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選項

位置
更多分類

作者
朝代

體裁
韻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湖州烏程人,字行中,朱臨子。神宗熙寧六年進士。元豐中,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章惇遣人道欲薦引之意,以期市恩,服舉劾之。哲宗紹圣初,累官禮部侍郎。以居喪違禮,謫知萊州。后坐與蘇軾游,貶海州團練副使,蘄州安置,改興國軍以卒。
全宋詩
朱服(一○四八~?)(《萍洲可談》卷三),字行中,湖州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彧父。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進士,為淮南節(jié)度推官,充國子監(jiān)修撰、經(jīng)義所檢討(《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四)。元豐三年(一○八○),擢監(jiān)察御史里行(同上書卷三一○),俄知諫院。七年,權國子司業(yè)、起居舍人。歷知潤、福、泉、婺、寧、廬、壽諸州。哲宗紹圣元年(一○九四),召為中書舍人(《宋會要輯稿》職官一一之六七)。四年,謫知萊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一)?;兆诩次?,再知廬州,徙廣州,黜知袁州。坐與蘇軾游,貶海州團練副使,蘄州安置,卒。有集十三卷(《宋史·藝文志》),已佚。《宋史》卷三四七有傳。今錄詩十三首。
詞學圖錄
朱服(1048-?) 字行中。湖州烏程人。詞存一首。
全宋文·卷二二一七
朱服(一○四八——?),字行中,湖州烏程(今浙江湖州)人。熙寧六年進士及第,授淮南節(jié)度推官。歷國子直講、秘閣校理,為太學博士。元豐三年,擢監(jiān)察御史里行。四年,除館閣???、知諫院。五年,遷國子司業(yè),為起居舍人。八年,以直龍圖閣知潤州。元祐中,先后徙泉、婺、寧、廬、壽五州。紹圣中,召為中書舍人,拜禮部侍郎。以罪出知萊、澶、宣等州?;兆诩次唬贋閺]州,徙廣州、袁州。坐與蘇軾游,貶海州團練使,蘄州安置。改興國軍,卒。著有《文集》十三卷,校定《六韜》、《三略》、《孫子》、《司馬法》、《吳子》。見《萍洲可談》卷三,《宋史》卷三四七本傳,《宋史·藝文志》六、七。
五言律詩
冠帶橋門路,雍容俊士關。
微言尊噩噩,小道屏閒閒。
禮樂高千古,詩書到百蠻。
斯文知未泯,璧水尚如環(huán)。
⑴ 宋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后集卷三九

七言律詩
過廬州 北宋 · 朱服
七言律詩
昔年吳魏交兵地,今日承平會府開。
沃壤欲包淮甸盡,堅城猶抱蜀山回。
柳塘春水藏舟浦,蘭若秋風教弩臺。
獨有無情原上草,青青還入燒痕來(宋祝穆《方輿勝覽》卷四八)。

次韻桃花菊 北宋 · 朱服
七言律詩
籬邊不語自成蹊,紅入秋叢見亦稀。
亂插烏巾酬老健,輕浮白酒惜春歸。
劉郎一去花何晚,陶令重來色已非。
蝶散蜂藏無足怪,冷香寒艷不堪依(宋史鑄《百菊集譜》卷四)。

題東老庵 北宋 · 朱服
七言律詩
收拾精神歸卷內,了無非譽入懷中。
祇因庭樹藏春色,更有琴書繼古風。
學道固非原憲病,好賢誰信孟嘗窮。
清尊猶?;叵删?,萬家悠然一醉空(清陸心源《吳興詩存》二集卷二)。

五言絕句
廬州三首 其一 北宋 · 朱服
五言絕句
晴湖列遠岫,萬疊來駿奔。
橫入小蜀岡,金友依玉昆。

七言絕句
歷盡風波老境侵,一麾重寄蜀山陰。
時清不復崇詩禁,更向淮西續(xù)舊吟。

廬州三首 其二 北宋 · 朱服
七言絕句
將軍蕩寇力能任,陳跡依然得重尋。
血繞樓船龍戰(zhàn)息,水搖城堞雉飛深。

其三
七言絕句
肥川勝賞冠他州,浦口揚舲得俊游。
梅雨正迷江國路,萍風未破洞庭秋。
⑴ 《錦繡萬花谷》續(xù)集卷一○作先

古風
巢湖 北宋 · 朱服
平湖壓郡境,血食等靈媼。
豈無升斗水,活此車中薧。
⑴ 以上《輿地紀勝》卷四五《淮南西路·廬州府》

漁家傲 北宋 · 朱服
小雨纖纖風細細,萬家楊柳青煙里。
戀樹濕花飛不起,愁無比,和春付與東流水。

九十光陰能有幾?
金龜解盡留無計。
寄語東陽沽酒市,拚一醉,而今樂事他年淚。
評注(點擊查看或隱藏評注)

孤臣正泣龍髯草,游子空簪鳳尾花。
⑴ 宋朱彧《萍洲可談》卷一 《萍洲可談》:先公崇寧元年帥廣,正月游蒲澗,見游人簪鳳尾花,作口號一聯(lián)云云。后監(jiān)司乃指此句為罪,其誣注云:契勘正月十二日,哲宗皇帝已大祥,豈是孤臣正泣之時?讒口可畏如此。

相逢盡欲傾家釀,久客誰能散橐金(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

水無涓滴不為用,山到崔嵬猶力耕(泉州)
按:宋方勺《泊宅編》卷三
⑴ 《輿地紀勝》卷一三○作至

雞鳴分水繞肥城。

琉璃十頃浸旻蒼,此境淮南自少雙(游澄惠寺)。

眷戀肥城詎忍還,每貪公退枕書眠。
⑴ 以上《輿地紀勝》卷四五《淮南西路·廬州府》

九韶先幸舜,五嶺后通秦(韶石)
按:同上書卷九○《廣南東路·韶州府》

遙看一樹凌霜葉,好似衰顏醉里紅(楓)。
按:《全芳備祖》后集卷一八

西清邇英閣,密勿侍經(jīng)筵。
晝漏逾三鼓,宸居近玉磚。
多聞資學殖,清問發(fā)真筌(元豐盛事)。
清厲鶚《宋詩紀事》卷二五引《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后集 按:查今本《古今事類合璧備要》無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