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陸瑜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甬上耆舊詩·卷五
字弘之,以經(jīng)術授里中子弟及門最盛。
陸康僖公瑜,其最著者也。
先生嘗憫郡中文獻失徵,因選天順成化以來,諸名士詩合為一集。
冢宰碧川楊公見之,深善其意。
因從鈔一本,以授子茂清,即知州芝山君也。
其后參議南江戴公,更從芝山處得此集,因為增輯,序之曰:“余嘗慨想鄉(xiāng)賢篇什,思搜訪而不可得。
一日,從芝山楊君所見四明雅集一編,乃詩人宋弘之先已纂輯。
因取諸家近詩,增所未備,總得六十人集,成四卷。
不惟吾名山之助,其文獻亦有足徵者,故樂為邦人道之。
吾鄉(xiāng)有選詩本于此。
教授鄭千之先生,家學淵源最久。
其為四明文獻錄所集宋元先輩詩,僅四家。
自其大父蒙隱先生、父以道先生外,一為奉川董秉彝,一為吾鄉(xiāng)蔣敬之。
然則所錄里中詩只一人而已。
余復盡讀宋元志乘所載,詩亦絕少。
太守沈公愷序吾郡詩曰‘宋元間,攻尚互異篇什不傳。
’在當時固巳如此,然亦由纂述無人致傳者益少也。
至宋弘之先生始錄天順成化間名士詩二十人曰《四明雅集》。
于是南江戴先生因所選為廣之得五十五人,仍其名。
東沙張先生益廣之,得一百五十一人,更名曰《四明風雅》。
至崇禎中,陳太仆、陸中翰諸君,復耑錄吾鄞詩得四百四十七人,名曰《甬東詩》,括蓋此邦文獻之傳。
數(shù)百年間,得世有所徵,俱宋先生祖構之功也。
南江謂先生詩格逼盛唐,其柏梁體最妙,調(diào)高而意遠。
今所傳者絕少。
余為錄存數(shù)章,使后來學者追述先民,得知其世系焉?!?div id="q1di7ft" class='inline' id='people_44935_0_24_comment'>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08—1466 【介紹】: 明河南鄧州人,字原德。宣德八年進士。授驗封主事。少師楊士奇欲一見,賢竟不往。正統(tǒng)時為文選郎中,從英宗北征,師覆脫還。景泰初拜兵部侍郎,轉(zhuǎn)戶部,又轉(zhuǎn)吏部。英宗復位,入直文淵閣,預機務。旋進尚書。曹欽叔侄反時,幾被殺害。憲宗立,進少保,華蓋殿大學士。以惜人才開賢路為急務,名臣多所識拔。卒謚文達。曾奉敕編《大明一統(tǒng)志》,有《古穰集》、《天順日錄》。
明詩紀事·乙簽·卷十六
賢字原德,鄧州人。宣德癸丑進士,授吏部主事。進郎中,擢兵部侍郎,改戶部。英宗復辟,兼翰林學士,入直文淵閣,預機務,進尚書。坐事下獄,謫福建參政,未行,留為吏部侍郎。尋復官,進太子太保。成化初,進少保、華蓋殿大學士。卒贈太師,謚文達。有古穰集》三十卷。 (《國史唯疑》:郭璉為兵部尚書,雅持正,試造士賢《嘉禾》詩,謂有公輔器,興張紞之識楊士奇事同。 《雙槐歲鈔》:文淵閣右植芍藥,有臺,相傳宣廟幸閣時命工砌者。初植一本,居中澹紅者是也。景泰初,增植二本,純白居左、深紅居右。舊常有花,自增植后未嘗一開。天順改元,徐有貞、許彬、薛瑄、李賢同時入為學士,居中一本遂開四花,其一久而不落。既而三人皆去,惟賢獨留。人以為兆。明年暮春,忽各萌芽,左二右三,中則甚多,而彭時、呂原、林文、劉定之、李紹、倪謙、黃諫、錢溥相繼同升學土,凡八人。賢約開時共賞,首夏四月盛開八花,賢遂設燕以賞之。時賢有玉帶之賜,諸學士各賜大紅織衣,且賜宴,因名純白者曰「玉帶白」,深紅者曰「宮錦紅」,澹紅者曰「醉仙顏」,惟諫以足疾不赴,明日復開一花,眾謂諫足以當之。賢賦詩十章,閣院宮寮咸和,匯成曰《玉堂賞花詩集》。 納蘭成德《淥水亭雜識》:玉堂賞花會賦詩者四十人。學土則南陽李賢、安成彭時、槜李呂原、莆田林文、安成李紹、永新劉定之、錢塘倪謙、東吳錢溥,侍讀則金城黃諫,詹事則廬陵陳文、長洲劉鉉,侍講則眉山萬安、漁陽李泰,中允則古杞孫賢,贊善則范陽牛綸,修撰則吳中陳鑒、博野劉吉、錢塘童緣、華容黎淳,編修則西蜀李本,昆陵王?、馀姚戚瀾、宜興徐溥、瓊山丘浚、泰和尹直、安成彭華、書川陳秉中、臨川徐瓊、四明楊守陳、臨江吳匯,檢討則嚴州傅宗、安成張業(yè)、河東邢讓,翰林五經(jīng)博士則天臺鮑相,典籍則西蜀李鑒、泰和陳谷,侍書則浙江謝昭,其二人則禮部員外郎臨淮淩耀宗、中書舍人江東曹冕。詩成,李賢序之,彭時作后序。 田按:諸公和李文達《內(nèi)閣芍藥黃字韻》詩,彭學士時句云「色借宮袍近柘黃」,林學士文句云「玉帶幾名新賜白,金花應瑞舊圍黃」,倪學士謙句云「托根終近省闈黃」,又云「近侍曾聞亞姚魏,品題今喜得蘇黃」,黃侍讀諫旬云「資福玉盤先逞白,廣陵金帶總腰黃」,永新劉學士定之則「玉帶白」、「宮錦紅」、「醉仙顏」各賦一詩,見本集。此后成化中,徐少傅溥賦內(nèi)閣芍藥用吟、扉二韻,本院官皆和之。正德中,大學士梁儲、楊一清賞芍藥用東、冬、清、青為韻,詩各別紀于后。
維基
李賢(1408年—1466年),字原德,河南鄧州長樂林(今鄧州市孟樓鎮(zhèn)長樂嶺)人,進士出身,明朝重臣。
明英宗、代宗時代曾歷任吏部侍郎、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官至華蓋殿大學士、明朝內(nèi)閣首輔,進少保,一生從政三十余年,為官清廉正直,政績卓著,是明朝歷史上難得的治世良臣之一。
謚文達。
宣德、正統(tǒng)年間宣德七年(1432年)壬子科河南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解元),宣德八年(1433年)聯(lián)捷進士,奉命調(diào)查河津蝗災,授驗封主事,少師楊士奇欲一見,李賢竟不往。
正統(tǒng)初年,建議減少對塞外降人的俸祿,以消除其禍患。
明英宗不聽。
當時廷臣誥敕均須有九年任期,李賢建議改以三年,后準許。
之后升為考功郎中,改文選,跟從明英宗北征,土木之變時脫逃回朝。
景泰、天順年間景泰二年(1451年),上疏諫言景泰帝勤政等策,得到景泰帝贊許,命入翰林院。
隨后升兵部右侍郎,改戶部右侍郎。
也先屢次上貢馬,李賢則稱給金帛以強盜并非正策,于是陳述邊界戰(zhàn)備廢弛,于謙請其寫章批評諸將,之后轉(zhuǎn)為吏部右侍郎,并呈上《鑒古錄》。
奪門之變后,明英宗復辟,命其兼任翰林院學士,直入文淵閣,與徐有貞共同在內(nèi)閣參贊機務。
不久,進升吏部尚書。
李賢為人氣度端凝,所奏對皆中機宜,深得英宗眷用。
當時山東饑荒,英宗發(fā)帑幣以賑災,召徐有貞與李賢商議。
徐有貞稱有官員多在其中私飽己囊。
李賢則稱:「慮中飽而不貸,坐視民死,是因噎廢食也。
」英宗于是下令增加銀錢。
當時,石亨、曹吉祥與徐有貞爭權,并忌恨李賢。
諸多御史彈劾石亨、曹吉祥有罪,兩人懷疑此為徐有貞、李賢之計,于是向英宗求訴,徐有貞、李賢兩人均下獄。
恰逢有風雷變,李賢得釋,謫福建參政。
未行之時,王翱奏請李賢可大用,遂留用為吏部左侍郎。
一個月后,恢復吏部尚書,仍然在內(nèi)閣參贊機務。
石亨知英宗向著李賢,雖怒卻仍無可奈何,只能佯裝與他友好。
李賢亦深居簡出,非英宗召見則不入閣,而英宗卻更加親近李賢。
之后,蒙古孛來進犯邊界,石亨稱玉璽在孛來處,可以打仗取回,英宗為之心動。
李賢則稱不可再主動挑釁,而玉璽不足為寶,事情遂方休。
石亨卻更加忌恨李賢。
當時英宗亦厭惡石亨、曹吉祥驕橫,有次屏人對李賢稱:「這些人干預朝政,各地奏事者均先到其門,怎么辦?
」李賢稱:「陛下只能獨斷,這樣的趨附方能自息。
」帝曰:「如果不采納他們的建議,他們的臉上就有難色。
」李賢稱:「希望您能以緩制之。
」當時石亨、曹吉祥用事,李賢顧忌不敢盡言,然而每次都能從容應對。
曹石之變時,曹欽攻入東朝房襲擊李賢,并將殺之,逼其寫釋己罪草奏。
幸虧王翱率軍趕來救助得免。
李賢則密疏請擒賊黨,英宗得疏后大喜,慰勞特加太子太保。
李賢并進言,急宜詔天下停不急務,而求直言以通閉塞,得到批準。
曹石之變后,英宗再問李賢“奪門之變”事。
李賢稱:「『迎駕』則可,『奪門』豈可示后?
天位乃陛下固有,『奪』即非順。
且爾時幸而成功,萬一事機先露,亨等不足惜,不審置陛下何地!
」英宗大悟并贊同。
李賢并解釋道,英宗復辟是自然之理,石亨等人才是奪門之變的真正受益者。
于是英宗下令章奏勿用「奪門」字,并議革冒功者四千余人,僅剩已襲父爵的太平侯張瑾和興濟伯楊宗。
至成化初年,諸被革者訴請,李賢又進言,并奪張瑾、楊宗爵位,時論均稱大快。
英宗重用李賢,其所言之事均見聽,錦衣衛(wèi)門達忌妒大學士李賢受寵,又多次規(guī)勸自己,便曾在朱祁鎮(zhèn)面前誣陷他,說李賢接受陸瑜的黃金,為他求取尚書一職。
朱祁鎮(zhèn)懷疑了,半年仍不下詔書。
至此,門達拷打楊塤,教他引出李賢,楊塤即謊稱:「這是李學士教我干的。
」門達非常高興,立即上奏朱祁鎮(zhèn),請求法司在午門外會審楊塤。
朱祁鎮(zhèn)派宦官裴當監(jiān)視。
門達想抓住李賢一起審訊,裴當說:「大臣不可辱!
」門達這才罷休。
到審訊時,楊塤說:「我不過是個小人物,怎能見到李學士?
這都是門錦衣教我的。
」門達氣色沮喪,話都說不出來,袁彬也歷數(shù)門達納賄的情狀。
法司害怕門達而不敢上報,結(jié)果仍判袁彬絞刑,以財產(chǎn)贖死罪。
楊塤論斬。
朱祁鎮(zhèn)下命袁彬贖完后調(diào)到南京錦衣衛(wèi),而禁錮楊塤。
天順七年,李賢請英宗寬恤、罷江南織造、清錦衣衛(wèi)獄、止邊臣貢獻、停內(nèi)外采買等事情,英宗感到為難,李賢則四次進言,同列官員均感到恐懼,李賢退則稱「大臣當知無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截止天順年間,李賢一直擔任內(nèi)閣首輔,呂原、彭時為輔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福建福清人,字師仁。天順元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官刑部郎中,長于法律。以薦為江西參政,累遷江西左布政使。贛民俗健訟,訟牒日山積,判決竟日,庭無留者,時謂“王一火”。又稱“王隔壁”,言其明察。
明詩紀事·丙簽·卷四
克復字師仁,福清人。天順丁丑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員外、郎中,出為江西參政,歷湖廣按察使、江西布政使,擢右副都御史,巡撫應天,遷南吏部侍郎。
維基
王克復,字師仁。
福州府福清縣人。
明朝南京吏部右侍郎、同進士出身。
正統(tǒng)十二年,鄉(xiāng)試中舉。
天順元年(1457年),登進士,歷刑部主事、員外郎、郎中。
克復在刑曹十五年,明習法律。
深得尚書陸瑜其中。
凡有疑罪,必以屬克復。
兩廣撫臣吳禎,有人奏其不法,薦于上,派遣克復前往按察。
河南人誣陷布政使章繪等,又白,遣克復。
兩次奉命審理大獄,歸報,均能稱旨。
有次,聲名鵲起,升江西布政使司左參政,湖廣按察使,江西左布政使。
吏民聞名久,相戒不敢欺。
江右俗健訟,牒日山積,克復判決,庭無留者。
時謂“王一火”,又謂“王隔壁”。
克復雖然善于折獄,卻持法公平,從無濫及。
其以左方伯入覲,中貴人尚銘怙勢黷貨,克復獨正辭不與接,名因益章。
進副都御史,巡撫南畿,清戎使者文深,多所遣發(fā),克復察其誣,為脫尺籍,總攬綱維,稱得大體。
轉(zhuǎn)南京吏部右侍郎,致仕。
克復生平質(zhì)厚溫和,寡言笑,不以聲氣加人,而確然持正。
晚歸與謝瑀輩結(jié)耆英會,敦素尚齒,鄉(xiāng)人以為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