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八識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法相宗謂耳目鼻舌身意六識之外。更有末那識阿賴耶識二者,末那之義為我執(zhí)。謂執(zhí)持我之見者。即此識也。阿賴耶者。即末那識所執(zhí)以為我者也。其義為藏。謂能藏一切法。世俗所云神識性靈,皆指此。(參見:識)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識與末那識Manas及第八識也。末那為意,意為思量之義,無始已來無間斷,了別第八識,思量我癡我見我慢我愛,故名意識。此識為識體意,故名意識。前之第六識以此意為所依,故名意識。因而為別二識,存梵名也。是為一切眾生妄惑之根本。第八識,即阿賴耶識也,譯曰藏,以含藏一切諸法之種子故。是為有漏無漏一切有為法之根本。恒了識種子五根器界之三境,故名為識。舊曰阿梨耶,譯曰無沒。無沒為不失之義,與藏同意(賢首)。又雖在生死,亦不失沒,故名無沒(凈影)。【又】性宗于楞伽經開真識現(xiàn)識分別事識而為八識。【又】大乘義章三末列八識。前六識如常。第七為阿陀那識A^da%na,譯曰無解。以體是無明癡闇故也。是當于唯識之第七識。第八為阿梨耶識。合楞伽經之真識與唯識之阿賴耶識而為一識之名也。
【佛學常見辭匯】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佛教的唯識學,把一心分八識。請參見附表。
┌1眼識──眼根緣色塵┐
│2耳識──耳根緣聲塵│
│3鼻識──鼻根緣香塵├識(了別為義)──────────────┐
│4舌識──舌根緣味塵│                     │
│5身識──身根緣觸塵│                     │七
│6意識──意根緣法塵┘                     ├轉
八 │       ┌是第六意識所依之根──────────┐    │識
識─┤7第七末那識─┤常隨四煩惱───我癡、我見、我愛、我慢├意(思量│
│       └向內執(zhí)取阿賴耶為我,向外認識境界為實法┘ 為義)┘
│             ┌能藏 能含藏一切法的種子
│        ┌華譯藏識┤所藏 受第七識所薰習───┐
│        │    └執(zhí)藏 受第七識所執(zhí)取   ├心(集起
└ 8第八識阿賴耶─┤無覆無記              │為義)──根
└種子現(xiàn)行時,善惡分明,業(yè)報相續(xù)   ┘     本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八識,即第八阿賴耶識。末那為我執(zhí),阿賴耶即末那識所執(zhí)以為我者也。其識為藏,謂能藏一切法,世俗所云神識性靈,皆指此耳。譯曰藏,以含藏一切諸法之種子故。是為有漏無漏一切有為法之根本,恒了識種子五根器界之三境,故名為識。按新舊譯不同,舊曰阿梨耶,譯之曰無沒,無沒為不失之義,與藏同意。又雖在生死,亦不失沒,故名無沒。有情根本之心識,執(zhí)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沒失之義。又作阿剌耶,新稱阿賴耶,譯之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種子之義。又曰室,謂此識是一身之巢宅也。蓋此識中所含藏之種子,為外緣所打而現(xiàn)起,以組織其人之依正二報之義,即由此識而立。大日經疏曰:「阿賴耶義云含藏,正翻為室。謂諸蘊于此中生,于此中滅,即是諸蘊巢窟。故以為名?!褂衷唬骸赴①囈?,是房義,是盛受義?!勾俗R有三種境:
一、種子,生一切有漏無漏現(xiàn)行法之種子也。
二、五根,眼、耳、鼻、舌、身根之五根也。
三、器界,山河、草木、飲食、器具等一切眾生之依報也。
阿賴耶識常以此三種為所緣之境。
「八識十種異名」十種異名者:
一、八識 謂七后得名。    六、金剛智識 謂藏體無斷。
二、和合識 謂真?zhèn)坞s用。   七、寂滅識 謂體非寂亂。
三、藏識 謂蘊積諸法。    八、體識 謂中實非假。
四、熏變識 謂住持起發(fā)?!  【拧⒈居X識 謂藏體非迷。
五、出生識 謂凡成圣?!   ∈?、一切種智識 謂功德圓滿。
又八識有諸種義。
一、心 心有積集,集起二義,阿賴耶識為積諸法種子,又生起諸法者,故名曰心。唯識論曰:「或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故鲇浽唬骸歌笤瀑|多,此名心也。即積集義,是心義;集起義,是心義;以能集生多種子故,說此識以為心?!?br />二、阿陀那 釋曰執(zhí)持。此識之力,執(zhí)取維持善惡之業(yè)因,及有情之身體,使不破壞。解深密經曰:「阿陀那識甚細微,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zhí)為我?!刮ㄗR論曰:「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蛎⑼幽牵瑘?zhí)持種子及諸色根,令不壞故?!故鲇浽唬骸歌笤瓢⑼幽?,此云執(zhí)持?!?br />三、所知依 唯識論曰:「或名所知依,能為染凈所知諸法為依止故?!?br />四、種子識 唯識論曰:「或名種子識,能遍任持世出世間種子故?!故鲇浽唬骸讣礊橹T法為種子義,前第一心是積集,積種在其中義。今此取能生諸法義,故二差別。生諸法一一之原因,謂之種子。」
五、異熟識 唯識論曰:「或名異熟識,能引生死善不善業(yè)異熟果故?!?br />六、無垢識 唯識論曰:「或名無垢識,最極清凈,諸無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來地。」述記曰:「唯無漏依,體性無垢,先名阿末羅識,或名阿摩羅識,古師立為第九識者非也。」
七、第八識 從末向本,數(shù)為第八。
八、現(xiàn)識 唯識了義燈引楞伽經云:「諸法皆于本識上現(xiàn)故?!?br />九、無沒識 無相論云:「一切諸種無所隱沒,故無沒也。」
十、本識 唯識了義燈曰:「名本識者,謂是一切法之根本故?!?br />十一、宅識 無相論云:「是種子之宅舍故?!?br />十二、執(zhí)持識 即阿陀那之譯名。
十三、根本識 述記曰:「如小乘名根本識?!刮ㄗR了義燈曰:「大眾部立為根本識?!?br />十四、第一識 唯識了義燈曰:「第一識,從本問末,數(shù)為第一。」
「賴耶三相」謂自相、果相、因相也。
一、自相 謂阿賴耶,此翻曰藏,此識具有能藏、所藏、執(zhí)藏義,故謂之自相。
二、果相 謂此能引諸界趣,生善不善業(yè)異熟果,故名異熟識,謂之果相。
三、因相 謂此能執(zhí)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種子識,謂之因相。
「賴耶三位」賴耶三位者:
一、我愛執(zhí)藏現(xiàn)行位 即七地以前菩薩,二乘有學,一切異生,從無始來,名阿賴耶,此云執(zhí)藏,至無人執(zhí)位。
二、善惡業(yè)果位 謂從無始乃至極解脫道時,乃至二乘無馀依位,名毗播迦,此云異熟,至無所知障位。
三、相續(xù)執(zhí)持位 謂從無始乃至如來盡未來際,利樂有情位,名阿陀那,此云執(zhí)持。
「執(zhí)非執(zhí)受」于第八識所變三境,如何分別執(zhí)受非執(zhí)受?謂若能生覺受,有根身是執(zhí)受,種子及器界是非執(zhí)受。據(jù)實言之,生覺受者,唯是身根;以馀四根色香味觸,不離身根,同聚一處,亦名覺受。若約安危共同,種子及有根身是執(zhí)受,器界是非執(zhí)受。
【三藏法數(shù)】
(出宗鏡錄)
〔一、眼識〕,謂眼以色為緣,而生眼識。眼識依根而生,眼根因識能見,而能見者,是名眼識。
〔二、耳識〕,謂耳以聲為緣,而生耳識。耳識依根而生,耳根因識能聽,而能聽者,是名耳識。
〔三、鼻識〕,謂鼻以香為緣,而生鼻識。鼻識依根而生,鼻根因識能嗅,而能嗅者,是名鼻識。
〔四、舌識〕,謂舌以味為緣,而生舌識。舌識依根而生,舌根因識能嘗,而能嘗者,是名舌識。
〔五、身識〕,謂身以觸為緣,而生身識。身識依根,而生身根,因識能覺,而能覺者,是名身識。
〔六、意識〕,謂意以法為緣,而生意識。意識依根,而生意根,因識而能分別,以能分別前五根所緣色等五塵境界,是名意識。(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七、末那識〕,梵語末那,華言意,亦名相續(xù)。識,又名分別識。此識本無定體,即第八識之染分,依第八識自證分而生,緣第八識見分,而執(zhí)為我,為第六識之主執(zhí),轉第六識所緣善惡之境,而為染凈,皆由此識也。前第六識名意識,今此識亦名意者,謂第六識,依根而得名。此識當體而立,號第六識。雖能分別五塵好惡,而由此識傳送相續(xù)執(zhí)取也。(依根者,根即意根也。當體者,即分別之體也。)
〔八、阿賴耶識〕,梵語阿賴耶,華言藏識。以其無法不含,無事不攝故也。此識染凈同源,生滅和合,而具有四分,如摩尼珠,體本清凈。又如明鏡,能含萬像。若以染分言之,無明依之而起,結業(yè)由之而生,具足煩惱塵勞,變現(xiàn)根身世界,即前七種識境皆是也。若以凈體言之,即本覺心源,離念清凈,在圣不增,在凡不減也。(四分者,一、相分,即形相。謂此識能變現(xiàn)根身世界及諸法名義、相狀,皆由第八識此分而生,如鏡中所現(xiàn)之影像也。二、見分。見,即照了之義。謂此識能照燭一切諸法,及解了諸法義理,如鏡中之明,能照萬像也。三、自證分。自證所具之法,謂此識能持見分、相分,親證無礙,如鏡之圓體,能持其明,能含眾像也。四、證自證分。證,即能證之體。自證,即所具之法,能持前自證分、見分、相分,皆不離此分,是第八識本體如鏡之背也。梵語摩尼,華言離垢。根身者,即眼等諸根也。)
八識十名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第八阿賴耶識之異名有十。(參見:阿賴耶識)
八識心王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眼等之八識,各有心王與心所,識之本體為心王。與之相應而起之作意、觸、受等之別作用,為心所有法。略曰心所。
【佛學常見辭匯】
心王是能緣外境的精神主體,為慮知的根本,也是識的自性,此心王含有八種識,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等識,故又名八識心王。
八識五重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法相宗之觀門,就八識有五重唯識觀之法,觀萬法唯識由淺至深為五重之觀想也。(參見:五重唯識)
八識規(guī)矩
【佛學大辭典】
(書名)天親宗相撮瑜伽百卷為嗢陀藍。護法憫迷,造成唯識論解三十頌。闡發(fā)慈氏之奧典。十師精貫,百卷洞該。類聚群分,各遵其本。玄奘大師糅玆十釋,譯成十卷。既使文同義異者,若出一師。然而記憶猶艱。乃造八識頌,以統(tǒng)其緒。謂之規(guī)矩者,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之八識,行相心所緣性量境界地諸法各有定斷故也。見相宗八要中。玆將本書各家之注述列之如下。八識規(guī)矩補注二卷。明晉泰補注?!鸢俗R規(guī)矩補注證義一卷。明明昱證義?!鸢俗R規(guī)矩略說一卷。明正誨略說?!鸢俗R規(guī)矩頌解一卷。明真可述?!鸢俗R規(guī)矩通說一卷。明德清述?!鸢俗R規(guī)矩纂釋一卷。明廣益纂釋?!鸢俗R規(guī)矩直解一卷。明智旭解?!鸢俗R規(guī)矩淺說一卷。行舟說。○八識規(guī)矩頌注一卷。行舟注?!鸢俗R規(guī)矩論義一卷。性起論釋。善漳等錄。
八識體一
【佛學大辭典】
(雜語)對八識體別而言。謂諸八識之體性,悉為同一也。出于無性之攝論四卷,世親之攝論三卷,為一類之菩薩所主張者,唯識宗之異義也。
【佛學常見辭匯】
所有八識的體性都是一體,這是唯識宗的異義。
八識體別
【佛學大辭典】
(術語)對八識體一而言。謂諸八識之體性各各有別也。此為唯識宗之正義。
【佛學常見辭匯】
所有八識的體性各別不同,這是唯識宗的正義。
五八識
【佛學大辭典】
(術語)眼等五識與第八阿賴耶識也。此二種識俱為現(xiàn)量,無我法之二執(zhí)者。至佛果時,同時五識為成所作智,八識為大圓鏡智。
【佛學常見辭匯】
五識與八識。五識是眼、耳、鼻、舌、身;八識即第八阿賴耶識。
第八識
【佛學大辭典】
(術語)阿賴耶識之別名。八識中之第八。述記三末曰:「攝論第二卷初,亦名第八識?!刮ㄗR了義燈四本曰:「從末向本,數(shù)為第八?!?br />【佛學大辭典】
(術語)阿賴耶識之異名。大乘所說八識中自末數(shù)本居于第八為諸識之根本。
【佛學常見辭匯】
即阿賴耶識,華譯為藏識,因它能含藏諸法的種子。
性相八識相異
【佛學大辭典】
(術語)是在如來藏(即真如)為識體與否。相宗之八識,唯于有為法上立之,性宗入無為之真如于識中。如大乘義章,問曰:前六識,有所了別,故可名識,后阿陀那阿梨耶二識,云何名識?答了別有三:一,事相之了別,前六識也。二,妄相之了別,阿陀那識也。三,真實自體之了別,阿梨耶識是也。
八識田
【佛學常見辭匯】
所有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一切種子,都收藏在第八識里,遇到緣,就會發(fā)行現(xiàn)行,像是田地放下了種子就會生出果來一樣,所以叫做田。
八識二無我
【佛學常見辭匯】
八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即一心有八個了別作用的識。這了別作用是雜染知見,要轉八識成四種清凈智,才是清凈正智,即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第八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能轉八識為四智,便可破我法二執(zhí),斷惑證真,故稱為八識二無我。
八識緣境廣狹
【三藏法數(shù)】
(出宗鏡錄并瑜伽師地論)
〔一、眼識緣唯實唯量境〕,謂眼見色時,即有識生,能緣青黃赤白實有之色,名為性境。此識對境名為現(xiàn)量,以其但能見色,未起分別,是故所緣之境狹也。(性境者,謂現(xiàn)前所有實見之境也?,F(xiàn)量者,謂見現(xiàn)前之色,而能量度也。)
〔二、耳識緣唯實唯量境〕,謂耳聞聲時,即有識生,能聞言語等實有之聲,名為性境。此識對境名為現(xiàn)量,以其但能聞聲,未起分別,是故所緣之境狹也。
〔三、鼻識緣唯實唯量境〕,謂鼻嗅香時,即有識生,能嗅好惡實有之香,名為性境。此識對境名為現(xiàn)量,以其但能嗅香,未起分別,是故所緣之境狹也。
〔四、舌識緣唯實唯量境〕,謂舌嘗味時,即有識生,能嘗咸酸苦淡實有之味,名為性境。此識對境名為現(xiàn)量,以其但能嘗味,未起分別,是故所緣之境狹也。
〔五、身識緣唯實唯量境〕,謂身覺觸時,即有識生,能緣細滑粗強,實有之觸,名為性境。此識所緣名為現(xiàn)量,以其但能覺觸,未起分別,是故所緣之境狹也。
〔六、意識遍緣一切通徹假實三量〕,謂此識心,遍緣現(xiàn)前實有之境,于實境上分別長短方圓等相,名為假。是則此識三境皆緣,三量皆具,以其遍能分別假實諸境,是以所緣之境廣也。(三境者,一性境,說見上。二獨影境,謂思量過去之境,唯有影現(xiàn)于心。三本質境,謂于現(xiàn)身境上分別質相。三量者,一現(xiàn)量,說見上。二比量,謂于現(xiàn)前物上比度而知,如隔墻見煙,知彼有火。三非量,謂追緣過去未來之事。)
〔七、第七識見分唯假唯實〕,謂此識無別體相,依第八識為因而起,復緣第八見分,而為相分,分別思量;常執(zhí)第八為我,能緣之心是假,所緣之境是實,以其唯起我執(zhí),生諸氣習,不能遍緣諸境,是故所緣之境最狹也。(第八識者,即藏識也。見分者,謂能見之識也;相分者,謂所見之境相也。生諸氣習者,謂我見等惑氣分熏習而生也。)
〔八、第八識緣根身器界唯實唯量〕,根身者,即眼等諸根也。器界者,以世界如器也。謂此根本之識,染凈同源,一切根身器界,依之而生。而此根界是八識相分皆為所緣,是實有現(xiàn)前之量,是故所緣之境最廣也。(根本識,即第八藏識也。)
第八識緣境最廣
【三藏法數(shù)】
謂此根本識,染凈同依,能變能現(xiàn)種子、根身及器世間三種境故,是名緣境最廣。(種子者,一切善惡種子也。根身者,眼等諸根也。器世間者,謂世界如器也。)
第八識緣根身器界唯實唯量
【三藏法數(shù)】
根身者,即眼等諸根也。器界者,以世界如器也。謂此根本之識,染凈同源,一切根身器界,依之而生。而此根界是八識相分皆為所緣,是實有現(xiàn)前之量,是故所緣之境最廣也。(根本識,即第八藏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