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 句因包含“遙山”,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遙山
杭州徑山寺大覺禪師碑銘 中唐 · 李吉甫
四言詩 出處:全唐文卷五百十二
如來滅度之后。以心印付囑。凡二十八祖至菩提達(dá)摩。紹興大教指授后學(xué)。后之學(xué)者。始以南北為二宗。又自達(dá)摩三世傳法信禪師。信傳牛頭融禪師。鶴林馬素禪師。素傳徑山。山傳國一禪師。二宗之外。又別門也。于戲。法不外來。本同一性。惟佛與佛。轉(zhuǎn)相證知。其傳也。無文語言以為說。其入也。無門經(jīng)術(shù)以為漸。語如夢覺。得本自心。誰其語之。國一大師其人矣。大師諱法欽。俗姓朱氏。吳都昆山人也。身長六尺。色像第一。修眸蓮敷。方口如丹。嶷焉若峻山清孤。泊焉若大風(fēng)海上。故揖道德之器者。識天人之師焉。春秋二十有八。將就賓貢途經(jīng)丹陽。雅聞鶴林馬素之名。往申款謁。還得超然自詣。如來密印。一念盡傳。王子妙力他人莫識。即日剃落。是真出家。因問所從。素公曰。逢徑則止。隨汝心也。他日游方馀杭西山。問于樵人。曰此天目山之上徑。大師感鶴林逢徑之言。知雪山成道之所。于是藉草不立茅茨。無非道場。于是宴坐之久。邦人有搆室者。大師因而安處。心不住三界。名自聞于十方華陰學(xué)徒。來者成韨矣。天寶二祀。受具戒于龍泉崙和尚。雖不現(xiàn)身意。亦不舍外儀。于我性中。無非自在。大歷初。代宗武皇帝高其名而徵之。授以肩輿。迎于內(nèi)殿既而幡幢設(shè)列。龍象圍繞。萬乘順風(fēng)之請。兆民渴灑露之仁。問我所行。終無少法。尋制于章敬寺安置。自王公逮于士庶。其詣?wù)呷沼?span id="saslwjh" class='hl16'>千人司徒楊公綰。情游道樞。行出人表。大師一見于眾。二三目之。過此默然。吾無示說。楊公亦退而嘆曰。此方外高士也。固當(dāng)順之。不宜羈致。尋求歸山。詔允其請。因賜策國一大師。仍以所居徑山寺焉。初大師宴居山林。人罕接禮。及召赴京邑途經(jīng)郡國。譬若優(yōu)曇一現(xiàn)。師子聲聞。晞光赴響者轂擊肩摩。投衣布金者邱累陵聚。大師隨而檀施皆散之。建中初。自徑山徙居龍興寺。馀杭者。為吳東藩。濱越西境。馳軺軒數(shù)道。通濱驛者萬里。故中朝銜命之士。于是往覆。外國占風(fēng)之侶。盡此奔走。不踐門閾。恥如瘖聾。而大師意絕將迎。禮無差別。我心既等。法亦同如。貞元八年歲在壬申十二月二十八夜。無疾順化。報齡七十九。僧臘五十。先是一日。誡門人令設(shè)六齋。其徒有未悟者。以日暮不克集事。大師曰。若過明日。則無所及。既而善緣普會珍供豐盈。大師意若辭訣。體無患苦。逮中宵。跏趺示滅。本郡太守王公即時表聞。上為歔欷。以大師元慈默照。負(fù)荷眾生。賜謚曰大覺禪師。海內(nèi)服膺道者。靡不承叩心。悵惘號慕。明年二月八日。奉全身于院庭之內(nèi)。遵遺命也。建塔安神。申門人之意也。嗚呼為人尊師。凡將五紀(jì)。居惟一床。衣止一衲。纊氎。絺绤。遠(yuǎn)近檀施。或一日累千金。悉命歸于常住。為十方之奉。未嘗受施。亦不施人。雖物外去來。而我心常寂。自象教之興。數(shù)百年矣。人之信道者。方悕畏于罪垢。愛見于莊嚴(yán)。其馀小慧。則生滅為心。垢凈為別。舍道由徑。傷肌自瘡。至人應(yīng)化。醫(yī)其病故。大師貞立迷妄。除其憃冥。破一切相。歸無馀道。乳毒既去。正味常存。眾生妄除。法亦如故。嘗有設(shè)問大師曰。今傳舍二使。郵吏為刲一羊二使既聞。一人救。一人不救。罪福異之乎。大師曰。救者慈悲。不救解脫。惟大師和言。罕所論說。問者百千。對無一二。時證了義。心依善根。未度者道豈遠(yuǎn)人。應(yīng)度者吾無雜味。日行空界。盡欲昏癡。珠現(xiàn)鏡中。自然明了。或居多靈異?;蚴路?span id="xphbgj7" class='bold'>先覺。至若飲毒不害遇疾不醫(yī)。元鶴代闇。植柳為蓋。此昭昭視聽者。不可備紀(jì)。于我法門。皆為妄見。今不書尊上乘也。弟子實相。門人上首。傳受秘藏導(dǎo)揚(yáng)真宗。甚乎有若夫子之言。庚桑老聃之道。以吉甫連蹇當(dāng)代歸依釋流。俾筌難名。強(qiáng)著無跡。其詞曰。
水無動性,風(fēng)止動滅。
鏡非塵體,塵去鏡澈
眾生自性,本同諸佛。
求法妄纏,坐禪心沒。
如來滅后,誰證無生
大士密授,真源湛明
道離言說,法潤根莖
師心是法,無法修行。
我體本空,空非實性。
既除我相,亦遣空病。
誓如乳毒,毒去味正。
大師得之,斯為究竟
何有涅槃,適去他方。
無生滅,道有行藏
不見舟筏,空流大江。
蒼蒼遙山,成道之所。
至人應(yīng)化,萬物皆睹。
報盡形滅,人亡地古。
刻頌豐碑永存澗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