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周處

相關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299 【介紹】: 西晉時人。
氐族首領。
惠帝元康六年,匈奴郝度元起兵抗晉,關中氐、羌族之民紛紛響應。
萬年被推為帝,擁眾數(shù)十萬。
七年,殺建威將軍周處。
此后又屢破晉軍。
九年,被孟觀擊敗遭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01 【介紹】: 西晉河內溫縣人,字子徽。
司馬懿子。
武帝即位,封梁王。
元康時任征西將軍督關中軍事。
時督建威將軍周處,振威將軍盧播等伐齊萬年,肜素與有隙,促以孤軍進兵。
以無援被害。
后司馬倫篡位,任肜阿衡,為之輔佐,尋卒。
謚孝。
全晉文·卷十六
彤字子徽,宣帝第八子。魏時封平樂亭侯,五等建,改封開平子。武帝受禪,封梁王,除北中郎將,督鄴城守事。太康中代孔洵監(jiān)豫州軍事,加平東將軍,鎮(zhèn)許昌。尋代不邳王晃監(jiān)青徐州軍事,進號安東將軍。元康初轉征西將軍,代秦王東都督關中軍事,領護西戎校尉,加侍中。進督梁州,徵為衛(wèi)將軍,錄尚書事,行太子太保。復為征西大將軍,代趙王倫都督涼雍諸軍事。屯好峙,徵拜大將軍、尚書令、領軍將軍,錄尚書事。永康初進太宰,守尚書令。趙王倫篡位,以為阿衡。倫誅,復為太宰,領司徒,代高密王泰為宗師。薨,謚曰靈王。改謚曰孝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258—313 【介紹】: 西晉義興陽羨人,字宣佩。
周處子。
初為別駕從事,舉秀才。
惠帝太安二年石冰反,與陳敏共破之。
瑯邪王司馬睿初鎮(zhèn)江左,以玘為倉曹屬。
后陳敏、錢璯反,率軍相繼討平之,三定江南,拜吳興太守,封烏程縣侯,有政聲。
憫帝建興元年,玘宗族強盛,因司馬睿多用北人,乃謀殺害諸執(zhí)政,以南人代之,事泄,憂憤而卒。
謚忠烈。
周札 朝代:東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24 【介紹】: 東晉義興陽羨人,字宣季。
周處子。
少以豪右自處。
察孝廉,除郎中。
以討錢璯功,賜爵漳浦亭侯。
都督石頭水陸軍事。
王敦攻石頭,開門應之,致晉軍敗績。
遷會稽內史。
一門五侯,并居顯位。
時敦控制朝政,深忌周氏宗族強盛,用錢鳳謀,誣札侄周嵩謀為不軌,先殺嵩。
札起兵拒戰(zhàn)死,周氏遂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7—529 【介紹】: 南朝梁僧。
義興陽羨人,俗姓周。
晉周處七世孫。
七歲出家,齊武帝永明中,僧柔講經于道林寺,法云咨決累日,詞旨激揚,眾所嘆異。
梁武帝天監(jiān)中敕為光宅寺主。
后奉詔譯扶南國所獻經三部。
普通六年為大僧正。
創(chuàng)立僧制。
撰有《成實論義疏》。
與智藏、僧旻并稱梁代三大法師。
全梁文·卷七十四
法云俗姓周,義興陽羨人,住莊嚴寺。天監(jiān)中為光禪寺大僧正,終大通初。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義興陽羨周氏。晉平西將軍處之七世孫。母吳。方娩見云氣滿室。因以名之。七歲師事僧成玄趣寶亮。出家。住莊嚴寺。年十三受業(yè)于太昌寺僧宗莊嚴寺僧達而寶亮。每自以為不及。齊永明中。僧柔。東歸開講于道林寺。云處小床于前。咨決累日。由是顯名。尤與同寺僧旻游。采摭經論。覆述文義。摩有間隙。每行路思義。輒過所造。觀長樂寺法調盛會。出而嘆曰。震旦天子之都。人物如此??芍^法座空矣。年三十。建武四年。夏初于妙音寺開法華維摩二經。東莞徐孝嗣。每見云公俊發(fā)。自顧缺然。居母憂。毀瘠過禮。僧旻。以為圣人制禮。賢者俯就。不賢者企及。況佛訓有存則報答生恩。以奉顏儀。沒則啟發(fā)菩提。以導神識。茍循私愛。返累至親。墮于惡道。惟智者。能以方便力。治制之。則善趣生矣。云乃割哀情。進飲食。永元初。赴毗陵之請。道俗傾向。京城畢集。及梁高天監(jiān)二年。詔諸名德。各撰成實義疏。云合經論。撰四十科。為四十二卷。七年制注大品。朝貴請云講演。從之。又為光宅寺主。創(chuàng)立僧制。后世遵行?;侍诱埵H胄?。講道談文。凡經雨夏。云居上首。中書即順陽范軫。著神滅論詔云答之。以宣示臣下。文多不載。天監(jiān)末。復建一寺于秣陵縣。同下里。以報施主之恩。誠得爽塏之趣。即禪岡之西山也。又譯扶南國所獻經三部。且以身外嚫施之物。舍入華林園光華殿。設千僧大會。而云亦遘疾矣。普通六年。詔為大僧正。帝幸同泰寺開大涅槃。設千僧會。廣集諸寺知事。及學行名僧羯磨。詔許乘輿上殿。憑幾聽講。由是疾篤。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卒。享年六十有三。詔葬定林寺側。云尤研精法華。嘗于一寺講散。忽天華狀如雪飛而下。神僧寶志。呼云為大林法師。每來云所。輒留信宿?;蜓哉埛◣煪{子吼。即為部析。志便彈指贊曰。善哉微妙微妙。儀同陳郡袁昂家。有供養(yǎng)僧。學云法華。日夜發(fā)愿必欲似之。夢僧告曰。云法師燈明佛時已解此經可率敵邪。又夷陵縣漁人。于網(wǎng)中。得泥洹四相品經一卷。末題云。宋元徽二年。王寶勝敬造。奉光宅寺法云法師。時云年昉十歲。名未遠布。寺無光宅而此云者。竟不可測。
續(xù)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初
釋法云。姓周氏。宜興陽羨人。晉平西將軍處之七世也。母吳氏。初產在草。見云氣滿室。因以名之。七歲出家。更名法云。從師住莊嚴寺。為僧成玄趣寶亮弟子。而俊朗英秀卓絕時世。年十三始就受業(yè)。大昌僧宗莊嚴僧達。甚相稱贊。寶亮每曰。我之神明殊不及也。方將必當棟梁大法矣。齊永明中。僧柔東歸。于道林寺發(fā)講。云咨決累日。詞旨激揚。眾所嘆異。年小坐遠聲聞難敘。命置小床處之于前共盡往復。由是顯名。與同寺僧旻。等年臘齊名譽。歷采眾師且經且論四時游聽寒暑不輟?;蛑v前講末初夜后夜覆述文義。間隙游習于路思義。輒不自覺行過所造。其勤勵專至類皆如此。曾觀長樂寺法調講論。出而顧曰。震旦天子之都衣冠之富。動靜威儀勿易為也。前后法師或有詞無義。或有義無詞。或俱有詞義而過無威儀。今日法坐俱已闕矣。皆由習學不優(yōu)未應講也。及年登三十。建武四年夏。初于妙音寺開法華凈名二經。序正條源群分名類。學徒海湊四眾盈堂。僉謂理因言盡紙卷空存。及至為賓。構擊縱橫比類紛鯁。機辯若疾風。應變如行雨。當其鋒者罕不心務。賓主咨嗟朋僚胥悅。時人呼為作幻法師矣。講經之妙獨步當時。齊中書周颙?,樼鹜跞?。彭城劉繪。東莞徐孝嗣等。一代名貴。并投莫逆之交。孝嗣每日。見云公俊發(fā)自顧缺然。而性靈誠孝勞于色養(yǎng)。及居母憂毀瘠過禮。累日不食殆不勝喪。僧旻謂曰。圣人制禮。賢者俯就。不賢者企及。且毀不滅性尚出儒宗。況佛有至言。欲報生恩。近則時奉顏儀使物生悅。遠則啟發(fā)菩提以道神識。又云。恩愛重賊不可寬放。寬放此者及所親愛墮于惡道。唯有智者以方便力善能治制。則惠兼存沒入諸善趣矣。宜思遠理使有成津。何可恣情同于細近耶。云乃割裂哀情微進飲粥。永元元年。曾受毗陵郡請。道俗傾家異端必集。弘振風猷道被京城。鼓舞知歸巾褐識反。及梁氏高臨甚相欽禮。天監(jiān)二年。敕使長召出入諸殿。影響弘通之端。囋揚利益之漸。皇高亟延義集。未曾不敕令云先入后下詔令。時諸名德各撰成實義疏。云乃經論合撰。有四十科為四十二卷。俄尋究了。又敕于寺三遍敷講。廣請義學充諸堂宇。敕給傳詔。車牛吏力皆備足焉。至七年制注大品。朝貴請云講之。辭疾不赴。帝云。弟子既當今日之位。法師是后來名德。流通無寄。不可不自力為講也。因從之。尋又下詔禮為家僧。資給優(yōu)厚。敕為光宅寺主。創(chuàng)立僧制雅為后則。皇太子留情內外。選請十僧入于玄圃。經于兩夏不止講經。而亦懸談文外。云居上首偏加供施。自從王侯逮于榮貴莫不欽敬。至于吉兇慶吊不避寒暑。時人頗謂之游俠。而動必弘法。不以此言關懷。中書郎順陽范軫。著神滅論。群僚未詳其理。先以奏聞。有敕令云答之。以宣示臣下。云乃遍與朝士書論之。文采雖異而理義倫通。又與少傅沈約書曰。主上令答神滅論。今遣相呈。夫神妙寂寥??芍豢烧f。義經丘而未曉。理涉旦而猶昏。至人凝照。有本襲道。赴機垂審。臣下旨訓周密。孝享之祀既彰。桀懷曾史之慕。三世之言復闡。紂綴波崙之情。預非草木。誰不歔欷。同挹風猷。共加弘贊也。約答曰。神本不滅深所伏膺。神滅之談良用駭惕。近約法師。殿內亦蒙敕答一本。歡受頂戴尋覽忘疲。豈徒伏斯外道可以永離眾魔??揍尲婧胗谑呛踉?。實不刊之弘旨。百代之舟航。弟子亦即彼論微厝疑覈。比展具以呈也。云以天監(jiān)末年。欲報施主之恩。于秣陵縣同下里中造寺一所。敕以法師建造??扇砸苑◣煘槊?。即禪崗之西山也。郊郭內地實為爽塏。結宇孤巖北面城市。懷澗隱嶺。窮人野之致。終日論談曾無休廢。天監(jiān)將末。扶南國獻經三部。敕云譯之。詳決梁梵。皆理明意顯。狀若親承。帝抄諸方等經。撰受菩薩法。構等覺道場。請草堂寺慧約法師以為智者。躬受大戒以自莊嚴。自茲厥后。王侯朝士法俗傾都。或有年臘過于智者。皆望風奄附啟受戒法。云曰。戒終是一先已同稟。今重受者誠非所異。有若趣時。于是固執(zhí)。帝累勸獎每加說喻。答曰。當先發(fā)愿。若得相應然后從受。云欲發(fā)起。中表菩提之心。舍己身外嚫施之物。通啟于華林園光華殿設千僧大會。分此諸物為五種功德。上帝隨喜警梵從時。鏘金候旭百和??氳。眾妓繁會觀者傾城莫不稱嘆。普通六年敕為大僧正。于同泰寺設千僧會。廣集諸寺知事。及學行名僧。羯磨拜授置位羽儀。眾皆見所未聞。得未曾有。爾后雖遘疾時序。而講說無廢。及于扶接登座。弊劇乃止。至御幸同泰開大涅槃。敕許乘輿上殿憑幾聽講。及遭父憂由是疾篤至于大漸。以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初夜。卒于住房。春秋六十有三。二宮悲惜為之流慟。敕給東園秘器。凡百喪事皆從王府。下敕令葬定林寺側。太子中庶瑯琊王筠。為作銘志。弟子周長胤等。有猶子之慕。創(chuàng)造二碑立于墓所。湘東王蕭繹各為制文。初云年在息慈雅尚經術。于妙法華研精累思。品酌理義始末照覽。乃往幽巖獨講斯典。豎石為人松葉為拂。自唱自導兼通難解。所以垂名梁代誠績有聞。而文疏稠疊前后繁映。致依講誦有阻恒功。嘗于一寺講散此經。忽感天華狀如飛雪。滿空而下延于堂內。升空不墜訖講方去。有保志神僧。道超方外。罕有得其情者。與云互相敬愛。呼為大林法師。每來云所輒停住信宿。嘗言。欲解師子吼。請法師為說。即為剖析。志便彈指贊曰。善哉微妙微妙矣。儀同陳郡袁昂云。有常供養(yǎng)僧學云法華。日夜發(fā)愿望得慧解等之。忽夢有異僧曰。云法師燈明佛時已講此經。那可卒敵也。每于講次有送錢物乞誦經者。多獲徵應。及得善夢如別記述。夷陵縣漁人。于網(wǎng)中得經一卷。是泥洹四法品。末題云。宋元徽二年。王寶勝敬造奉光宅寺法云法師。以事勘校。時云年始十歲。名未遠布寺無光宅。而此品正則。初云弘法次斷魚肉。驗今意行頗用相符。其有機神變化。人莫敢競其類者。云得此告彌深弘演云爾。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周湛霖,近代文學家。
字蘭舟,宜興人。
周征子,與兄周恩澍齊名。
嘗游浙江,一時名輩如薛時雨、呂耀斗、呂守清輩,皆與訂文字交,迭相唱和。
所著有《周處風土記輯注》一卷,《忠義集補注》二卷,《周孝侯年譜》、《周簡惠年譜》各一卷。
皆已梓行。
又《蘭舟文集》二卷、《如不及齋詩詞》二卷,未梓。

人物簡介

全臺詩
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一作峻堂),號癡仙,又號無悶道人。臺灣臺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時期臺灣最富盛名的傳統(tǒng)詩社「櫟社」創(chuàng)始人,臺灣豪族霧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養(yǎng)子。朝崧年少時即熱衷詩歌創(chuàng)作,1895年日本領臺,時年廿一,與家人內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臺,停留數(shù)月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自上海返臺定居。返臺后,他與洪棄生、賴紹堯、林幼春、陳瑚、呂敦禮、陳懷澄等詩友時相唱和作詩。1901年其詩題已出現(xiàn)「櫟社」之名,1902年他與侄子幼春—及彰化賴紹堯出面倡組櫟社,1906年櫟社正式組織化,以癡仙等九人為創(chuàng)始者。隨著1906年底臺南南社、1909年臺北瀛社的成立,臺灣三大詩社鼎足分立之勢乃告確定。1910年櫟社在癡仙主持下,于臺中舉行庚戌春會,共有社員二十人、南北詩友三十一人參加,這是日治時臺灣詩社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共同集會活動。1911年櫟社邀請梁啟超訪臺,梁氏對癡仙、幼春叔侄之文學才華,深表肯定。癡仙晚年當對兩件社會活動十分投入,其一是臺中中學的創(chuàng)設,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組的「同化會」。同化會由于臺灣總督府的打壓,旋歸失敗,癡仙經此打擊,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癡仙詩的內容,多描述日本領臺后傳統(tǒng)文人苦悶無奈的心境,以及對祖國孺慕怨責的情緒,后作品則可看出逐漸強化對臺灣本土的認同與關注。詩風以感傷頹靡為主調,文字清麗多姿,可說是日治前期臺灣頗具代表性的傳統(tǒng)詩人?! ×殖略姡壳巴ㄐ兄姹緸椤?a target='_blank'>無悶草堂詩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櫟社詩友合力編輯,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兩冊裝訂(上冊為一至三卷,下冊為四至五卷)出版。全書五卷,收錄各體詩共八百馀首,附錄詩馀一卷,共四十五題六十一首。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匯刊」第一輯第八、九冊兩冊所收《無悶草堂詩存》,系根據(jù)原刊本復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為??钡妆?,另外收入散見于其他已出版詩集,或未出版櫟社詩稿的林朝崧詩。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七十二種所收《無悶草堂詩存》,乃根據(jù)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錯字。。其詩另有一原始版本,名為《無悶草堂詩鈔》于1919~1923年連載于《臺灣文藝叢志》(未以單行本出版)。兩種版本所收作品頗有出入,但《詩鈔》所收總數(shù)較《詩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
無悶草堂詩存·書籍簡介
本書(一冊一八二面一○九、二○○字)分五卷、附「詩馀」一卷,林朝崧撰。朝崧一名俊堂,字癡仙,自號無悶道人;臺灣(今臺中)人。年二十一,值清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割臺之變。后遂避亂桐城,轉徙申江;遍歷名山大川。既返故山霧隱,肆力于詩。當光緒二十八年時,倡設櫟社,更集諸同好互為唱酬,以宣泄抑郁無聊之氣;嘗以「無悶」署其堂,又以堂名題其詩集,意在斯乎!作者于民國四年捐館;越十七年,諸社友為之選輯「詩存」付梓。計卷一自乙未至庚子、卷二自辛丑至乙巳、卷三自丙午至庚戌,卷四自庚戌至王子、卷五自甲寅至乙卯,「詩馀」則未標年分。
無悶草堂詩存·傅序
光緒辛卯(十七年),錫祺獲識林君癡仙于童子試場。時君年十七,早有能詩名。以君夙慧,繼以力學,其于詞林中出一頭地,早為當時能詩諸先輩所深期許。   滄桑變后,避亂桐城,轉徙申江,遍歷名山大川,益以助長其雄壯澎湃之詩思。既返故山霧隱,遂益肆力于詩。壬寅(二十八年)春,以無聊之極,思倡設櫟社,集諸同好互為唱酬,旁且誘掖獎勸,不遺馀力。我臺詩學如斯其盛,即歸功于君之提倡,殆非過言。自是之后,所感愈多,所為詩因之而夥。年四十一,而無悶草堂詩集積稿已若干卷。   捐館以來,十有七年于茲矣。我社創(chuàng)立首功者之謦欬,無從復接;所可接者,祗此數(shù)卷之遺音。乃時至今日,未為之傳,為社友者,何以自慰?為后死者,又何以能辭其責?客年春,君之從弟林君獻堂敦囑錫祺陪同社陳君懷澄、陳君聯(lián)玉同事選輯,克期梓行。憶君在日,一詩之出,人爭傳誦,今則詩猶是也,似無須強為去取。然于適興之作或擊缽之吟,則亦有以毋錄為議者,因以勉從割愛。選輯既定,謹以數(shù)語,弁其卷端。至其詩詞之工雅與其寄托之遙深,讀者自知,不必贅也。   櫟社創(chuàng)立三十年辛未首春,傅錫祺鶴亭序。
無悶草堂詩存·林序
曷言乎詩?情郁而不能無宣,意感而不能無作是已。曷言乎詩人?思必深,視必銳,立辭必誠是已。勞人思婦之所為,有不期工而自工者,雖詩人蔑以加也。至若言人人所欲言而又不能言,見人人所習見而又若無所見,則詩人之過人遠矣。   從兄癡仙先生幼即耽詩,為諸生,不日課舉子業(yè)而課詩。滄桑之后,詩酒兩嗜,無日不飲,無飲不醉,而亦不醉無詩。所著無悶草堂詩集,含思宛轉,托興綿渺,務為雅俗共賞之音。   回憶三十年前,兄嘗以擊缽吟號召,遂令此風靡于全島。有疑難之者,兄慨然曰:『吾故知雕蟲小技,去詩尚遠,特藉是為讀書識字之楔子耳』。嗟乎!兄非獨擅為擊缽吟已也;且今之無悶草堂集中,亦體兄之意,不錄擊缽吟。然而吾必述是寥寥數(shù)語者,以為非此則不足以知其人而讀其詩也。   兄下世十七年,摯友鶴亭、槐庭、豁軒、太岳日以遺集付梓為念。顧以南強善病,一再因循。去年秋褉,復有以為言者,鶴、槐二公力用選校自任,君子成人之美意良可感。而吾癡仙之苦心,亦將乘吾土文藝復興之機共見于當世;所關至大,吾又惡可無言?   一九三一,從弟獻堂序于霧峰。
無悶草堂詩存·林序
吾島自斯庵以來而有詩;吾邑詩人,至丘丈仙根而大著。
島系中絕,諸老播遷,當鶯喑燕啞之交,有作唳鶴哀猿之逸響者,則叔父癡仙先生是已。
嘗試論之:先生之詩,當其轉徙桐城、歇浦間,勝賞既多,時有『小謝清新、太白俊發(fā)』之語。
及其歸隱故林,雖豪氣未除,而機心已茁,則頗雜以『玉溪恢詭、昌谷詰曲』之風。
三十以外,憂患飽嘗,乃折而學陶、學杜、學韓、學白,正如周處自游俠少年、射虎斬蛟,一變至道耳。
  初,吾輩常見先生于妓筵歡飲中,身不離席,口不絕談。
次韻和丘仙老所寄「秋感」八律,驚嘆無已。
迨及中歲,則又見其一字未安,苦吟移晷。
及今思之,非先生之才有時屈,蓋先生之益以善用其才,獨奈何其不永年也!
  修,先生之猶子也,私淑久而情誼深。
少先生五歲,今茲五十有二,距先生之卒十七年矣。
歲月蹉跎,于無悶草堂遺文,曾不能有涓滴之助。
往歲盍簪之會,從叔灌園始議剞劂,同社贊之;鶴亭、槐庭、豁軒三君子,又力任選校之勤。
坐觀厥成,此實修所深感而重愧者焉。
  抑修尤有不能已于言者,以為斯集之出,上不必思齊于古人,下不必求知于后世;乃所愿則并世才人,有能諒其抱不得已之苦衷而又于無可如何之境遇者,時取一卷置諸醇酒婦人之側,薦以銅琶鐵板之聲,則癡仙之為人,固可旦夕遇之也。
天乎痛哉!
  辛未(民國二十年)六月,兄子資修謹序。
無悶草堂詩存·題詞
鯉魚城中春駘蕩,微吟側帽獨來往;刺桐花下馬蹄驕,少年意氣干云上。撞破家居不足悲,早知誤國是纖兒;工愁燕子驚新壘,忍死鷦鷯戀故枝。萍花吹夢沈消息,賤子關河走覓食;分作天涯海角人,怨鶴凄猿苦相憶。感時筆硯盡教焚,談瀛客至動訊君;詩史世爭推子美,罪言人解說司勛。舊夢剎塵都了了,底事景榕頭弗掉?野史亭荒話赤烏,遺民集在歌朱鳥。無淚可揮惟說詩,不堪著手屬枯棋;分明叱雪驚霜地,惆悵殘山腃水時。漫道仙人在島上,樓臺眼底皆無恙;我來天外訪安期,落花已把金棺葬。筍束遺編付阿咸,臣家癡叔本非凡;勛名一任銷銅柱,箸述居然出鐵函。白頭嗟我垂垂老,金揀沙披時見寶;開卷紛紛墮筆花,登堂落落思文藻。隱霧人歸山亦空,峰頭望月天濛濛;每依南斗頻瞻北,不信西流偏向東。江山悠悠草雞死,藤牌未必無男子;劍南家祭莫傷心,他日谷音留信史。義熙甲子悲悁悁,人生不幸以詩傳;下君濁酒五千卷,遲我扁舟三十年。   民國二十年辛未三月,泉州蘇大山蓀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