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徐孚遠

相關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維基
姚之騏(1562年3月24日—1609年11月1日),或作姚之麒,字汝調,號渥源,南直隸安慶府桐城縣人。
身長八尺,清潔安民,卒于任上余財不能購買棺槨,湘潭縣民為其備辦之,被稱為是應該崇拜奉祀的鄉(xiāng)賢和湘潭名宦,葬在黃華小陳莊磨盤石下,稱為神君。
《湘潭志》、《湖廣江南通志》、《桐城麻溪姚氏先德傳》皆有記載。
娶禮部儒士項銳女1569年7月21日(己巳年六月八日)到1653年9月21日(癸巳年七月三十日),封孺人,葬泉水塥章莊。
1562年壬戌年三月二十四日(嘉靖四十一年)出生于安慶府桐城縣栗子崗南(今樅陽縣麒麟鎮(zhèn)),族譜上作湘潭公姚之騏而丁未科進士上叫作姚之麒,是姚希廉(姚旭曾孫)的次孫,姚希廉長子姚承虞的次子(哥哥姚之彥,1556嘉靖丙辰年生,早卒)。
桐城麻溪姚氏大約在元朝1335年到1340年間遷入皖的桐城,而姚之麒正是從始遷祖鼻祖姚勝三算起第十代耳孫。
姚瑩在先德傳中說:四代皆有隱德,孝友力田,讀書好義,施予無吝。
這是典型的桐城耕讀傳家之風,或許是受婺源移民的影響吧。
第五代姚旭是明景泰二年(1451年)進士,授刑科給事中,因上書為同僚訴訟冤情,忤逆權貴,謫遷鄭州州判。
后任南安知府,升云南布政使司右參政。
從桐城麻溪始遷往桐城城關居住,子孫眾多,年七十卒。
自此后,碩宦名儒輩出、人文蔚起,麻溪姚躋身縣城五大世家張姚馬左方之列,成為著名的文化世家和仕宦望族。
于仕宦,與顯赫的桐城戴沖張氏錫類堂(宰相張)并稱“張姚”,清代有“桐城張姚二姓,占卻半部縉紳”之說。
于文學,姚家代有傳人,姚鼐更是和方苞合稱“方姚”,成為桐城派的代名詞,舊時有“人人桐城,家家方姚”之語。
而到了曾孫姚希廉這一代家里已經落魄貧窮,搬居在桐城縣栗子崗南(今樅陽縣麒麟鎮(zhèn))。
姚之麒比堂弟姚之蘭早八天出生,等他們滿月后,祖父姚希廉時年四十九歲,為人忠厚慈祥,用筐子把二孫放在里面從而玩耍嬉戲。
此時門外有一道士乞求食物,姚希廉雖然家貧卻仍然施舍給道士,并抱怨說家里貧窮的問題不能解決。
道士笑著說:“一個筐子中盛放了二位進士何必憂慮貧窮呢?
”,說完忽然就消失不見了。
而祖父姚希廉卻在半年多后的1563年十二月十六日(嘉靖四十一年壬戌年)去世,曾祖母是方圭的女兒在1565二月四日(嘉靖四十三年乙丑年)去世。
1567年(隆慶元年)姚之麒六歲,因為孤獨貧窮(哥哥母親祖父曾祖母都去世)而不能有錢去購買書,用手抄寫來閱讀,寫下來的文章華美,有文采勁道。
母親吳氏在1568年戊辰年九月二十五日(隆慶二年)去世,父親姚承虞時年三十三歲后來終身未娶,于萬歷年間去世。
姚之麒被困在童子試,不少次失敗,他說:“等以后一定會遇到適合我的命數(shù),我不過為了自己讀書而已。
”(堂弟姚之蘭,姚之騏三叔姚自虞之子,同為姚希廉之孫。
字汝芳,號芳麓。
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登辛丑科進士,授福建海澄縣知縣,興修水利,變鹽堿地為良田,民稱其地為姚港。
起補博野縣知縣,遷南禮部主事,升任郎中,出任杭州府知府,遷汀州府。
后擢郎中,出知杭州,后加按察司副使。
嘗以庫羨金應朝廷加征軍餉,使不累民。
督餉使者以聞,將超擢,以母老請歸,崇禎三年(1630年)年六十九卒,稱副使公。
姚文然、姚范、姚鼐、姚瑩皆是其后人。
)1585年(萬歷十三年乙酉)鄉(xiāng)試十二名,期間娶禮部儒士桐城桂溪堂項氏項銳的女兒為妻,項氏封孺人1569年(隆慶三年己巳年六月八日)到1653年(清順治十年南明永歷七年癸巳年七月三十日),二子一女皆早于項氏去世,活到了曾孫姚士萬出世。
1593年(萬歷二十一年癸巳)舉人,會試一百三十四名,長女姚氏本年出生,同年十一月五日姚之騏的祖母張氏去世;1596年(萬歷丙申三月二十六日)長子姚孫林出生;1599年(萬歷二十七年)姚之麒三十八歲才開始進入桐城的學校教書,桐城士子多以他為師。
1601年(萬歷二十七年辛丑年五月十七日)次子姚孫森出生,他即為日后整個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文臣,也是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的外公。
1607年(萬歷三十五年)與同縣的左光斗(“東林六君子”)同期為丁未科進士,三甲四十九名,刑部政,被授予湘潭知縣的職位,妻子與兩個兒子也跟隨父親前往湘潭。
姚之麒為人方正,尚氣節(jié),力學積行,考進士時出自李騰芳門下,李騰芳號湘州,是湘潭本地人氏。
姚之騏上任之前,特地去向老師辭行,說:“我到湘潭任縣令,一定治理好地方,以報答老師的恩德,應該使老師的聲名在鄉(xiāng)里人眼中重要,要有著長者的美譽。
”到了湘潭,果然碰上李家豪仆為非作歹,行不法之事。
姚之騏不徇私情,說:“我為你主人的門生,就跟你弟弟一樣。
哪有犯法的父親哥哥遠離官宦卻要子弟縱容包庇家人行不法之舉的呢”。
依法懲治,當眾對李氏豪仆處以鞭笞之刑。
在此之后湘潭境內居民都一副嚴肅謹慎的樣子。
姚之騏治理事情精準核要,舉發(fā)罪行的效率如若神明一樣。
一位鄉(xiāng)紳士大夫拜訪他,這個士者的意圖是有其他想要的,姚之麒與其交談。
過了一段時間后,士大夫徘徊遲疑而退走加入盜賊,底下的小卒卻不敢告發(fā)。
當時洞庭湖一帶盜賊劫掠頻繁,守令為之所憂患,而姚之麒請求讓自己去捕捉盜賊,守令以不是湘潭的事務問您不合適推辭,姚之麒說:“潭邑離往洞庭湖不遠,而且湘潭人經過時也會被盜寇用異樣眼光看待(指錢財),我現(xiàn)在就離境前往洞庭湖出盜不意,必然成功擒獲他們"。
姚之麒率領健壯的軍卒飛奔直入賊巢,果然一舉擒獲盜寇首領并誅殺了他們,于是遠近范圍內從此都安定寧靜。
姚之騏性格嚴肅而待人寬厚不為自己著想往往先人后己,為官剛直清廉,杜絕一切不正之風,民間有民謠稱贊他:「只吃湘潭一口水,不惹長沙半點泥」,在湘推舉名宦,在桐崇舉鄉(xiāng)賢,潔己惠民,尤加注意學宮教育,勤于授課教士,分校禮闈,號稱得人。
因為廉潔出名被朝中推薦,即將進入京師任職。
1609年十一月一日(萬歷三十七年己酉年)姚之騏年四十八,因辛勞過度而致身體衰弱染病而卒于任上。
駐湘潭兵備副使王知遠素不與他相洽,聞到了其死亡的消息,馳馬快跑到縣署,看到姚之麒囊中僅有府給路費一百二十金,家無長物,四壁書架上放置的公文賬目卻井井有條、分毫不差。
等到見到姚之騏停在房屋,尸身尚未入殮,衣服物品極其貧寒簡陋,兩名幼子姚孫林和姚孫森哀痛到難以正常行走,但應對提問待人接物卻如同成人一般,詢問他們喪事怎么辦卻回答說一點都沒有準備,室內聽到后一片肅然。
遺物中有金錢價值的只有圖書和生前著作的詩文,上面凈都沾染了汗水,這些都是姚之麒徒手抄寫下來的。
湘潭的財政出入和想要改革的事項文書都封存在一只很堅固的木匣子里,王知遠打開木匣子,里面裝的卻都是湘潭縣本地優(yōu)良人士和奸惡小人的行為記錄。
王知遠看到后,也跟其他人一樣撫摸著尸體,大聲痛哭。
王副使嘆道:“咫尺就有名賢在而我卻不能覺察,冥冥之中辜負這個良友,姚公獨為君子我怎么比得上呢!”。
官宦縣民父老子弟聽聞姚公去世的消息來奔喪,哭聲響徹天際。
王副使安慰他們說:“父老鄉(xiāng)親們再繼續(xù)哭泣有什么益處呢?
姚君剛剛去世方未入殮,身長八尺(約合現(xiàn)在184.8厘米),怎么才能得到這樣的巨大棺材呢?”。
某位官署官員七十多歲,扶著拐杖進入說:“老人我身長和賢侯等同,我有自備的棺材在,請姚公以此棺入殮?!?。
姚之騏勤勉履職,家境竟如此貧寒,于是人們感動之余,上至撫臺官員,下至同僚吏屬,還有普通百姓,都紛紛贈送吊唁禮金。
姚夫人項孺人一律敬謝不受,只接受了老人備的棺材。
王知遠安撫眾人整理吊唁禮金,竟有上千兩銀子,項孺人堅決不收。
帶著棺材返回家鄉(xiāng)安葬歸往桐城之日,舟車目送項孺人的隊伍絡繹不絕長達數(shù)百里。
王副使派遣官吏護送,等到了安慶項孺人仍然堅持自己的志氣不接受賻金。
賻金囑咐給了安慶府知府,于是寫信給桐城人,桐城民眾為姚之麒的遺孤姚孫林姚孫森出錢養(yǎng)置,也請求把姚之騏在名宦祀祭祀,桐城民眾聽聞姚之騏的事跡后也在鄉(xiāng)賢祀祭祀怹。
1611年(萬歷三十九年),姚之騏長女的丈夫桐城諸生吳道震早卒,姚氏當時十九歲,她的兒子姚之騏的外孫吳德堅還是嬰兒。
于是姚氏忍住沒有徇死撫養(yǎng)二十六年,看到吳德堅成家立室。
至1637年(崇禎丁丑年),流賊掠桐城。
姚之騏長子姚氏的弟弟姚孫林奉母項孺人命自舒城回桐城,前往潛山避難,姚氏跟吳德堅都同行。
賊人到了,姚孫林,讓仆人護送母親歸家,與姐姐以及外甥吳德堅斷后,罵賊格斗而死。
吳德堅馱著姚氏逃跑。
氏曰:“事急矣,汝一介書生焉能背著我遠行,倘若賊人追及,那就是都死的下場,汝不能保全母親的姓名,難道還要斷絕父親的香火祭祀嗎!
”姚氏呵斥讓吳德堅離開,吳德堅哭泣不忍離開,姚氏推吳德堅墜落層崖之下,想著有可能保全兒子性命。
過了一會賊人都追上來了,斥罵姚氏說:“出金可免你一死。
”姚氏說:“我流落失散在離家遙遠的地方,哪里來的錢。
”賊人令手下解開姚氏衣裳檢驗之,姚氏罵曰:“你這賊奴是什么東西,但敢說這樣的話!”賊人大怒,姚氏在刃交下死。
《桐城縣志·忠節(jié)》有記載姚孫林的節(jié)行;《明史·卷三百〇三列傳第一百九十一·列女三》有記載姚氏的節(jié)行。
姚之騏次子姚孫森,跟父親被比作神君荀淑一般因道德才行被朝中比作東漢的關西孔子楊震。
也學習兵法事項,殺了他哥哥姐姐的同伙流寇們攻桐城,被佐邑令守御城,桐城才得以不被攻陷。
1651年八月二十六日(順治八年辛卯年)姚孫森去世,湘潭公姚之騏妻子項孺人1653七月三十日(順治十年癸巳年)去世1659年(清朝順治十六年己亥年)姚之麒的孫子姚孫森的次子張廷玉舅舅姚文燮登進士,授福建建寧府推官,1669年(康熙八年)任直隸保定府雄縣知縣,之后升任至云南開化府同知,攝曲靖府阿迷州事。
1673年(康熙十二年)時值,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商議撤藩,平西王吳三桂心不安,以反清復明為號召,于同年十二月處決云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周王,以“大明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之名義起兵反清,以次年(1674年)為“周啟元年”,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廣西將軍孫延齡、陜西提督王輔臣、察哈爾親王布爾尼、南明延平王臺灣統(tǒng)治者鄭經(鄭成功嫡子)等人先后響應,史稱三藩之亂。
吳三桂大軍初時勢如破竹,貴州巡撫曹申吉、提督李本深、云南提督張國柱等人立刻響應,總督甘文焜被叛軍所害,吳軍兵不血刃取得云貴全境。
姚文燮也陷入吳軍營中。
密與建義將軍林興珠有約,為吳三桂所察覺,被關聯(lián)詳查,姚文燮乘隙逃遁,在歸家回國的道路中到了湘潭,湘潭父老鄉(xiāng)親詢問關切他。
姚文燮說:“這我乃是前朝神君的親孫子呀!
(此前朝神君之孫也 荀彧祖父荀淑亦有神君的稱謂)”,此時吳三桂軍勢已經侵入湖南了,姚文燮因湘潭父老的庇護才得以脫身。
之后拜見到安親王愛新覺羅岳樂軍中。
安親王聽聞后,召姚文燮至京,召見回答問題,詢問軍事都甚為熟悉。
三藩之亂平定后,姚文燮辭職回桐城奉養(yǎng)母親(桐城桂林方氏六房方大羹女),之后醉心于詩詞古文和山水畫,他的次子姚士萬中進士,姚士萬的長子姚孔鈛中舉人,姚孔鈛的玄孫姚鑲,字季生,原名立雋,號石樵,誥授資政大夫二品,安徽省道臺,是李鴻章和曾國藩的前輩。
從桐城范崗移居現(xiàn)今安慶城區(qū),宅屋足足兩百多平米,一妻六側室共生十子七女。
這其間少不了神君姚之麒的庇護呀。
姚之騏堂弟姚之蘭的云孫姚瑩按照《湘潭縣志》、《湖廣通志》、《 江南通志》中記載的湘潭公姚之騏的仕途功績?yōu)閻Z記錄,內容由姚之騏的曾孫姚孫森的孫子姚文焱的長子姚文燮的侄子姚士萬的堂弟張廷玉的舅表兄:姚士黌親自撰寫,新舊二文合并記錄在《麻溪姚氏族譜先德傳·卷二仕績上》當中。

人物簡介

全臺詩
王忠孝(1593~1666),字長孺,號愧兩,福建惠安人。
明崇禎元年 (1628)進士,擔任戶部主事,由于個性耿介,任官盡職,不徇私包庇,因而得罪宦官鄧希詔,先后兩次遭構陷,入獄長達廿八月。
后雖有多次平反機會,但均未能復職。
崇禎十七(順治元年?1644)年甲申之變后,他曾投入福王幕下,為反清復明奔走數(shù)年。
永歷十七年(康熙二年?1663)十月,清師攻下廈門、金門兩島。
忠孝知事無可為,乃應鄭成功之邀,與好友辜朝薦于永歷十八年(康熙三年?1664)三月東渡澎湖,四月移居臺灣。
忠孝留臺期間,頗受鄭氏父子禮遇,與寧靖王、沈光文、徐孚遠諸遺老時相過從,于旅臺之第四年病逝臺灣,享年七十四歲。
王忠孝生平詩作無多,據(jù)《惠安王忠孝公全集》一書,自卷九迄卷十一,所載詩作不過九十五題,約百馀首。
王忠孝詩的內容,主要以反映明清鼎革之際的時代動亂為主,可納入明代遺民文學的傳統(tǒng)來觀察。
  目前可見王忠孝作品,最齊全者為臺灣省文獻會于1994年排印出版的《惠安王忠孝公全集》。
根據(jù)書前〈點校說明〉,該書乃據(jù)王忠孝后裔所輯之未刊本,原有十二卷,而臺灣省文獻會之刊印本,僅保存?zhèn)髦绢愔械摹赐踔倚鳌?、〈王氏譜氏〉二文為附卷,故今刊印本,共分十一卷,另有附卷一卷。
另外,江蘇古籍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王忠孝公集》(福建叢書第二輯之八),由福建師大教授方寶川根據(jù)上述抄本重新整理,并以福建師大抄本為底本刊印。
以下所錄即以方寶川編校的《王忠孝公集》為底本,參考臺灣省文獻會出版之《惠安王忠孝公全集》。
(廖振富撰)
維基
王忠孝(1593年7月21日—1666年5月31日),字長儒,號愧兩,福建惠安南埔鄉(xiāng)沙格村(今惠安泉港區(qū)南埔鎮(zhèn)沙格村)人,明末政治人物。明朝、南明時期王忠孝生于明萬歷二十一年六月廿三日(1593年7月21日)。崇禎元年(1628年)王忠孝中進士,并授戶部主事,由于個性耿介,以及任官盡職、不徇私包庇的關系,所以得罪宦官鄧希詔,先后兩次遭構陷,入獄長達28月。崇禎十七年(1664年)甲申之變后,王忠孝投入福王朱由崧(后來的弘光帝)幕下為反清而努力。南明弘光帝授之為紹興府知府,擢副都御史,王忠孝推辭不受。隆武帝朱聿鍵授王忠孝兵部左侍郎,后辭。永歷帝授之為兵部右侍郎兼太常寺卿,再次辭而不受。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勒西。
崇禎初參與倡立幾社,與夏允彝、杜麟征、徐孚遠、彭賓、陳子龍并稱幾社六子。
詩文恒以慨嘆出之,后赴南京應試,客死。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勒??松江華亭諸生

人物簡介

全臺詩
盧若騰(1600~1664),字閑之,福建金門人,因金門為唐代時監(jiān)牧地,故號牧洲。
〖參考林樹梅〈明自許先生傳〉,《?云山人文鈔》,福州:福建師范大學館藏。
〗明崇禎庚辰十三年(1640)進士,嘗官浙江布政使左參議,分司寧紹巡海兵備道。
居官潔己惠民,士民建祠以奉,有「盧菩薩」之稱。
南明隆武立,授以右副都禦史,后加兵部尚書。
清軍南下,若騰守平陽,力戰(zhàn),腰臂中矢,遇水師救出。
聞閩敗,隆武帝被俘,痛憤赴水,?同僚救起。
尋入舟山,輾轉至閩海,偕王忠孝、徐孚遠等居浯洲嶼,自號「留庵(庵)」,一意著述。
永歷十七年(康熙二年。
1663),清兵攻下金門、廈門。
次年,遂與沈佺期等東渡,寓澎湖。
病亟,遺命題其墓曰「有明自許先生之墓」。
  盧氏風情豪邁,喜六書之學,于文學創(chuàng)作主張需有真實情感,最忌無病呻吟,宜「噫」自己心中之「氣」,以直抒心志。
嘗自述:「喪亂以來,驚心駭目之事,層見?出,其足供詩料者多矣。
」因此其詩頗能反映鄭成功復臺之艱難,披露鄭軍紀律不嚴,至騷擾擄掠百姓之事,以「詩史」觀之,未嘗不可。
此外,盧氏閑退金門時,亦寫下品茗、歌詠當?shù)仫L土之詩篇,清新可誦。
著作甚豐,惜多已佚。
1959年于金門魯王冢發(fā)掘《留庵文集》、《留庵詩集》、《島噫詩》等。
不過詩集中與臺灣有關之作不多,或存于《島噫詩》,或存于《留庵詩文集》內,前者目前可見版本有:(1)舊鈔本八世胞侄孫盧德資重錄(2)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四五種,1968年。
(3)臺北大通書局,臺灣文獻史料叢刊,1984年。
(4)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歷史文獻叢刊?詩文集類。
第二種系根據(jù)舊鈔本勘校,另加《留庵文選》一卷(序十、書二、疏十、露布一、傳一);而第三、四種又悉據(jù)第二種版本。
《留庵詩文集》系1969年由金門縣文獻委員會出版,依據(jù)林策勛抄寄作品二十馀首及其他書籍著錄而得,其中部分作品乃《島噫詩》所無。
唯其中〈澎湖文石歌〉、〈澎湖〉、〈金雞曉霞〉三首詩應為錢琦之作。
(許俊雅、黃美娥撰)
島噫詩·弁言
若騰字閑之,一字海運,號牧洲;福建同安金門島賢聚人。
明崇禎丙子(九年)舉人,庚辰(十三年)進士;御試召對稱旨,授兵部主事,旋升本部郎中兼總京衛(wèi)武學。
后外遷浙江布政使司左參議,分司寧紹巡海兵備道;在任遺愛于民,士民建祠以奉,有「盧菩薩」之稱。
福王立,召為僉都御史;唐王立,授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溫、處、寧、臺,后加兵部尚書。
清軍南下,若騰守平陽,力戰(zhàn)中矢,遇水師救出。
聞閩變,痛憤赴水,為同官拯起。
尋潛入滃州,輾轉入閩海,偕王忠孝、諸葛倬、沈宸荃、曾櫻、許吉燝、辜朝薦、徐孚遠、郭貞一、紀許國、沈光文等居浯洲嶼,自號「留庵」。
永歷十八年(清康熙三年,西歷一六六四年),與沈佺期、許吉燝東渡,寓澎湖。
病亟,值崇禎當年殉難之日,一慟而絕,享年六十有六;遺命題其墓曰「自許先生」。
若騰風情豪邁,當時士大夫俱幸愿一識。
晚年一意著述,上自天文地理,下逮蟲魚花草,無不宏通博雅。
遺著達十數(shù)種,惟多已佚。
「島噫詩」之幸存,實為珍貴;尚望讀者勿以等閒之作視之!
書后,今加「留庵文選」若干篇,皆關當年史事(陳漢光)。
島噫詩·小引
詩之多,莫今日之島上若也。憂愁之詩、痛悼之詩、憤怨激烈之詩,無所不有,無所不工。試問其所以工此之故?雖當極愁、極痛、極憤激之時,有不自禁其啞然失笑者,余竊恥之!島居以來,雖屢有感觸吟詠,未嘗作詩觀,未嘗作工詩想;如痛者之呻、哀者之哭,噫氣而已。錄之赫蹄,寄之同志。異日有能諒余者曰;「此當日島上之病人哀人也」!余其慰已。 牧洲自序。
維基
盧若騰(1600年—1664年),字閑之,一字海運,號牧洲,福建同安顏厝(今金門縣金城鎮(zhèn)賢庵里)人,明末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杜麟徵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維基
杜麟徵(1607年—1645年),字仁趾,松江青浦縣人,晚明官員、學者。
幾社六子之一。
天啟元年(1612年),杜麟徵中式辛酉科應天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登辛未科進士。
禮部觀政,授刑部江西司主事,五年調兵部職方司,掌管章奏。
丁憂去職。
十年(1637年)升職方司郎中,為尚書熊明遇所重,后丁母憂歸鄉(xiāng),卒年三十九歲,著有《浣花遺稿》 。
崇禎二年(1629年)與夏允彝、周立勛、彭賓、徐孚遠、陳子龍等六人,在松江成立「幾社」,社名的含義:“絕學有再興之幾,而得知幾其神之義也”,稱為“幾社六子”。

人物簡介

維基
沈佺期(1608年—1682年),字云右,號復齋,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人,明末政治人物。
崇禎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舉人,次年聯(lián)捷進士,授吏部郎中。
明亡后絕意仕進。
永歷元年(1647年),鄭鴻逵與鄭成功于福建泉州的桃花山會師。
沈佺期與鄉(xiāng)紳林橋升、郭符甲、諸葛斌舉兵響應,十八年(1664年)退守銅山,來到臺灣。
鄭成功禮遇之,被尊稱為「中丞」。
沈佺期曾與陳士京、張煌言、徐孚遠、盧若騰、曹從龍六人一同組成“海外幾社”,詩詞唱和。
以醫(yī)藥濟人,被稱為「臺灣醫(yī)祖」,民間傳有圖畫《沈中丞懸壺問世》。
三十六年(1682年)秋卒。
延平郡王祠有供奉其牌位。

人物簡介

維基
連城璧(16世紀—1660年代),字如白,江西撫州府金溪縣五里圳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連城璧是天啟四年(1624年)的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成特用出身,十六年(1643年)獲授靈山知縣,修繕城池、訓練鄉(xiāng)勇以抵抗廣西貴縣流寇韋兒、黃應秀,又興建學舍教授士子,調任順德知縣,隆武年間擢官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二年(1646年)冬天隆武帝被俘,瞿式耜等人建議立桂王朱由榔監(jiān)國,他從肇慶前往梧州入見,即受命巡按廣東,協(xié)助巡撫王化澄處理軍務,再返回肇慶。
漳州海盜蕭嘉音以驍勇?lián)I為寇,永歷元年(1647年)三月連城璧親自招撫,對方率眾歸附,他用忠義激勵蕭嘉音,并改其名為王興,推薦他擔任副總兵;他鎮(zhèn)守恩平,清朝兩廣總督佟養(yǎng)甲寫信招降給他被拒,于是利誘王興脅逼其奪取巡按印信,王興告知他,他殺牛備酒,召來王興部下席地列坐,喝酒時他對眾人說:「敵人用千金買我的印信,是嗎?
」眾人沒有說話,只有王興胡子磔然、張大眼睛,他就掀衣袒腹大聲說:「刀來,剖開我的腹部拿去印信,以尸體取賞便可。
」王興大哭,部下也大哭,誓死守衛(wèi)印信,他將此事寫信告知佟養(yǎng)甲,對方回信:「廣東易得,此印難得。
按院不可威脅,王興怎可單獨利誘!
」次年(1648年)七月,王化澄薦升他為太仆寺少卿,永歷帝臨幸梧州,他和王興入謁,改任太常寺卿、大理寺卿,七月起用為兩廣總督,三年(1649年)十一月以副都御史督兵進攻江西、湖廣,四年(1650年)八月召用刑部右侍郎但未行。
永歷七年(1653年),職方主事程邦俊持敕給連城璧,連城璧再次糾合散亡,命王興、陳奇策、羅全斌軍船攻三水會合李定國,當時武庫員外郎張猶龍、主事饒章、惠朝副使楊肇科、監(jiān)軍副使陳期新,南安推官容文燁、中書舍人胡世儀、饒藻都在軍中,總兵張云龍之子都督同知、副總兵張世煥也從行,與徐孚遠、林察、周瑞、蘇茂往來。
總兵徐文華來到述說福建海旁諸紳起義,因而命對方聯(lián)絡,而朝廷亦升他為兵部右侍郎總督兩廣,與郭之奇、李明忠、何吾騶、黃士俊及總兵練復、梁標相呼應,連戰(zhàn)皆捷,收復陽春、陽江、新興、恩平。
十年(1656年)清兵被王興擊退,有人勸他回到行在,他回答:「與王興共事而不堅持到底,是辜負了他。
」不愿離去,到十三年(1659年)八月王興戰(zhàn)敗自焚而死,他正在外招兵,得知死訊后大哭不停,走入朗愛山中,平南王尚可喜、總督李率泰再三招降,他都答書以死自誓,尚可喜可憐他,于是在順治十八年(1661年)把他安置在陽春,和縣內謝凝之、江巖叟相唱和,康熙元年(1662年)回到金溪時已經年逾七十歲,此后杜門家居,很快去世。
兒子連以謙曾任兵部職方郎中,連以詷為恩貢;弟弟連城瑜曾任戶部主事,三人皆跟隨連城璧從軍。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二十一
柄,字仲馭,相國士升仲子。崇禎丁丑進士,授南職方,轉郎中。察軍政,剔夙弊。中涓欲有所撓,糾之不少枉,南都稱健決郎。遷廣東僉事,請養(yǎng)。有《南園唱和集》。
維基
錢柄(1619年11月13日—1645年),字仲馭,浙江嘉興府嘉善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崇禎九年(1636年),錢柄舉丙子科浙江鄉(xiāng)試七十六名,次年(1637年)聯(lián)捷丁丑科進士,吏部觀政,崇禎十三年(1640年)獲授南京兵部職方司主事,同年升任郎中視察軍政,剔除弊端,糾舉犯法宦官,南京官吏稱他為「健決郎」,外調廣東鹽法水利道僉事,因為兄長錢栻去世疏請終養(yǎng)父親。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當時錢柄剛剛生病嘔血,得知此事后召集兵馬勤王,在蘆衢起兵響應嘉興,拿出萬金充當糧餉,與錢栴、錢繼登分守嘉善,令清兵畏懼;其后戰(zhàn)事轉趨不利,軍隊駐扎泖上,匯合徐孚遠、孫臨,到松江、嘉善失陷,他計劃間道前往福京,船只在震澤遇上清兵戰(zhàn)敗,身中四刀,與僮仆秋煙投水而死,監(jiān)國魯王追贈太常寺卿,謚忠貞,而隆武帝則追贈太仆寺少卿,謚忠憫,有《南園倡和集》、《少司馬草》、《新懦園詩文集》流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20—1664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玄著,號蒼水。崇禎十五年舉人。南明弘光元年,首先響應同郡錢肅樂號召,參加義師,迎魯王監(jiān)國。隆武帝在福建自立,頒詔浙東,煌言自充報使赴閩,欲團結抗清。魯監(jiān)國二年,加右僉都御史,監(jiān)張名振軍至崇明。大風覆舟,脫歸,結寨于上虞平岡。旋加兵部右侍郎。六年,與名振從魯監(jiān)國入閩。永歷八年,會名振軍入長江,遙祭明孝陵。名振死,煌言統(tǒng)其軍。十二年,與鄭成功率舟師北上,遇臺風,泊舟山。次年,大舉入長江,破鎮(zhèn)江,至江寧城下?;脱砸砸卉娪墒徍M取徽州、寧國一帶,克二十四縣。聞成功以輕敵兵潰之訊,乃由徽州經浙江山地至天臺。永歷帝死后,知事不可為。散軍居南田懸岙島??滴跞?,被清軍所獲,至杭州遇害。葬南屏山陰。有《張蒼水集》。
詞學圖錄
張煌言(1620-1664) 字玄著,號蒼水。浙江鄞縣人。南明弘光朝覆亡后,與同郡錢肅樂等奉魯王監(jiān)國,進兵部侍郎。魯王敗,入閩依鄭成功。南明桂王立,擢兵部尚書。與鄭成功大舉入江,自督一師下皖地二十余城。鄭成功失利退海上,遂成孤軍。清康熙三年(1664),知事不可為,遂遣散部曲,退居懸岙島,被執(zhí)不屈,就義于市。乾隆謚忠烈。其詩古文辭,才筆橫溢,藻采繽紛,昌明而宏偉,贍博而英多。亦工詞,風格高抗,孤忠自托。有《張蒼水集》,詞在集中。
張蒼水詩文集·張序
昔歐陽公「五代史」不為韓通立傳,君子病之。然天下后世,莫不知周有韓矘目。清修「明史」、號稱詳備;雖甬上四烈婦亦為之列傳,而獨于蒼水先生遺之,史臣之不職也。然天下后世,莫不知明有張蒼水。 蒼水先生,書生也。當明亡時,不過一舉子耳;乃膽薪彌厲、氈雪自甘,義幟縱橫凡二十載。其言曰:『所爭者天經地義,所圖者國恤家仇,所期待者豪杰事功、圣賢學問』。嗚呼!漢之武侯,足以擬之。顧其行誼雖不錄于「明史」,而見諸私家箸述者美矣、備矣;獨于世德之所自,猶付闕如。壽鏞竊不自揆,既得先生遺集于其族裔張世倫所謂海濱遺老高允權本者,殆其侍卒史丙所藏者歟!爰依歲月,重為編次。更稽諸譜乘,得清池張氏「世德錄」,復詳考其世系。蓋自宋文節(jié)公知白六世孫自然老人紹宗箸有「自然齋雜言」,以懲五戒、循五美垂訓。又三傳至伯祥,以「雍睦」名其堂;是為先生六世祖錫之從子。而先生之曾祖尹忠實作「世德錄」者,又二傳至兩如,為人嚴毅正直。當先生絕裾去,自慰曰:『不負生平讀書也』。張氏于有明三百年中,以自然老人開其始、以蒼水先生保其終,豈偶然哉!因而嘆夫官家之記載,不如譜牒之流傳。今蒼水后人雖無可考,而雍睦堂子孫實能寶其遺文、修其家乘;壽鏞以疏族,猶得補闕拾遺,豈不重可貴歟! 抑聞之:先生好士,士多歸之。有葉振名者,時所稱「葉六腐氣」也。先生欲作「陶潛論」以斥逍遙泉石者,振名曰:『人心胥溺,幸二、三遺民高尚其事,留此面目』。先生乃止。羅子木者,佐先生開屯南田。既被執(zhí),先生與趙廷臣語次往復,子木抗聲曰:『先后死耳,何必與若輩絮語』!先生初欲絕食,子木笑曰:『大丈夫死忠,任其處置可也』。二人固奇士,然先生舍命從善亦可見矣。壽鏞既編先生遺集,惜「明史」之無傳,遂取其犖犖大者補之,更敘其得書之由來,先生之風與「雍睦」之澤并千古矣! 民國二十三年一月,后學張壽鏞序。
冰槎集·引
于戲!此予槎上作也。昔之乘槎者,或為客星而直犯牛斗,或入女宿而得支機;故至今羨為勝事。予獨不然。浮蹤浪跡,當凄霰嚴霜,不得已而棲托靈槎;筆墨所及,都成冰聲。則是槎也,非貫月也、亦非掛星也。而茲集所存,又皆晚節(jié)所依;于是以「冰槎」名。嗟呼!水澤腹堅矣、天根盡見矣,乃從凌云千丈間而欲論列古今、辨正華夏,不失君臣、父子、朋友之義,不其難矣哉!異日者,東風解凍,尚有相見此槎中人而興嘆者否? 歲在壬寅菊月朔,張煌言自識。 壽鏞謹案:海濱遺老高先生允權跋,以「奇零草」乃公所自定;而「采薇集」乃釋兵后作,公自注『起甲辰六月』,而七月被執(zhí)矣,獨未及「冰槎集」。顧先生自作「引言」既在壬寅菊月朔,則凡以后之文,皆非先生作「引言」時所編之文也。今通行各本,類皆羼雜;則仍宜依據(jù)最初之本。壽鏞得先生文集于其后人張世綸者,即與「奇零草」同一筆墨錄副者也;蓋亦「高本」也。今依之編年,略參黃氏本(即章刻本),始辛卯、終壬寅九月;然仍非真面目也,得其似而已。
奇零草·序
余自舞象,輒好為詩歌。
先大夫慮廢經史,每以為戒,遂輟筆不談;然猶時時竊為之。
及登第后,與四方賢豪交益廣;往來贈答,歲久成篋。
會國難頻仍,余倡大義于江東,敹甲敿干,凡從前雕蟲之技,散亡略盡矣。
于是出籌軍旅、入典制誥,尚得于余閒吟詠性情。
及胡馬渡江,而長篇短什與疏草代言,一切皆付之兵燹中;是誠筆墨之不幸也!
余于丙戌始浮海,經今十有七年矣。
其間憂國思家、悲窮憫亂,無時無事不足以響動心脾。
或提槊北伐,慷慨長歌;或避虜南征,寂寥低唱。
即當風雨飄搖、波濤震蕩,愈能令孤臣戀主、游子懷親!
豈曰亡國之音,庶幾哀世之意。
乃丁亥春,舟覆于江,而丙戌所作亡矣;戊子秋,移節(jié)于山,而丁亥所作亡矣;庚寅夏,率旅復入于海,而戊子、己丑所作又亡矣。
然殘編斷簡,什存三、四。
迨辛卯昌國陷,而笥中草竟靡有孑遺;何筆墨不幸一至于此哉!
嗣是綴輯新舊篇章,稍稍成帙。
丙申昌國再陷,而亡什之三;戊戌又覆舟于羊山,而亡什之七。
己亥長江之役,同仇兵熸,余以間行得歸;凡留供覆瓿者,盡同石頭書郵:始知文字亦有陽九之厄也!
年來嘆天步之未夷、慮河清之難俟。
思借聲詩,以代年譜;遂索友朋所錄、賓從所鈔次第之。
而余性頗強記,又憶其可憶者,載諸楮端,共得若干首;不過如全鼎一臠耳。
獨從前樂府歌行不可復考,故所訂幾若廣陵散。
嗟乎!
國破家亡,余謬膺節(jié)鉞;既不能討賊復仇,豈欲以有韻之詞求知于后世哉!
但少陵當天寶之亂,流離蜀道,不廢風騷,后世至名為詩史;陶靖節(jié)躬丁晉亂,解組歸來,著書必題義熙;宋室既亡,鄭所南尚以鐵匣投史眢井中,至三百年而后出:夫亦其志可哀、其精誠可念也已!
然則何以名「奇零草」?
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譬猶兵家握奇之余,亦云余行間之作也。
永歷十六年(歲在壬寅)端陽后五日,張煌言自識。
壽鏞謹案:先生之詩,詩史也。
一再散亡,僅存者此耳。
顧「奇零草」為先生手訂,時在壬寅端陽后五日;凡在是年是月是日以前始得入之,乃見真面目。
而拾殘剩于散亡之余,當以最初之本為依據(jù);雖全謝山亦后定者也。
今壽鏞幸得海濱遺老高先生允權錄本于先生后人,先生詩文略備。
謹依其所注年歲,分年編定,不復分體;更參校張丈讓三謂「得鈔本于黃東井后人,徐闇公孚遠各印朱色爛然、尚是永歷間舊帙、余杭章太炎據(jù)以付印者」為之互勘,次其后先。
以丁亥「閒居」為始、壬寅「北回示將吏」為終,以復先生手編「奇零草」之舊。
壽鏞谫陋,譬諸畫家力求神象之肖,而能肖與否,惟力是視;倘更得畫工潤色之,使褒鄂皆真,尤所望也!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四
釋超極,字休耳,晚號笨翁。
姓陳氏,靖人也。
父于明季以卿貢進士謁選入都,病沒燕山。
會流冠鴟張,京城淪陷,旅櫬未還,心懷忍痛,絕意世榮,竟從雪峰亙薙染,得法后飄笠孤征,辛勤萬里,遂負櫬歸,得首正丘。
嘗慨中原板蕩,陵谷遷變,欲滅跡銷聲,枯槁嵁巖,因結茅曹巖之白壑,復移長泰天城山,息影棲遲,極殊樂之。
及游興逸發(fā),閩之武夷,粵中佳山水,靡不登臨。
少時已有詩名,中歲益遒,至天真爛熳,不屑作猶人語,每浩唱清吟,知音傳播,逞逞膾炙人口。
顧于鉗錘之下,參究精勤,智珠燦發(fā)。
雪峰每舉古德法旨,勘驗學徒,極每拈頌出人意表,凡厥酬對,應機無爽,雪峰甚器之。
有“瞌睡虎”之喻,授拂表信,聲譽歘起,流播諸方。
而華亭總憲徐公孚遠,同安儀部紀公許國、處士洪思,又以氣節(jié)文章,交契獨厚。
晚住南山,思建法幢,而世事更新,兵伍雜處,唯楗戶蹜足委順而已。
以康熙十五年丙辰八月示疾,浹旬奄然坐化。
年五十四,臘二十八。
幻如、超弘為之銘志,稱其“道眼圓明,文辭瑰瑋,行潔冰霜,情酣泉石”,信不誣也。
共 1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