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違義(違義)
違背義理。后漢書·竇融傳:“智者不危眾以舉事,仁者不違義以要功?!?/div>
分類:違背義理
《漢語大詞典》:義海(義海)
義理的淵海。喻義理博大精深。 唐 慧凈 《和琳法師初春法集之作》:“靜言澄義海,發(fā)論上詞峰?!?/div>
《漢語大詞典》:識義(識義)
識知義理。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效嵇康〈言志〉》:“哲人貴識義,大雅明庇身?!?明 邵璨 《香囊記·家門》:“傳奇莫作尋???,識義由來可立身?!?/div>
分類:識知義理
《漢語大詞典》:賢蘊(賢藴)
亦作“賢縕”。 高明的意見;精深的義理。 宋 洪適 《賜王之望再辭免參知政事不允斷來章批答》:“卿當(dāng)體朕責(zé)成之意,夙夜孳孳,同寅和衷,發(fā)舒賢緼,以振可大之業(yè)。屢章不已,非所望焉?!?明 王廷相 《〈大復(fù)集〉序》:“及登第,與比郡 李獻(xiàn)吉 為文社交,稽述往古,式昭遠(yuǎn)模,擯棄積俗,肇開賢藴,一時修辭之士翕然宗之,稱曰 李 何 ?!?/div>
《漢語大詞典》:說義(説義)
解說義理。
《國語辭典》:釋義(釋義)  拼音:shì yì
1.解釋文義。漢。蔡邕 上封事陳政要七事:「昔孝宣會諸儒于石渠,章帝集學(xué)士于白虎,通經(jīng)釋義,其事優(yōu)大?!?br />2.佛教的思想?!侗笔?。卷三。魏高祖孝文帝本紀(jì)》:「善談莊、老,尤精釋義。」
《漢語大詞典》:發(fā)義(發(fā)義)
闡發(fā)義理。 三國 魏 曹植 《求通親親表》:“左右唯僕隸,所對唯妻子,高談無所與陳,發(fā)義無所與展?!?晉 杜預(yù) 《〈春秋經(jīng)傳集解〉序》:“其微顯闡幽,裁成義類者,皆據(jù)舊例而發(fā)義,指行事以正褒貶?!?/div>
《漢語大詞典》:所詮(所詮)
佛教語。所解的義理。 隋 智顗 《四教儀》卷一:“夫教是能詮,理是所詮,故因理設(shè)教,因教顯理?!?章炳麟 《建立宗教論》:“彼以此五塵者亦有能詮,亦有所詮。此法塵者惟有能詮,絶無所詮。”
《漢語大詞典》:密義(密義)
佛教語。深密的義理。《楞嚴(yán)經(jīng)》卷一:“十方菩薩,諮決心疑,欽奉慈嚴(yán),將求密義。”
《國語辭典》:演義(演義)  拼音:yǎn yì
1.采取史實為筐架,再加入傳聞而編成的小說,如《三國演義》?!冻蹩膛陌阁@奇》卷二○:「這本話文,出在空緘記,如今依傳編成演義一回。」
2.詳細(xì)敘述道理事實。《后漢書。卷八三。逸民傳。周黨傳》:「黨等文不能演義,武不能死君,釣采華名,庶幾三公之位?!埂段倪x。潘岳。西征賦》:「靈壅川以止斗,晉演義以獻(xiàn)說?!?/div>
《國語辭典》:演義(演義)  拼音:yǎn yì
誇張超過實際。如:「你說他的本領(lǐng)這么大,未免有點演義了。」
《國語辭典》:鉤沉(鉤沉)  拼音:gōu chén
把被湮沒不彰或佚失的事物呈現(xiàn)出來。如:「經(jīng)過一番鉤沉的工夫,這部書終于能展現(xiàn)真面貌?!?/div>
《漢語大詞典》:達(dá)義(達(dá)義)
(1).明白道理;使明白道理。禮記·禮運:“先王能修禮以達(dá)義,體信以達(dá)順?!?三國 魏 曹植 《禹妻贊》:“ 禹 娶 涂山 ,土功是急。惟 啟 之生,過門不入。 女嬌 達(dá)義,勛庸是執(zhí)?!?br />(2).通理;公認(rèn)的義理。《韓詩外傳》卷四:“不恤乎公道達(dá)義,偷合茍同以之持祿養(yǎng)交者,是謂國賊也。”三國志·吳志·孫權(quán)傳“討不從命”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 李術(shù) 兇惡,輕犯 漢 制,殘害州司,肆其無道,宜速誅滅,以懲丑類。今欲討之,進(jìn)為國朝掃除鯨鯢,退為舉將報塞怨讐,此天下達(dá)義。”
《國語辭典》:晻昧  拼音:ǎn mèi
1.形容幽暗不明?!稘h書。卷九。元帝紀(jì)》:「然而陰陽未調(diào),三光晻昧?!?br />2.曖昧、不光明?!稘h書。卷六六。楊敞傳》:「惲宰相子,少顯朝廷,一朝〔以〕晻昧語言見廢,內(nèi)懷不服。」
3.隱藏埋沒?!稘h書。卷三○。藝文志》:「漢興有倉公,今其技術(shù)晻昧,故論其書,以序方技為四種?!?/div>
《漢語大詞典》:幽宗
猶玄宗。指佛道的深奧義理。 晉 慧遠(yuǎn) 《沙門不敬王者論·體極不兼應(yīng)》:“夫幽宗曠邈,神道精微,可以理尋,難以事詰?!?南朝 梁簡文帝 《和蕭東陽祀七里廟》:“萬里實幽宗,三神亦天搆。”
《漢語大詞典》:義法(義法)
(1).舊指合乎某種道義標(biāo)準(zhǔn)的法律。荀子·王霸:“所以為布陳於國家刑法者,則舉義法也。” 漢 劉向 新序·雜事三:“若先王( 燕昭王 )之報怨雪丑,夷萬乘之 齊 ,收八百年之積,及其棄羣臣之日,餘令詔后嗣之義法。執(zhí)政任事,循法令,順庶孽,施及萌隸,皆可以教后世?!?br />(2).義理法則。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 孔子 ﹞論史記舊聞,興于 魯 而次春秋,上記 隱 ,下至 哀 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
(3). 桐城 派古文家亦以稱著文應(yīng)遵循的準(zhǔn)則。 清 方苞 《書〈貨殖傳〉后》:“春秋制義法,自 太史公 發(fā)之,而后之深于文者亦具焉?!?劉師培 《論近世文學(xué)之變遷》:“其墨守 桐城 文派者,亦囿於義法,未能神明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