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顧翰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30—1802 【介紹】: 清江蘇丹徒人,字禹卿,號夢樓。曾隨翰林侍讀全魁至琉球。乾隆二十五年進士,授編修,擢侍讀,官至云南臨安知府。罷歸,自此無意仕進。工書法,以風韻勝。詩亦超拔不群。年未五十,即究心佛學。有《夢樓詩集》、《快雨堂題跋》。
晚晴簃詩匯·卷八十九
王文治,字禹卿,號夢樓,丹徒人。乾隆庚辰一甲三名進士,授編修,歷官臨安知府。有《夢樓集》。
詞學圖錄
王文治(1730-1802) 字禹卿,號夢樓。丹徒(今鎮(zhèn)江)人。乾隆二十五年探花,官翰林侍讀、云南臨安知府。清代著名書法家,與梁同書齊名,與姚鼐交密。平日喜用淡墨,以表現(xiàn)瀟疏秀逸之神韻,時稱"淡墨探花","淡墨翰林",與喜用濃墨之劉墉鮮明對照。善畫墨梅,韻致卓絕。詩詞自成一家,并精音律之學。筑"夢樓"。自滇歸,買僮度曲,行無遠近,必以歌伶自隨。有《快雨堂題跋》、《夢樓詩跡》等。
夢樓詩集·自序
余年未弱冠即習為詩,然未敢以示人。甲戌春,至京師,時年二十五歲矣。與遼東朱子潁、桐城姚姬傳論詩,心甚愜,因各出其所作以相質。子潁詩豪宕感激,有高達夫、李太白之風;姬傳深于古文,以詩為馀技,然頗能兼杜少陵、黃山谷之長。二人者與余異趨而相賞特甚,遂相與訂交,此外仍不敢以示人也。通籍后,官翰林,以詩為職業(yè),人或以為能,然多進御及應試之篇。至于抒寫懷抱、贈答友生,古人所謂緣情之作,則依然不敢驟示人也。余自臨安解官歸,子潁官兩淮運使,延姬傳主梅花書院,于是三人者復相聚于江淮之間。子潁欲刻余詩,姬傳欣然為之序。余自取視之,頗不敢信,故板已鋟而復毀,是時余年將五十矣。厥后余訪友于長沙,舟行湘水中,日夕無事,因取舊所作詩刪定之。同人及門弟子皆慫余鋟板,余不獲已,從其請,今始竣工,是時余年已六十有六矣。余嘗謂,人之所得于天者,其已定者也,然必得古人之書以培養(yǎng)之,又必得名山大川及世間可喜可怖可愛可惡之事以淬厲之,又得良師友相與討論而辨難之,而后所得于天者日出而不窮。及其發(fā)之既盡,與始之所得者,初無加也。然人之得之而不能盡其所發(fā)者多矣。余之所得于天者有限,今年將七十,始自覺所發(fā)之不可盡焉,顧一息尚存,正未知所發(fā)者之能盡否也。以今日之所成就證之,少時之所向往頗覺未盡;然少時不能言者,今亦或能言之,然則余之所造,其將盡于是乎?抑猶有待乎?今且以余之所就者質之當時同好之士,當必有從而勖余之未盡者矣。乾隆六十年歲在乙卯夏五月,丹徒王文治自序。
夢樓詩集·姚鼐序
丹徒王禹卿先生,少則以詩稱于丹徒,長入京師,則稱于京師。負氣好奇,欲盡取天下異境以成其文。乾隆二十一年,翰林侍讀全魁使琉球,邀先生同渡海,即欣然往。故人相聚涕泣,留先生,不聽。入海,覆其舟,幸得救,不死。乃益自喜,曰:「此天所以成吾詩也?!篂橹娑嗲移?,今集中名「海天游草」者是也。鼐初不解詩,嘗漫詠之以自娛而已。遇先生于京師,顧稱許以為善,后遂與交密,居閒蓋無日不相求也。一日,值天寒晦,與先生及遼東朱子潁登城西黑窯廠,據(jù)地飲酒,相對悲歌至暮,見者皆怪之。其后先生自海外歸,以第三人登第,進至侍讀,出為臨安府知府。赴任過揚州,時鼐在揚州,賦詩別去。鼐旋仕京師,而子潁亦入蜀,皆不得見。時有人自西南來者,傳兩人滇、蜀詩,雄杰瑰異,如不可測,蓋稱其山川云。先生在臨安三年,竟以吏議鐫級。先生遂返丹徒,來往于吳越,多徜徉之辭。久之,鼐以病還江南,而子潁為兩淮運使,興建書院,邀余主之。于是與先生別十四年矣,而復于揚州相見。其聚散若此,豈非天耶?先生好浮屠道,近所得日進。嘗同鼐宿運使院,鼐又渡江宿其家食舊堂內,共語窮日夜,教以屏欲澄心,反求本性。其言絕善,鼐生平未嘗聞諸人也。然先生豪縱之氣,亦漸衰減,不如其少壯。然則昔者周歷山水偉麗奇變之篇,先生自是將不復作乎?鼐既盡讀先生之詩,嘆為古今所不易有。子潁俾人鈔之為十幾卷,曰「食舊堂集」,將雕板傳諸人,而鼐為之序。乾隆四十二年五月十八日,桐城姚鼐撰。
夢樓詩集·張錫蕃跋
余束發(fā)受書,后得讀先生詩,以為古之人。先大父詔余曰:「先生為大父摯友。大父宰懷遠,先生來游,時汝在襁褓,曾見之?!共槭鱿壬恼隆W問、里居、科第甚詳。景仰而私淑者,已數(shù)十馀年矣。歲次戊申,余來守皖郡,適先生之孫光杰權郡屬參軍。言及先生之詩,知詩板散佚,檢家藏初印本重付手民,且乞為之序。夫先生之詩,如日月江河,為有目者所共睹,后生小子何敢贅一詞?第念先生往矣,先生之詩膾炙人口久矣,孰不愿家置一編者?今于原刻既失之馀,參軍復鐫板以行諸世,余以世交為同官,得觀厥成,不可謂非幸也。因謹識數(shù)語于卷后。道光二十九年歲次己酉四月后學張錫蕃敬跋。
夢樓詩集·王光杰識語
先大父翰墨流播海內,凡海外朝鮮、日本諸國莫不重價購求。
至詩集刊行,尤為膾炙人口。
而印刷既多,字跡日漸漶漫,并有殘缺者。
光杰宦游來皖,所遇士大夫索觀者多,篋笥所攜,懼無以應。
顧君蒹塘、李君佩留酷嗜風雅,請重梓之以廣其傳,復身任校讎之役。
迨張鶴生先生來守安慶,并為文序之,以趣其成。
凡五閱月,剞劂始竟。
不揣固陋,用志數(shù)言,因以見先澤之不敢忘,亦以知友朋之誼之不可諠也。
道光二十有九年歲次己酉九月朔日孫男光杰敬識。
(錄入:顧青翎)
維基
王文治(1730年—1802年),字禹卿,號夢樓,江蘇丹徒(今鎮(zhèn)江市)人。清朝翰林、詩人、書法家。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出使琉球。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升侍讀,后又任云南臨安府(今建水縣)知府,罷歸,遂絕意仕途,而與姚鼐等文人墨客交游。

人物簡介

閨秀百家詞選·茝香詞
顧翎(1776—?
),字羽素,無錫人。
顧敏恒女,涇縣知縣顧翰姊,楊敏勛室。
幼習為詩,兼工長短句,性愛梅顏,所居曰綠梅影樓。
作填詞圖,一時名公才媛應題甚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77—1853 【介紹】: 清江蘇婁縣人,字春木,一字子壽,號樗寮。監(jiān)生。在京師與洪亮吉、張問陶等唱和,有詩名。后受學姚鼐,以古文名。曾主講荊南、景吳書院。工畫墨竹。有《通藝閣詩錄》、《晚學齋文錄》、《樗寮文續(xù)稿》。又輯《清文錄》。
晚晴簃詩匯·卷一二三
姚椿,字子壽,號春木,婁縣人。監(jiān)生,舉孝廉方正。有《通藝閣集》。
船山詩草·序
爾來作者,彫文織采,終朝點綴,文章殆同書抄,體裁綺密,便稱才子,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張公,名家子,有殊才。仗氣愛奇,自致遠大,人實貧羸而文采高麗。推其文體,不避危仄,皆由直尋。善自發(fā)詩端,感蕩心靈,動無虛散,因物喻志,懷寄不淺,甚有悲涼之句,又巧構形似之言,無雕蟲之功,而韻入歌唱,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至乎吟詠性情,羌無故實,言在耳目之內,寓目輒書,使人忘其鄙近。然奇章秀句,良有鑿裁,得景陽之諔詭,含茂先之靡漫,雖復千篇,猶一體耳。嘗謂余曰:「我詩有生氣,譬應變將略,詎出經史?縱有乖文體,亦能自迥出?!褂嘀^文制,理過乎辭,精而難曉,此意銳而才弱也。動輒用事,拘攣補衲,傷其真美,有蕪漫之累矣。所以詩不得奇,殆均博弈。夫屬詞比事,但令清濁通流而鮮明緊健,斯為足矣。陳思贈弟,阮籍詠懷,謝客山泉,王微風月,季鷹黃華之唱,陶公詠貧之制,亦何以加焉?嶸今所錄,如流風回雪,似落花依草,一句一字,賞心流亮。每觀其文,幽居靡悶,欣欣不倦,請寄知者爾。乾隆壬子花朝,集鐘嶸《詩品》序,遂寧靈泉寺僧道嶸。
船山詩草·自敘
自十五歲乾隆戊戌年始,至四十歲嘉慶癸亥年止,共二十六年,得詩三千五百五十二首,刪存一千七百四十六首,分為十五卷。其甲子四十以后詩,另卷附后,觀存者之有不必存,知刪者之有不應刪矣。愜心之事,難哉。嘉慶戊辰冬日,船山記,時年四十有五。
船山詩草補遺·序
余未及冠,居里門,為博士弟子,與二三同志學為詩歌。
客有自京師來者,盛稱翰林檢討張船山先生之詩,見示一二篇,余讀之飄飄有仙氣,心竊愛慕之。
又數(shù)年,有以先生《寶雞道中題壁》詩抄示者,余始駭然以驚。
見其跋涉關河,崎嶇戎馬,欲歌欲泣,情見乎辭,以為太白、少陵復出也。
又數(shù)年而先生解組僑寓吳門,余以南北奔馳,留京師者十年,恨未之見。
及丁丑旋里,而先生歸道山矣。
然所作詩業(yè)已刊行,懸書林不脛而走。
余乃購得而盡讀之,則見其詩空靈縹緲,感慨跌蕩,脫盡古人窠臼,自成一家。
如萬斛泉源,隨地涌出,洵乎天才亮特,非學力所能到也。
然所刊詩,先生手自刪定,而敘中所言多至三千馀篇,存者僅千馀篇。
余平日所見,如所作《分龍行》七言古風及《贈姚春木上舍》五言律數(shù)首,集中不載,意集外之詩,必有佳作弗得見者焉。
先生所自言存有不應存,刪有不應刪者,其信然乎?
余以虧累被劾,匏系皖城,賴筆墨消遣,而陳君馭珊頻來視余,閒與談藝。
先生其鄉(xiāng)人也,因言先生之詩不主故常,空諸依傍,句句出人之意外,語語入人之意中,心靈筆妙,為人所難及。
尚有未刻之詩十五六卷,在其猶子張君立軒處,傳作尚多,可取以觀。
余聞之不禁狂喜。
翼日,果偕立軒挾詩以來,請于余日:「此先叔父刪剩之詩也,命藏于家,弗災棗梨。
而吾鄉(xiāng)諸耆宿咸以為可傳,愿代為決擇,序而傳之。
」余惟先生之詩,如波斯寶藏,珊瑚木難、明珠翠羽充牣于中,而富商大賈往往不自寶重,及寒儉之家得其一二,方且誇耀于人,詫為希有,一旦委而棄之,不深可惜哉!
爰擇其詞之名雋及有關風教者,復得四百馀篇以授立軒,謂之補遺。
余不足以序先生之詩,而有不能已于言者,以道其平日愛慕如此也。
道光二十有九年歲次己酉十月朔,梁溪后學顧翰蒹塘氏謹撰。
船山詩草·跋
船山先生名噪海內,所刻《詩草》二十卷,久已家置一編矣。
顧其詩乃先生手定,割愛頗多,往往有膾炙人口之作而集轉不載,讀者不能無遺珠之嘆。
余與先生皆蜀人,慕先生之風,竊欲搜其原稿,為之補刊,而有志未逮。
今年春,先生猶子立軒自蜀來皖,相遇于旅邸。
啟其篋,得先生未刻遺稿,喜不自勝,因謀為重梓。
而同鄉(xiāng)官皖中者,時有毛丹云、文鐘山、余方屏、李雨亭、周笏山、林辛柏諸君,復各出廉俸以襄厥成。
爰倩顧君蒹塘選為六卷,弁以序言,付諸剞劂。
其助為校勘者,則又先生族人張君春衢與其弟仲昭也。
道光己酉嘉平月,涪陵后學陳葆森謹跋。
(錄入:顧青翎 校對:周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