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內(nèi)心(內(nèi)心)  拼音:nèi xīn
1.心或思想。古人以心為思想的器官,因心和思想皆在身內(nèi),故稱為「內(nèi)心」。漢。劉向《說苑。卷一九。脩文》:「是故服不成象,而內(nèi)心不變,內(nèi)心脩德,外被禮文,所以成顯令之名也?!?br />2.真心、真誠?!抖Y記。禮器》:「禮之以少為貴者,以其內(nèi)心者也?!?br />3.三角形內(nèi)切圓的圓心。由三角形三內(nèi)角的三條平分線相交于一點,此點即為三角形內(nèi)切圓的圓心。
《國語辭典》:發(fā)作(發(fā)作)  拼音:fā zuò
1.起作用或開始動作。《禮記。樂記》:「四暢交于中而發(fā)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埂冻蹩膛陌阁@奇》卷六:「一見了熱水,藥力、酒力俱發(fā)作起來?!?br />2.動怒、發(fā)脾氣?!端疂G傳》第九回:「正在途中,被魯智深要行便行,要歇便歇,那里敢扭他。好便罵,不好便打,兩個公人不敢高聲,更怕和尚發(fā)作?!埂冻蹩膛陌阁@奇》卷四:「店主又發(fā)作道:『青天白日,難道有得你吃了飯不還錢不成!』」
《國語辭典》:臟腑(臟腑)  拼音:zàng fǔ
五臟六腑。五臟,指心、肝、脾、肺、腎。六腑,指胃、膽、大腸、小腸、膀胱。臟腑亦泛指人的內(nèi)臟?!度龂萘x》第七八回:「若患五臟六腑之疾,藥不能效者,以麻肺湯飲之,令病者如醉死,卻用尖刀剖開其腹,以藥湯洗其臟腑,病人略無疼痛?!?/div>
《漢語大詞典》:靈關(guān)(靈關(guān))
(1).山名。在今 四川 寶興 南。文選·左思〈蜀都賦〉:“廓 靈關(guān) 而為門,包 玉壘 而為宇?!?劉逵 注:“ 靈關(guān) ,山名,在 成都 西南 漢壽 界?!?晉 常璩 華陽國志·蜀志:“ 杜宇 稱帝……乃以 褒斜 為前門, 熊耳 、 靈關(guān) 為后戶?!?南朝 齊 謝朓 《謝隋王賜紫梨啟》:“味出 靈關(guān) 之陰,旨玠 玉津 之澨?!?br />(2).指險要的關(guān)隘。 南朝 梁 吳均 《邊城將》詩之二:“僕本邊城將,馳射靈關(guān)下?!?唐 王勃 《三國論》:“乃知德之不修,棧道靈關(guān)不足恃也?!?明 劉基 《龍虎臺賦》:“杰彼神臺,在京之郊,金城內(nèi)阻,靈關(guān)外包。”
(3).道教語。指仙界的關(guān)門。 唐 吳筠 《高士詠·河上公》:“靈關(guān)暢玄旨,萬乘趨道風(fēng)?!?span id="xbq2w2e" class="book">《云笈七籤》卷九:“登七寶於 玄圃 ,攀飛梯於靈關(guān)?!?br />(4).道教語。指人體內(nèi)部器官的重要部位。黃庭內(nèi)景經(jīng)·仙人:“火兵符圖備靈關(guān)?!?梁丘子 注:“諸圖可以守備靈關(guān),即三關(guān)四關(guān)等身中具有之?!?span id="jfmtdwt" class="book">《云笈七籤》卷五一:“迴降我形,安鎮(zhèn)靈關(guān),拘魂御魄,萬神自歡?!?/div>
《國語辭典》:實心(實心)  拼音:shí xīn
1.真心、認真?!度龂萘x》第一一七回:「吾以實心告彼,彼以庸才視我。」《紅樓夢》第五七回:「別說他是個實心的傻孩子,便是冷心腸的大人也要傷心?!?br />2.內(nèi)部不空虛。如:「這道墻是實心的。」《儒林外史》第二回:「廚下捧出湯點來,一大盤實心饅頭,一盤油煎的扛子火燒?!?/div>
《漢語大詞典》:黃水
(1).泛濫的洪水。 老舍 《寶船》第一幕第二場:“幕啟:天昏地暗,黃水橫流。一片鑼聲,眾人驚叫:‘水來了!水來了!逃命?。 ?田漢 《洪水》:“地點:黃水南侵中的某大堤?!?br />(2).體內(nèi)分泌出的黃色液體。 朱家勝 《飄動的篝火》:“我們幾個人,因為腳被草鞋磨破,加上堿水的腐蝕,已經(jīng)發(fā)炎破爛;每走一步,膿和黃水,就往外流出一些?!?午星 《一個紅軍女游擊戰(zhàn)士》:“吐吧,吐盡了飯菜,又吐黃水;吐完了黃水,便干嘔著?!?br />(3).古水名。在 河南省 新鄭縣 西北,源出 自然山 ,東南流入于 洧 水。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公過 鄭 , 鄭伯 不在, 伯有 廷勞於 黃崖 ” 晉 杜預(yù) 注:“ 滎陽 宛陵縣 西有 黃水 ,西南至 新鄭 城西入 洧 。”
《漢語大詞典》:膏液
(1).猶膏血。脂膏與血液。 漢 司馬相如 《喻巴蜀檄》:“是以賢人君子,肝腦涂中原,膏液潤野草而不辭也?!?br />(2).引申為心血。 明 袁宏道 《慈溪錢君墓石銘》:“溫然而煦育耶,唯先公之膏液也。”
(3).猶膏雨。文選·左思〈蜀都賦〉:“雖星畢之滂沲,尚未齊其膏液?!?張銑 注:“凡月附於畢星則雨,雖其滂沲,終不可齊此之膏液?!?清 唐孫華 《閑居寫懷》詩之二:“膏液乍霑灑,草木生新香?!?br />(4).動植物體內(nèi)或植物果實內(nèi)的油脂。 元 劉壎 《隱居通議·古賦一》:“正猶菽粟之甘,太牢之肥,仁人之所先得,而古今之所同嗜,君子所以哺其膏液而鮮能知之者,所以為凡民之所歸也。” 明 宋應(yīng)星 天工開物·膏液:“草木之實,其中韞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憑借木石,而后傾注而出焉?!?/div>
《國語辭典》:骨頭(骨頭)  拼音:gú tou
1.骨。動物身體內(nèi)部的支架?!度辶滞馐贰返诙兀骸溉隽艘坏氐碾u骨頭、鴨翅膀、魚刺、瓜子殼。」
2.比喻人的個性。如:「這人是個硬骨頭,折辱不得。」
3.罵人品性、儀容不佳的話。如:「你這塊骨頭,又打什么主意?」
4.吳語。話里暗喻有不滿、譏刺的意思。如:「他這話里有骨頭,分明是暗說你笨嘛!」
《漢語大詞典》:藏府
(1).府庫。漢書·梁孝王劉武傳:“﹝ 孝王 ﹞及死,藏府餘黃金尚四十萬餘斤。”宋史·天文志四:“芻稾六星在天苑西,一曰在天囷南,主積稾之屬。一曰天積,天子之藏府?!?br />(2).中醫(yī)學(xué)名詞。人體內(nèi)臟器官的總稱。藏,通“ 臟 ”。《素問·金匱真言論》:“言人身之藏府中陰陽,則藏者為陰,府者為陽?!?清 徐昂發(fā) 《夏寒》詩:“涼入肌骨酸,氣中藏府病?!?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以藏府而論,參惟至上焦中焦,而下焦不至焉?!?/div>
《國語辭典》:骨化  拼音:gǔ huà
人或動物體內(nèi)的纖維組織和軟骨逐漸硬化變成骨頭。
《漢語大詞典》:尸蟲(尸蟲)
(1).滋生在腐爛尸體上的蟲。史記·齊太公世家:“ 桓公 尸在牀上六十七日,尸蟲出於戶?!?聞一多 《死水·靜夜》詩:“讓這一團血肉也去喂著尸蟲。”
(2).道家謂人體內(nèi)有尸蟲,伺人失誤,凡庚申日向上帝進讒以求饗。 宋 梅堯臣 《和元之述夢》:“吾聞有尸蟲,伺惡多相尚?!?清 褚人穫 《堅瓠五集·三尸》:“道家言人身有尸蟲三,謂之三彭。”參閱云笈七籤卷十三。
《國語辭典》:發(fā)散(發(fā)散)  拼音:fā sàn
1.散開。如:「波紋由中心向外發(fā)散?!?br />2.散發(fā)。如:「夜來香一到晚上,就發(fā)散出濃郁的香味?!?br />3.中醫(yī)指將體內(nèi)的熱發(fā)露于外。
《漢語大詞典》:八會(八會)
(1).中醫(yī)謂人體內(nèi)腑、臟、筋、髓、血、骨、脈、氣八個氣血會合的穴位。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會氣閉而不通” 張守節(jié) 正義引《八十一難》曰:“府會太倉,藏會季脇,筋會陽凌泉,髓會絶骨,血會鬲俞,骨會大杼,脈會大淵,氣會三焦,此謂八會也。”
(2).古代方士以干支厭對陰陽交會占卜吉兇的一種方術(shù)。周禮·春官·占夢“以日月星辰占六夢之吉兇” 漢 鄭玄 注:“此以日月星辰占夢者,其術(shù),則今八會其遺像也?!?賈公彥 疏:“按堪輿大會有八也,小會亦有八。” 孫詒讓 正義引 錢大昕 云:“堪輿八會之名,《淮南·天文訓(xùn)》有之,其言曰:‘北斗之神有雌雄,十一月始建於子,月從一辰。雄左行,雌右行。五月合午謀刑,十一月合子謀德。太陰所居,辰為厭日,厭日不可以舉百事??拜浶煨校垡砸糁?,故為奇辰,數(shù)從甲子始,子母相求,所合之處為合,十日十二辰,周六十日,凡八合,合於歲前則死亡,合於歲后則無殃……’《淮南》所謂雄者陽建也,雌者陰建也。陰建亦謂之厭。八合猶八會也?!?br />(3).道教謂闡述最高教義之書。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誥·運象:“校而論之,八會之書,是書之至真,建文章之祖也?!?span id="b4br18o" class="book">《云笈七籤》卷四四:“八會開張,九愿同纏?!?/div>
《國語辭典》:津液  拼音:jīn yè
1.水滴、液汁。唐。李白〈草創(chuàng)大還贈柳官迪〉詩:「相煎成苦老,消鑠凝津液?!?br />2.中醫(yī)對人體內(nèi)一切液體的總稱?!都t樓夢》第五七回:「寶玉發(fā)熱事猶小可,更覺兩個眼珠兒直直的起來,口角邊津液流出,皆不知覺。」
《漢語大詞典》:應(yīng)?。☉?yīng)?。?/div>
唐 時傳說中的一種怪病,患者說話,體內(nèi)即有應(yīng)聲。 唐 張鷟 朝野僉載卷一:“ 洛州 有士人患應(yīng)病,語即喉中應(yīng)之?!?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中:“有患應(yīng)病者,問醫(yī)官 蘇澄 ,云:‘自古無此方。今吾所撰《本草》,網(wǎng)羅天下藥物,亦謂盡矣。試將讀之,應(yīng)有所覺?!淙嗣堪l(fā)一聲,此中輒應(yīng),唯至一藥,再三無聲。過至他藥,復(fù)應(yīng)如初。 澄 因為處方,以此藥為主,其病自除?!眳⒁姟?應(yīng)聲蟲 ”。
《國語辭典》:應(yīng)聲蟲(應(yīng)聲蟲)  拼音:yìng shēng chóng
隨聲答和的昆蟲。本指唐代洛州人士所得的怪病,每發(fā)言則喉中有回應(yīng)之聲。見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一。后比喻胸?zé)o定見,隨聲附和的人。明。田藝蘅《留青日札摘抄。卷四。非文事》:「已無特見,一一隨人之聲而和之,譬之應(yīng)聲蟲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