宜各立門戶。」
《國語辭典》:分居  拼音:fēn jū
1.分別居住。南朝梁。江淹〈倡婦自悲賦〉:「度九冬而廓處,經(jīng)十秋以分居?!埂冻蹩膛陌阁@奇》卷三三:「嫡親數(shù)口兒,同家過活,不曾分居?!?br />2.夫妻因某種原因,分開居住,不履行同居義務(wù)。
《漢語大詞典》:分建
謂分別建立部落。晉書·四夷傳·吐谷渾:“ 吐谷渾 , 慕容廆 之庶長兄也,其父 涉歸 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隸之。及 涉歸 卒, 廆 嗣位,而二部馬鬭, 廆 怒曰‘先公分建有別,奈何不相遠離,而令馬鬭!’”
《漢語大詞典》:執(zhí)袂(執(zhí)袂)
拉住衣袖。形容分別時依戀不舍。亦借指送行者。 唐 杜甫 《送樊侍御赴漢中判官》詩:“迴風(fēng)吹獨樹,白日照執(zhí)袂?!?仇兆鰲 注:“執(zhí)袂,送行者?!?/div>
《漢語大詞典》:回見(回見)
“回頭見”的簡稱。意謂再見。人們分別時常用的客氣語。
《漢語大詞典》:贈處(贈處)
禮記·檀弓下:“ 子路 去 魯 ,謂 顏淵 曰:‘何以贈我?’……﹝ 顏淵 ﹞謂 子路 曰:‘何以處我?’”后以“贈處”為朋友分別時互贈勉勵之言的典故。 宋 司馬光 《送李揆之推官序》:“古者朋友將別,必有言以相贈與處也。近世多為之序,序者其亦贈處之道歟。然世俗失之,往往崇虛辭,相嘆譽,曾無一言以為規(guī),是豈昔人贈處之道哉!”
《漢語大詞典》:中銓(中銓)
三銓之一。 唐 代文官的選授由吏部尚書、侍郎分別主之。侍郎二人分別負責(zé)中銓和東銓,掌八品、九品官員的選授。舊唐書·職官志二:“尚書、侍郎,分為三銓。尚書為尚書銓,侍郎二人分為中銓、東銓也?!眳⒁姟?三銓 ”。
《漢語大詞典》:三銓(三銓)
唐 代對文武官吏選授考課,由吏部和兵部之尚書、侍郎分掌其事。尚書為尚書銓,掌五品至七品選;侍郎二人分為中銓、東銓,掌八品、九品選,合稱三銓。其后皆歸侍郎專之,尚書通署而已。新唐書·選舉志下:“凡選有文武,文選吏部主之,武選兵部主之,皆為三銓,尚書、侍郎分主之?!?span id="i3uewcc" class="book">《資治通鑒·后唐明宗天成元年》:“選人先遭涂毀文書者,令三銓止除詐偽,余復(fù)舊規(guī)。” 胡三省 注:“唐六典:‘吏部尚書、侍郎之職,掌天下官吏,以三銓分其選:一曰尚書銓,二曰中銓,三曰東銓。或云吏部東西銓并流外銓為三銓?!卑?, 唐 乾元 中侍郎 崔器 奏改中銓為西銓。故 宋 王溥 唐會要·吏部尚書以尚書銓、東銓、西銓為三銓。
《國語辭典》:分巡  拼音:fēn xún
分道出巡?!缎绿茣>砦?。玄宗本紀》:「辛卯,遣使分巡天下?!?/div>
《漢語大詞典》:辨異(辨異)
分別,區(qū)別。周禮·秋官·小行人:“凡此五物者,每國辨異之,以反命于王,以周知天下之故。” 鄭玄 注:“辨異,謂殊其文書也?!?span id="wtsnzah" class="book">《禮記·樂記》:“樂統(tǒng)同,禮辨異?!?鄭玄 注:“辨異,異尊卑也?!?span id="9yitqis" class="book">《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壹天下、建國家之權(quán)稱,上功用、大儉約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異、縣君臣?!?楊倞 注:“上下同等,則其中不容分別而縣隔君臣也?!?/div>
《國語辭典》:管商  拼音:guǎn shāng
1.管仲與商鞅,為法家之祖。二人分別為齊、秦之相,行使法治,使兩國稱霸諸侯。
2.善于治國的臣子。《戰(zhàn)國策。齊策四》:「而治可以為管商之師,議義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