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明熹宗

相關人物:共 40 位。
共 4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江西新建人,字汝高。隆慶五年進士。初仕龍游知縣,入為御史,擢光祿寺少卿。萬歷中疏爭三王并封,忤旨。削籍卒于家。
維基
涂杰(1547年—?
),字汝高,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南昌府新建縣軍籍,南昌縣人(今江西省南昌市)。
隆慶四年(1570年)中式庚午科江西鄉(xiāng)試第九名舉人。
隆慶五年(1571年)聯(lián)捷辛未科會試第二百七名,三甲第二百二十二名進士,授浙江龍游縣知縣。
萬歷五年(1577年),任廣西道監(jiān)察御史。
萬歷十年,改任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
后兼任湖廣巡按。
萬歷二十年,擔任光祿寺少卿。
萬歷二十一年,國本之爭矛盾開始激化,明神宗加快改立進程,下詔三王并封(皇長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和皇五子朱常浩一并封王)。
當時光祿丞朱維京、給事中王如堅上疏率先反對。
明神宗大震怒,兩人被貶戍邊。
隨后涂杰、王學曾繼續(xù)上疏,兩人均被斥為民。
此事激起群臣更多反對,最終迫使大學士王錫爵辭職、明神宗收回前命。
天啟二年(1622年),明熹宗贈涂杰太常寺少卿。
天啟三年,贈大理寺卿。

人物簡介

維基
黃嘉善(1549年—1624年),字惟尚,號梓山,山東省即墨縣(今青島市即墨區(qū))人,明末大臣,萬歷初以進士入仕,長期在地方任職,曾任寧夏巡撫,休養(yǎng)生息,邊境得以保障。
萬歷末年,官至兵部尚書。
萬歷四年(1576年)中舉人,萬歷五年(1577年)中進士。
初授河南葉縣知縣,升大同府知府。
二十三年五月升山西副使、駐左衛(wèi)備邊,二十七年正月升陜西分巡西寧道,改山西大同兵備道副使,閏四月加按察使銜。
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六月,黃嘉善以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任內(nèi)著重加強邊防,休養(yǎng)生息,修建臨河堡等衛(wèi)城。
對待韃靼,黃嘉善主撫,重開貢市。
授三邊總督。
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韃靼進犯、延綏、寧夏、甘肅三鎮(zhèn),黃嘉善親自登城約戰(zhàn),并率軍出擊,獲得勝利。
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兵破撫順,朝廷大震。
廷推黃嘉善為兵部尚書,條上戰(zhàn)守機宜。
次年十一月起在家養(yǎng)病。
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神宗病危,首輔方從哲偕尚書周嘉謨、李汝華、黃嘉善、黃克纘等受顧命。
九月,即位不足一個月的光宗亦駕崩。
兵科都給事中楊漣彈劾黃嘉善八大罪,嘉善隨即被免職。
天啟四年(1624年)十一月十六日,黃嘉善病卒,享年76歲,明熹宗輟朝一日致哀,贈太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25 【介紹】: 明浙江馀姚人,字景文。孫如法從弟。萬歷二十三年進士。累官禮部侍郎。部事叢集,決遣無滯。曾疏請嚴禁白蓮、無為等教。光宗立,首請建東宮,帝命封鄭貴妃為太后,李選侍為皇貴妃。均執(zhí)禮力爭。進本部尚書,后以東閣大學士入?yún)C務,致仕卒。謚文恭。
維基
孫如游(1549年—1624年),字景文,號鑒湖。
浙江馀姚縣人。
宸濠之亂中殉國的都御史孫燧曾孫。
萬歷乙未進士。
天啟年間累官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萬歷四年丙子科浙江鄉(xiāng)試第六名舉人,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進士,選庶吉士,二十五年升翰林院檢討,編纂六曹章奏。
三十一年典試湖廣,三十三年充冊封正使。
歷升右春坊贊善、掌南京翰林院印右贊善、右諭德、右庶子、詹事府少詹事、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
四十三年累官禮部右侍郎,主管部務。
明神宗駕崩,以顧命大臣輔佐明光宗,曾挫敗鄭貴妃、李選侍篡權陰謀。
后又輔佐明熹宗,被欽點為東閣大學士,參與明廷機務。
宦官魏忠賢掌權后,提出辭職。
家居四年后卒。
贈少保,謚文恭。

人物簡介

甬上耆舊詩·卷二十六
字見可,號九瀛。少發(fā)憤力學,自為童子,輒不屑章句。家貧,晨夕不給,晏如也。自舉于鄉(xiāng),十七年,始中進士,益杜門讀經(jīng)史,志操逾勵。初授南工部主事,稍遷職方郎中。時援高麗兵奉虎符橫索糗大嘩,公獨與面示利害,眾遂懾。出守岳州。時采??使四出,楚珰暴尤甚,郡縣畏之如虎。公獨遣吏前通刺,珰謂他郡無敢均禮,可速更刺來。公如不聞,命騶訶,直抵舫次,亢顏相對。珰亦憚其嚴整,即解舟去。調(diào)守荊州,免沙市稅舟,清宗祿詭籍者,罷單民門稅,筑長堤甓龍陂,荊民德之。再擢廣東副使,以水陸兵攻海盜,破其舟,商艘得通,入賀萬壽,遂乞歸。公居里門,名益重。天啟初,起公南光祿少卿,改太仆少卿,晉大理卿,致仕。三遷俱未嘗赴官。卒年八十四。所著鳩茲集、啜墨亭草、逸我堂馀藁諸書行于世。
維基
徐時進(1549年—1632年),作家。
字見可,號九瀛先生,浙江鄞縣人。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己酉十月二十二日生。
少年家中貧困,但發(fā)憤學習。
萬歷七年己卯科四十二名舉人,萬歷二十三年(1605年)乙未科進士,授南京工部都水司主事,負責蕪湖的水運和稅務,,又管節(jié)慎庫,與利瑪竇相識。
回到朝中后,改任南職方員外郎,不久升任郎中。
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出任岳州府知府。
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華容知縣王緒以各店鋪納稅困難,力請免徵商稅,徐時進批準。
二十九年,改吉安府知府,萬歷三十年,調(diào)任荊州府知府。
萬歷三十二年,徐父去世,回鄉(xiāng)守孝。
丁外艱后回朝,重新啟用,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補任惠州府知府,隨擢廣東巡按副使,監(jiān)管惠州、潮州。
萬歷三十八年,入京賀萬歲,上疏乞求退休,批準。
天啟元年,再次啟用為南京光祿寺少卿,不久改任太仆寺少卿,徐時進皆不就職。
明熹宗特加大理寺卿致仕。
崇禎五年(1632年)壬申六月十二日卒于家,年八十四。
監(jiān)軍徐風垣是他的后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徽州府婺源人,字潛夫。萬歷二年進士。授南京兵部主事,歷南京禮部郎中,于政府多所譏切。光宗立,起南京戶部尚書,天啟元年改北部。亮節(jié)有守,視國如家。帝乳母客氏求墓地逾制,持不予,遂見忤。致仕歸。有《古今夷語》等。
維基
汪應蛟(1550年—1628年),字蔚翔,又字潛夫,號澄原(澄源),直隸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婺源縣)人。
晚明名臣,東林黨人。
應天府鄉(xiāng)試第十九名。
萬歷二年(1574年),登甲戌科第二甲第三十六名進士。
在擔任觀政進士期間,追隨著耿定向講學。
后授南京兵部主事,歷南京禮部郎中。
累遷福建按察司副使、四川提學副使、山東分守濟南道右參政、山西按察使。
治兵易州,上報礦使王虎貪婪兇暴之事,不得報。
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朝鮮用兵,應蛟移駐天津。
及天津巡撫萬世德經(jīng)略朝鮮,即擢應蛟右僉都御史接替之。
汪應蛟在天津巡撫任內(nèi)以浙閩濱海治地之法,募民在天津葛沽白塘一帶墾田五千畝,其中有十分之四是水田,畝收可達到四五石,田利大興。
后來繼任的天津巡撫孫瑋也沿用其法,于是又開發(fā)了一萬五百馀畝田地,前后所獲的糧食收成使得天津的防務開支不再需要向當?shù)匕傩占优舍缡铡?div id="8gmggye" class='inline' id='people_48636_1_11_comment'>
朝鮮戰(zhàn)事平定之后,移撫保定。
在當?shù)匕l(fā)生旱災和蝗災時,汪應蛟不但發(fā)倉庫積糧賑濟,他更單騎巡行村野以確保賑濟糧食是按戶分發(fā),災民都因為他而得到救濟。
汪應蛟又曾以畿內(nèi)荒疫旱蝗相繼為虐,請求萬歷皇帝廢除礦稅,但皇帝對他的建議不作答覆三十年召為工部右侍郎,未上任即乞假省親歸。
又進兵部左侍郎,以養(yǎng)親為由不出。
親沒,竟不召。
光宗立,起為南京戶部尚書。
天啟元年(1621年)六月,改北京戶部。
擔任戶部尚書期間,汪應蛟嚴于律己,視國如家,謹慎開支,杜絕虛耗,國計賴之。
面對財政緊張,汪應蛟提出「雜項新餉」,即包括重新向衛(wèi)所屯田徵銀(23萬兩)、向士紳徵收優(yōu)免丁糧銀(44.4萬兩)、拋售多馀糧食(14.6萬兩)、房屋稅契買賣稅(29萬兩)、商人典鋪酌分(19.5萬兩)、督撫軍餉巡按公費銀捐助(19.8萬兩)、抽扣工食(67.9萬兩)、馬夫祇侯(10萬兩)、南糧北折、庫折布粟、鑄錢事例、允許學生捐納入學等多項措施來增加收入,一年可以額外收得296萬兩,后來多被采納實現(xiàn)。
同時,在汪應蛟主持下,戶部也通過增加北新、九江、滸墅、淮安、揚州等鈔關關稅6萬5240兩,但第一年徵收結果一般,直至明年才逐漸改善。
后來遼東難民大批入境,汪應蛟力援董應舉屯田,并提議為用心辦事、開田超過一萬二千畝的地方武將升官,最終成功開田十八萬畝,每歲能收成黍麥谷五萬五千馀石。
皇帝保母客氏求墓地踰制,應蛟堅持不予而得罪魏忠賢。
剛好有言論指汪應蛟「老不任事」,于是汪應蛟力請辭職,明熹宗屢不允。
天啟二年末,汪應蛟上書七次致仕,熹宗終答允并稱贊其「主計勤勞」,加應蛟太子太保,命馳驛回籍。
臨近離開時,汪應蛟上書引用引宋儒的話語,請明熹宗以宦官、宮妾為戒。
崇禎元年(1628年)汪應蛟卒于家。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51—1624 【介紹】: 明江西吉水人,字爾瞻,號南皋。萬歷五年進士。同年,以疏論張居正奪情,得罪,廷杖戍貴州都勻衛(wèi)。居戍所六年,研治理學有成。居正死,召拜吏科給事中,以敢言稱。歷官南京吏部員外郎,以母喪歸。家居講學幾三十年,名揚天下。天啟初還朝,進刑部右侍郎,拜左都御史。雖首進和衷之說,不為危言激論,仍為魏忠賢所忌。以建首善書院講學事,為魏黨所攻,被迫辭歸。卒謚忠介。有《愿學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爾瞻,吉水人。萬歷丁丑進士,觀政建言謫戍,召授吏科給事中,復以言事降南刑部照磨,升南兵部主事,歷官都察院左都御史,贈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謚忠介。有存真槁。
維基
鄒元標(1551年—1624年),字爾瞻,號南皋。
江西吉水縣縣城小東門鄒家人,明代東林黨首領之一,與趙南星、顧憲成號為“三君”。
鄒元標幼有神童之譽,九歲通《五經(jīng)》,萬歷元年(1573年)舉江西鄉(xiāng)試第五十六名。
萬歷五年(1577年)登丁丑科進士。
入刑部觀察政務,與伍惟忠友好,為人敢言,勇于抨擊時弊,九月二十六日,張居正父親病死,首輔張居正居喪不丁憂,元標三次上疏反對“奪情”,“以奔喪為常事而不屑為”根本與禽彘無異,結果被當場廷杖八十,發(fā)配貴州,潛心鉆研理學。
張居正死后,經(jīng)孫繼先舉薦,恢復官職,擔任吏部給事中,他又多次上疏改革吏治,觸犯了皇帝,被皇帝視為「訕君賣直」,再次遭到貶謫,降南京吏部員外郎。
以疾歸,居家講學近三十年。
天啟元年(1621年)任吏部左侍郎,后任左都御史,任內(nèi)錯上書要求加強地方官員品格能力審核,得到明熹宗稱贊「覽奏吏治民風,詳明剴切,若各巡按官能著實舉行,天下豈有不治」。
又曾進言協(xié)助平反張居正,說他「江陵功在社稷,過在身家,國家之議,死而后已,謂之社稷之臣,奚愧焉?」最后使其復官復蔭,后因魏忠賢亂政求去。
謚忠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廣西全州人,字希明。萬歷十一年進士。歷官石首、海寧知縣,治行最,擢御史。萬歷二十四年,兵部尚書石星遣李宗城等使日本,欲以冊封豐臣秀吉易取日軍退出朝鮮。宗城見無成功可能,逃歸。神宗聽石星言,欲另遣給事中充使。學程上疏反對往封,忤帝,欲殺之,群臣請宥,系獄近十年,三十四年謫戍寧遠衛(wèi)。久之,放歸,卒。
維基
曹學程(1554年—1608年),字希明,號心洛,廣西桂林府全州人,民籍,明朝御史。
萬歷七年(1579年)孝廉。
十一年(公元1583年)進士,曾經(jīng)因日本侵略朝鮮上書直諫,得罪萬歷帝,多次差點被斬首。
但仍然遭拷打、入獄十年,李太后向皇帝求情,才被流放。
出獄不久后病死,年僅五十五歲。
天啟帝為之昭雪,并追贈太仆寺少卿。
廣西鄉(xiāng)試第七名,三十歲中式萬歷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會試第一百九十一名,登三甲第二百二十五名進士,任石首縣縣令,后改寧海縣縣令,十八年(1590年)修《寧??h志》。
政績卓著,二十年升廣東道御史。
二十三年清理屯田,二十四年巡按直隸。
后來日本侵略朝鮮,萬歷和戰(zhàn)失據(jù),又想派宋應昌等出援;一面又想與日軍議和。
曹學程上疏反對議和,觸怒萬歷,萬歷稱其受指使,刻意攻擊皇帝,命逮下錦衣衛(wèi)嚴訊。
學程被拷打成體無完膚,也不說出所謂的指使者,改由刑部定罪。
朝中大臣蕭大亨、侯廷佩、陳于陛、沈一貫、趙志皋等不分東林黨、齊楚浙黨,都為他上書陳情,并說曹學程其母九十馀歲,希望能釋放,但萬歷都無動于衷。
萬歷非常恨曹學程,多次赦免罪人,惟獨不肯釋放曹學程。
曹學程身陷囹圄十年,三次令押赴法場陪斬,有一次萬歷想斬殺他,但因出現(xiàn)龍捲風吹翻屋瓦,監(jiān)斬官乞求延期。
學程之子曹正儒上血書,乞求代父一死,皇帝也不答應。
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九月,李太后得知曹學程其母九十馀歲,于是幫他向萬歷帝求情,閣老朱賡、東廠提督陳萬化也看他可憐,乘機向皇帝跪求。
萬歷看在太后、朱賡與陳萬化的面子,才讓曹學程出獄,但依然發(fā)命其發(fā)配湖廣寧遠。
曹學程因多年牢獄、拷打,健康受到很大的影響,不久后病逝,年五十五。
天啟初,天啟帝認為他忠義可風,為其平反,贈太仆寺少卿。
崇禎帝旌表曹正儒為孝子,立牌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56—1627 【介紹】: 明陜西長安人,字仲好。馮友子。萬歷十七年進士。官御史,以上章言帝失德,帝大怒,欲廷杖之,因閣臣勸解得免。后被削籍。居家杜門謝客,鉆研理學。光宗立,起尚寶卿。天啟時官至工部尚書。卒謚恭定。有《元儒考略》、《馮少墟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仲好,長安人。萬歷己丑進士,改庶吉士授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歷官副都御史謚恭定有少墟集
維基
馮從吾(1556年—1627年),字仲好,號少墟,陜西長安(今西安市)人,同進士出身,官至工部尚書。
萬歷十七年(1589年)登己丑科進士。
改翰林院庶吉士,十九年八月授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
巡視中城,有宦官求見,但被他拒絕。
禮科都給事中胡汝寧奸詐狡猾,多次彈劾不去。
馮從吾揭發(fā)他作奸犯科之事,遂被調(diào)往外地。
當時正值考核外官政績之時,馮從吾嚴格巡查,賄賂受請之事便不再發(fā)生。
萬歷二十年(1592年)正月,馮從吾上疏告戒明神宗:“陛下郊廟不親,朝講不禦,章奏留中不發(fā)。
試觀戊子以前,四裔效順,海不揚波;己丑以后,南倭告警,北寇渝盟,天變?nèi)搜?,疊出累告。
勵精之效如彼,怠斁之患如此。
近頌敕諭,謂圣體違和,欲藉此自掩,不知鼓鐘于宮,聲聞于外。
陛下每夕必飲,每飲必醉,每醉必怒。
左右一言稍違,輒斃杖下,外庭無不知者。
天下后世,其可欺乎!
勿以天變?yōu)椴蛔阄?,勿以人言為不足恤,勿以目前宴安為可恃,勿以將來危亂為可忽,宗社幸甚。
”神宗盛怒,想要在大殿之上杖責馮從吾。
恰逢仁圣太后壽辰,加上閣臣們竭力化解才得以倖免。
隨即便告老還鄉(xiāng),后被起用為巡查長蘆等地鹽政。
馮從吾潔身自好,任內(nèi)惠利商人,違法亂紀之事均有所收斂。
不久,馮從吾返回京師,適逢神宗因軍政之事大罷諫官。
馮從吾也因而被革職,仍然是因為之前上疏諫言的緣故。
馮從吾生性純樸誠實,有志于濂、洛之學,受業(yè)于許孚遠。
罷官歸鄉(xiāng)后,閉門謝絕客人來訪,拿來古代賢人可以作為人們行為規(guī)范的言簡意賅的語句,體察考驗自己的身心,學問造詣更加精深。
在家閑賦了整整二十五年。
萬歷四十八(1620年)明光宗登基。
馮從吾被起用為尚寶卿,后晉升為太仆寺少卿,因為兄長去世而未赴任。
不久改任大理寺少卿。
天啟二年(1622年)擢左僉都御史。
不到兩個月,又升任左副都御史。
廷議梃擊、紅丸、移宮等三大案,馮從吾說:“李可灼以至尊嘗試,而許其引疾,當國何心!
至梃擊之獄,與發(fā)奸諸臣為難者,即奸人也。
”自此以后朝中群小皆畏懼他。
不久,與鄒元標共同創(chuàng)建了首善書院,召集志同道合的人在這里講學,給事中朱童蒙上疏詆毀書院。
馮從吾說:“宋之不競,以禁講學故,非以講學故也。
我二祖表章《六經(jīng)》,天子經(jīng)筵,皇太子出閣,皆講學也。
臣子以此望君,而己則不為,可乎?
先臣守仁,當兵事倥傯,不廢講學,卒成大功。
此臣等所以不恤毀譽,而為此也。
”于是馮從吾再次稱病求歸,明熹宗溫言安慰挽留。
但是給事中郭允厚、郭興治又相繼努力詆毀鄒元標。
馮從吾又說:“臣壯歲登朝,即與楊起元、孟化鯉、陶望齡輩立講學會,自臣告歸乃廢。
京師講學,昔已有之,何至今日遂為詬厲?
”于是再次上疏請求歸鄉(xiāng)。
天啟四年(1624年)春,起任南京右都御史,都接連推卻不任。
熹宗召見授予工部尚書。
恰逢趙南星、高攀龍等人相繼離開朝廷,馮從吾連續(xù)上疏,極力請辭,熹宗遂同意其致仕。
天啟五年(1625年)秋,魏黨張訥上疏詆毀馮從吾,馮從吾被革職。
同鄉(xiāng)人王紹徽向來對馮從吾懷恨在心,等到他成為吏部官員,就立刻派遣喬應甲任陜西巡撫,想搜集各種罪證獲罪于他,但都沒有收穫。
于是便毀掉了書院,推倒了圣賢塑像,將其扔到了城墻邊角。
馮從吾不能忍受心中怒火,得病去世。
崇禎初年(1628年)明思宗恢復馮從吾官職,并追贈其太子少保,謚恭定。
與鄒元標、鐘羽正等人并稱“西臺三正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山東蒙陰人,字孝與。公家臣子。萬歷二十九年進士。泰昌時,累官國子祭酒。熹宗立,進詹事府詹事。疏請將光宗事跡于實錄外別為一錄,不許。天啟初,遷禮部右侍郎。見魏忠賢亂政,引疾歸。后被劾落職閑住卒。崇禎時謚文介。有《小東園詩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孝與,蒙陰人。萬歷辛丑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少詹事禮部右侍郎謚文介有問次齋槁
維基
公鼐(1558年—1626年),字孝與,號周庭,山東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蒙陰縣(今山東省蒙陰縣)人。
明朝東林黨官員、文學家、詩人,萬歷前期“山左三大家”之一。
曾祖父公躋奎,任湖廣副使,父公家臣,翰林院編修。
公鼐中式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
歷官左諭德,為東宮講官。
升左庶子,因病回鄉(xiāng)。
明光宗即位登基后,召見公鼐,任命為國子監(jiān)祭酒。
明熹宗即位,公鼐升詹事,上奏稱:奏疏呈入宮中,明光宗并沒有同意。
天啟元年,因改元不過半年,御史言官就有十多人被譴責調(diào)職,公鼐因此上疏勸誡并譏諷輔臣。
因此得罪了明熹宗,被譴責。
但不久仍然升任禮部右侍郎,協(xié)助掌管詹事府,擔任實錄副總裁。
公鼐好學見聞廣博,磊落有器量見識。
看到魏忠賢閹黨禍亂政綱,稱病回鄉(xiāng)。
不久去世。
崇禎初年,恢復官職,并賜撫恤,謚文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池州府建德人,籍隸應天府句容。字太華。萬歷四十一年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歷起居注。編纂《六曹章奏誥敕》。以勞卒。有《魯齋文集》。
維基
孔貞時(?
—1620年),字中甫,號泰華,直隸應天府句容縣籍池州府建德縣人,萬歷二十二年,孔貞時入句容縣學,二十六年入南京國子監(jiān),三十四年(1606年)中丙午科應天府鄉(xiāng)試舉人,四十一年(1613年)成癸丑科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起居注,與弟孔貞運編纂六曹章奏,有足兵足餉諸議,時皆服其精當。
明光宗、明熹宗相繼即位,一時詔令表冊謚議之文,政府多委之貞時,以積勞成疾卒。
著有《在魯齋文集》。
共 4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