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楞伽
亦作“ 楞迦 ”。
(1).山名。梵文音譯。在古 師子國 (今 斯里蘭卡 )境。相傳佛在此山說經(jīng)。 宋 王安石 《化城閣》詩:“ 楞伽 海中山,杳出霄漢上。”《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若非圓寂光中客,定是 楞迦 峰頂人?!?br />(2).指《楞伽經(jīng)》。梵名。有四種漢文譯本,今存三種。此經(jīng)提出五法、三性、八識等大乘教義,后人在詩文中常有征引。 唐 韋應(yīng)物 《寄恒璨》詩:“今日郡齋閒,思問《楞伽》字。” 明 高啟 《楞伽寺》詩:“《楞伽》義未曉,塵累方自恥?!?清 姚鼐 《法源寺》詩:“欲偕投紱老,終日問《楞迦》?!?章炳麟 《大乘佛教緣起考》:“法相名為《瑜伽師地》,雖與瑜伽一派有殊,然《楞伽》已有‘瑜伽師有幾’之文。此則 提婆 以前已取瑜伽之名?!?/div>
《國語辭典》:唯識(唯識)  拼音:wéi shì
1.梵語vij?apti-mātratā的意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主張。謂一切外境只是心識所變現(xiàn)的,沒有客觀的對象和外境,只有心識?!洞筇莆饔蚯蠓ǜ呱畟鳌肪硐拢骸父菜吉?dú)善傷大士行,唯識所變,何非凈方?!?br />2.書名。佛教典籍。唯識宗的典籍?!洞筇莆饔蚯蠓ǜ呱畟鳌肪硐拢骸缸阅罱虣z未窺,難辨真?zhèn)危赐鶘|魏,聽覽唯識?!?/div>
《漢語大詞典》:藏識(藏識)
佛教語。法相宗“八識”中第八識“阿賴耶識”的意譯。謂含藏一切善惡因果種子之識。 唐 慧琳 一切經(jīng)音義卷三十:“能含藏執(zhí)持諸善惡種子,故名藏識?!?章炳麟 《無神論》:“若無人格,則不異於佛家所謂藏識?!眳⒁姟?八識 ”。
《國語辭典》:八識(八識)  拼音:bā shì
佛教用語。瑜伽行派主張能認(rèn)識外境或心境的八種功能。分別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其中意識和眼、耳、鼻、舌、身五識并起外,并能對心境起認(rèn)識作用。末那識是構(gòu)成執(zhí)著的心理源頭。阿賴耶識主要功能是貯存過去所造的業(yè)力。八識一方面是生起認(rèn)識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也是變現(xiàn)一切現(xiàn)象的主體。《成唯識論》卷二:「等流習(xí)氣為因緣故,八識體相差別而生?!?/div>
《國語辭典》:末那識(末那識)  拼音:mò nà shì
大乘佛教瑜伽派八識中的第七種識。梵語manas的音譯。意為意或思量。它是一切輪回的根源,因?yàn)樗憔壍诎俗R以為自我,構(gòu)成眾生意識或潛意識上的我執(zhí)。同時它也是第六識的根?!?a target='_blank'>大乘百法明門論》:「第一心法略有八種: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div>
《漢語大詞典》:阿賴耶識(阿賴耶識)
亦作“ 阿黎耶識 ”。 梵語的譯音。意譯為“藏識”。為佛教大乘唯識宗的內(nèi)在心識的第八識,是世界和眾生“自我”的本源,它含藏著一切事物的種子,也是輪回的主體和解脫的依據(jù)。 清 龔自珍 《南岳大師〈大乘止觀〉科判》:“止觀境界分三科:一、真實(shí)性,即真如;一、依他性,即第八阿黎耶識;一、分別性,即第六、第七識。” 章炳麟 《建立宗教論》:“第二自性,由第八阿賴耶識、第七末那識,與眼、耳、鼻、舌、身等五識虛妄分別而成?!?范文瀾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末那識意為自我本體的顯現(xiàn),站在自我本體后面的那種自我本體,叫做第八識,即阿賴耶識?!?/div>
《漢語大詞典》:八識田(八識田)
謂八識產(chǎn)生之處,猶言胸中、心田。 宋 強(qiáng)幼安 唐子西文錄:“ 司馬遷 敢亂道卻好, 班固 不敢亂道卻不好。不亂道又好是左傳,亂道又不好是唐書。八識田中若有一毫唐書,亦為來生種矣?!?明 沈德符 野獲編·吏部·士大夫華整:“蓋八識田中,帶此結(jié)習(xí),不能剷也。”參見“ 八識 ”。
《國語辭典》:八識(八識)  拼音:bā shì
佛教用語。瑜伽行派主張能認(rèn)識外境或心境的八種功能。分別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其中意識和眼、耳、鼻、舌、身五識并起外,并能對心境起認(rèn)識作用。末那識是構(gòu)成執(zhí)著的心理源頭。阿賴耶識主要功能是貯存過去所造的業(yè)力。八識一方面是生起認(rèn)識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也是變現(xiàn)一切現(xiàn)象的主體?!冻晌ㄗR論》卷二:「等流習(xí)氣為因緣故,八識體相差別而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