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祖心

相關(guān)人物:共 27 位。
共 2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jiǎn)介

全宋詩
化禪師,居隆興府雙嶺寺。
為南岳下十三世,黃龍心禪師法嗣。
五燈會(huì)元》卷一七有傳。

人物簡(jiǎn)介

全宋詩
釋寶覺,俗姓時(shí),安州(今河北安新)人。
住婺州寶林寺,稱果昌寶覺禪師。
為青原下十三世,法云善本禪師法嗣。
與楊杰有交。
五燈會(huì)元》卷一六有傳。
釋惠淵 朝代:

人物簡(jiǎn)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惠淵首座。
向北人。
孤硬自立。
晦堂真凈。
實(shí)有契悟處。
泯泯與眾作息。
人無知者。
洪州奉新慧安院。
門臨道左。
衲子往還。
黃龍泐潭洞山黃檗。
無不經(jīng)繇。
偶法席久虛。
太守移書真凈。
命擇人主之。
頭首知事耆宿輩。
皆憚其行。
師聞之。
白真凈曰。
惠淵去得否。
凈曰。
汝去得。
遂復(fù)書舉師。
師得公文即辭去。
時(shí)湛堂為座元。
問師曰。
公去如何住持。
師曰。
某無福。
當(dāng)與一切人結(jié)緣。
自負(fù)栲栳打街供眾。
曰。
須是老兄始得。
作頌餞之。
師住慧安。
逐日打供。
遇暫到。
即請(qǐng)歸院中歇泊曰。
容某歸來修供。
如此三十年。
風(fēng)雨不易。
鼎新創(chuàng)佛殿。
輪藏。
羅漢堂。
凡叢林所宜有者。
咸修備焉。
黃龍死心禪師訪之。
師曰。
新長(zhǎng)老。
汝嘗愛使沒意智一著子。
該抹人。
今夜且留此待。
與公理會(huì)些細(xì)大法門。
新憚之謂侍者曰。
這漢真?zhèn)€會(huì)底。
不能與他剺牙劈齒得。
不若去休。
不宿而行。
師終于慧安。
阇維。
六根不壞者三。
獲舍利無數(shù)。
異香滿室。
累月不絕。
奉新兵火。
殘破無子遺。
獨(dú)慧安諸殿。
嶷然獨(dú)存。
豈非愿力成就。
神物護(hù)持耶。

人物簡(jiǎn)介

全宋詩
釋繼昌,俗姓黎,彭州九隴(今四川彭縣西北)人。
住漢州三圣寺,遷云居寺。
為南岳下十三世,黃龍心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六、《五燈會(huì)元》卷一七有傳。

人物簡(jiǎn)介

全宋詩
釋靈源,早參晦堂和尚于黃龍,有清侍者之名。
事見《羅湖野錄》卷一。
今錄詩五首。

人物簡(jiǎn)介

全宋詩
釋曉純,居潭州夾山靈泉院。
為南岳下十三世,黃龍心禪師法嗣。
五燈會(huì)元》卷一七有傳。
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jiǎn)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二
禪師生徐氏。
名文悅。
南昌人也。
七歲剃發(fā)于龍興寺。
短小粹美。
有精識(shí)。
年十九杖策遍游江淮。
常默坐下板。
念耆宿之語。
疑之曰。
吾聞臨濟(jì)。
在黃檗三年。
黃檗不識(shí)也。
陳尊宿者教之。
令問佛法大意。
三問而三被打。
未聞?wù)佌伿谥病?div id="glk2o97" class='inline' id='people_26164_0_16_comment'>
至大愚而悟。
則為江西宗。
耆宿教我。
意非徒然。
我所欲聞?wù)弋惗?div id="puqazvu" class='inline' id='people_26164_0_21_comment'>
斯時(shí)荊州金鑾有善。
筠州大愚有芝。
悅默欲先往造芝。
或不契則詣荊州。
至大愚見屋老僧殘。
荒涼如傳舍。
芝自提笠。
日走市井。
暮歸閉關(guān)高枕。
悅無留意。
欲裝包發(fā)去。
將發(fā)而雨。
雨止而芝升座。
曰。
大家相聚吃莖齏。
若喚作一莖齏。
入地獄如箭射。
下座無他語。
悅大駭。
夜造丈室。
芝曰。
來何所求。
曰求佛心法。
芝曰。
法輪未轉(zhuǎn)。
食輪先轉(zhuǎn)。
后生趁有色力。
何不為眾乞飯去。
我忍饑不暇。
暇為汝說法乎。
悅不敢違。
即請(qǐng)行。
及還自馮川。
芝移住西山翠嵓。
悅又往從之。
夜詣?wù)墒摇?div id="p2py7y9" class='inline' id='people_26164_0_57_comment'>
芝曰。
又欲求佛心法乎。
汝不念乍住。
屋壁疏漏。
又寒雪。
我日夜望汝。
來為眾營(yíng)炭。
我忍寒不能。
能為汝說法乎。
悅又不敢違。
入城營(yíng)炭。
還時(shí)維那缺。
悅夜造丈室。
芝曰。
佛法不怕爛卻。
堂司一職。
今以煩汝。
悅不得語而出。
明日鳴揵椎堅(jiān)請(qǐng)。
悅有難色。
拜起欲棄去。
業(yè)已勤勞。
久因中止。
然恨芝不去心。
地坐后架。
架下束破桶盆。
自架而墮。
忽開悟。
頓見芝從前用處。
走搭伽梨。
上??堂。
芝迎笑曰。
維那且喜大事了畢。
悅再拜汗下。
不及吐一詞而去。
服勤八年。
而芝沒。
東游三吳。
所至叢林改觀。
雪竇顯禪師尤敬畏之。
每集眾茶。
橫設(shè)特榻。
示禮異之。
聞南禪師住同安。
自三衢入鄱陽。
來歸謁古塔主。
遂首眾僧于芝山。
南禪師遣使迎之。
又首眾僧于同安。
久之南昌移文。
請(qǐng)住翠嵓。
方至首座出迓問曰。
德山宗乘即不問。
如何是臨濟(jì)大用。
悅厲語曰。
汝甚處去來。
首座擬對(duì)。
悅掌之。
又?jǐn)M申語。
悅喝曰。
領(lǐng)眾歸去。
于是一眾畏仰。
示眾曰。
昔年曾到。
今日復(fù)來。
非惟人事重榮。
抑亦林泉增氣。
且道如何是不傷物義一句。
良久曰。
天高東南。
地傾西北。
問僧曰。
汾州言。
識(shí)得拄杖子。
行腳事畢。
舉杖曰。
此是拄杖子。
阿那個(gè)是行腳事。
僧無對(duì)。
悅荷之曰。
直入千峰萬峰去。
又問僧。
盤山言。
似地擎山。
不知山之孤峻。
如石含玉。
不知玉之無瑕。
如何。
僧無對(duì)。
悅曰。
似地擎山。
如石含玉。
從何得此消息耶。
住山儉約。
躬自力田。
田夫夜穴塍竊水。
悅遣兩力。
邏得之。
田夫窘推甲墮水。
視之已死。
乙走白縣。
吏來驗(yàn)則甲蓋詐也。
抵獄坐。
使之當(dāng)著縫掖。
龍興一老僧。
以醫(yī)出入府中。
夜聞往。
懇白府坐曰。
如悅者佛法龍象也。
豈宜使出叢林耶。
府坐曰。
法如是。
奈何以度牒付之。
悅得以夜馳。
依吉州禾山。
山中有忌之者。
將不利于悅。
悅又造南岳。
依承天勤禪師。
十年不出戶。
道遂大顯著。
學(xué)者歸心焉。
乃出住法輪。
給舂監(jiān)刈。
皆自董之。
見挾幞負(fù)包而至者。
則容喜之。
見荷擔(dān)者。
顰頞曰。
未也。
更三十年跨馬行腳也。
悅與潭州興化銑禪師友善。
銑住持久。
老于迎送。
悅屢勸其。
棄之歸林下。
銑不果。
一日送客。
墮馬損臂。
以書訴于悅。
悅以偈答之曰。
大悲菩薩有千手。
大丈夫兒誰不有。
興化和尚折一枝。
只得九百九十九。
銑笑曰。
負(fù)負(fù)無可言。
俄遷住云峰。
嘉祐七年七月八日。
升座辭眾。
說偈曰。
住世六十六年。
為僧五十九夏。
禪流若問旨皈。
鼻孔大頭向下。
遂泊然而化。
阇維得五色舍利。
塔于禹溪之北。
贊曰。
黃檗大用如涂毒鼓。
嘗撾之而死臨濟(jì)。
置之二百年。
矣芝公又一撾之而死云峰。
余讀其語句。
如青山白云。
開遮自在。
碧潭明月。
撈漉方知。
至其發(fā)積翠以見慈明。
發(fā)晦堂以見積翠。
至公法道。
則有大愚陳睦州之韻。
嗚呼叢林方嘆。
其不肯低手。
故嗣之者無間。
是何足以知悅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初造大愚。聞示眾曰。大家相聚吃莖齏。若喚作一莖齏。入地獄如箭射。師大駭。夜造方丈。愚問來何所求。師曰求心法。愚曰法輪未轉(zhuǎn)。食輪先轉(zhuǎn)。何不為眾乞食。師不敢違。未幾愚移翠巖。師復(fù)過求指。愚曰佛法未到爛卻。雪寒宜為眾乞炭。師亦奉命。事竟復(fù)造方丈。愚曰堂司缺人。今以煩汝。師受之不樂。恨愚不去心。坐后架桶箍忽散。自架墮落。師忽然開悟。愚迎笑曰。維那且喜。大事了畢。師再拜。不吐一詞而去。

人物簡(jiǎn)介

全宋詩
釋倚遇(一○○三~一○七九),漳州(今屬福建人)。俗姓林。師事北禪賢禪師,后住持分寧法昌寺(《五燈會(huì)元》卷一六)。神宗元豐二年卒,年七十七(《禪林僧寶傳》卷二八)。今錄詩三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八
禪師名倚遇。
漳州林氏子也。
為人奇逸。
有大志。
自剃發(fā)受具。
即杖策游方。
名著叢林。
浮山遠(yuǎn)禪師。
嘗指以謂人曰。
后學(xué)行腳樣子也。
辭遠(yuǎn)謁南岳芭蕉庵主谷泉。
三至三遭逐。
猶謁之。
泉揕之曰。
我此間。
虎狼縱橫。
尿床鬼子。
三回五度。
來覓底物。
遇曰。
人言庵主見汾州。
泉乃解衣抖擻曰。
汝謂我見汾州。
有多少奇特。
遇即禮拜。
問曰。
審如庵主語。
客來將何祗待。
泉曰。
云門胡餅。
趙州茶。
遇曰。
謝供養(yǎng)。
泉曰。
我火種也未有。
早言謝。
謝什么。
遇乃去。
至北禪賢禪師。
問曰。
近離什么處。
遇曰。
福嚴(yán)。
曰。
思大鼻孔長(zhǎng)多少。
遇曰。
與和尚當(dāng)時(shí)見底一般。
曰。
且道老僧見時(shí)長(zhǎng)多少。
遇曰。
和尚大似不曾到福嚴(yán)。
賢笑曰。
學(xué)語之流。
又問。
來時(shí)馬大師健否。
遇曰。
健。
曰。
向汝道什么。
遇曰。
令北禪莫亂統(tǒng)。
賢曰。
念汝新到。
不欲打汝。
遇曰。
倚遇亦放過和尚。
乃罷。
遇因倒心師事之。
時(shí)慈明禪師。
住興化。
過賢公室。
遇侍立。
看其談笑。
賢曰。
汾陽師子。
可殺威獰。
慈明曰。
不見道。
來者咬殺。
賢曰。
審如此。
汾陽門下。
道絕人荒耶。
慈明舉拂子曰。
這個(gè)因甚到今日。
賢未及對(duì)。
遇從旁曰。
養(yǎng)子不及父。
家門一世衰。
賢呵曰。
汝具什么眼目。
乃敢爾。
遇曰。
若是咬人師子。
終不與么。
慈明將去。
至龍牙像前。
指以問遇曰。
誰像。
遇曰龍牙。
慈明曰。
既是龍牙像。
何乃在北禪。
遇曰。
一彩兩賽。
慈明曰。
像在此。
龍牙在什么處。
遇擬對(duì)。
慈明掌之曰。
莫道不能咬人。
遇曰。
乞兒見小利。
慈明呵逐之。
賢公除夕。
謂門弟子曰。
今夕無可分歲。
共烹露地白牛。
大家圍爐。
向榾柮火。
唱村田樂。
何也。
免更倚他門戶。
旁它墻。
乃下座。
有僧從后大呼曰。
縣有吏至。
賢反顧問所以。
對(duì)曰。
和尚殺牛。
未納皮角耳。
賢笑擲暖帽與之。
僧就拾得。
跪進(jìn)曰。
天寒還和尚帽子。
賢問遇曰。
如何。
遇曰。
近日城中紙貴。
一狀領(lǐng)過。
后還江南。
再游廬山。
寓止圓通。
時(shí)大覺璉公。
方赴 詔。
辭眾曰。
此事分明。
須薦取。
莫教累劫受輪回。
遇問曰。
如何是此事。
曰薦取。
遇曰。
頭上是天。
腳下是地。
薦個(gè)什么。
曰。
不是知音者。
徒勞話歲寒。
遇曰。
豈無方便。
曰。
胡人飲乳。
反怪良醫(yī)。
遇曰。
暴虎憑河。
徒誇好手。
拍一拍皈眾。
后游西山。
眷雙嶺深邃。
棲息三年。
與英邵武。
勝上座游。
應(yīng)法昌請(qǐng)。
決別曰。
三年聚首。
無事不知。
檢點(diǎn)將來。
不無滲漏。
以拄杖劃一劃曰。
這個(gè)且止。
宗門事作么生。
英曰。
須彌安鼻孔。
遇曰。
臨崖看滸眼。
特地一場(chǎng)愁。
英曰。
深沙努眼睛。
遇曰。
爭(zhēng)奈圣凡無異路。
方便有多門。
英曰。
鐵蛇鉆不入。
遇曰。
有甚共語處。
英曰。
自緣根力淺。
莫怨太陽春。
卻劃一劃。
宗門且止。
這個(gè)事作么生。
遇欲掌之。
英約住曰。
這漳州子。
莫無去就。
然也是我致得。
法昌在分寧之北。
千峰萬壑。
古屋數(shù)間。
遇至止安樂之。
火種刀耕。
衲子時(shí)有至者。
皆不堪其枯淡。
坐此成單丁。
開爐日。
輒以一力撾鼓。
升座曰。
法昌今日開爐。
行腳僧無一個(gè)。
惟有十八高人。
緘口圍爐打坐。
不是規(guī)矩嚴(yán)難。
免見諸人話墮。
直饒口似秤磓。
未免燈籠勘破。
不知道絕功勛。
安用修因證果。
喝一喝云。
但能一念回心。
即脫二乘羈鎖。
大寧寬禪師至。
遇畫地作此<X79p0547_01.gif相。
便曳钁出。
翌日未升座。
謂寬曰。
昨日公按如何。
寬畫此[○@牛]相。
即抹撒之。
遇曰。
寬禪頭。
名下無虛人。
乃升座曰。
忽地晴天霹靂聲。
禹門三級(jí)浪崢嶸。
幾多頭角為龍去。
蝦蟹依前努眼睛。
南禪師至。
遇方植松。
南公曰。
小院子。
?許多松作么。
遇曰。
臨濟(jì)道底。
曰。
?得多少。
遇曰。
但見猿啼鶴宿。
聳漢侵云。
南公指石曰。
這里何不?。
遇曰。
功不浪施。
曰。
也知無下手處。
遇卻指石上松曰。
從什么處得此來。
南公大笑曰。
蒼天蒼天。
乃作偈曰。
頭戴華巾離少室。
所攜席帽出長(zhǎng)安。
鷲峰峰下重相見。
鼻孔元來總一般。
又畫此<X79p0547_02.gif相示之。
遇和曰。
葫蘆棚上掛冬瓜。
麥浪堆中釣得蝦。
誰在畫樓沽酒處。
相邀來吃趙州茶。
又畫此<X79p0547_03.gif相答之。
南公曰。
鐵牛對(duì)對(duì)黃金角。
木馬雙雙白玉蹄。
為愛雪山香草細(xì)。
夜深乘月過前溪。
又畫此一相示之。
遇曰。
玉麟帶月離霄漢。
金鳳銜花下?樓。
野老不嫌公子醉。
相將攜手御街游。
又畫此○答之。
時(shí)南公道被天下。
叢林宗之。
而遇與之酬唱。
如交友。
一時(shí)豪俊多歸之。
寶覺心禪師問曰。
不是風(fēng)兮。
不是幡。
黑花貓子面門斑。
夜行人只貪明月。
不覺和衣渡水寒。
豈不是和尚偈耶。
遇曰然。
有是語。
寶覺曰。
也太奇特。
遇曰。
汝道。
祖師前段為人。
后段為人。
對(duì)曰。
祖師終不妄語。
遇曰。
意作么生。
對(duì)曰。
豈不見道。
不是風(fēng)動(dòng)。
不是幡動(dòng)。
遇曰。
如狐渡水。
有甚快活。
曰。
師意如何。
遇以拂子搖之。
對(duì)曰。
也是為蛇畫足。
遇曰。
亂統(tǒng)作么。
對(duì)曰。
須是和尚始得。
徐德占布衣時(shí)。
未為人知。
遇特先識(shí)之。
山中往來。
為法喜之游。
及其將化。
前一日。
作偈別德占。
德占時(shí)方丁太夫人憂。
居家。
偈曰。
今年七十七。
出行須擇日。
昨夜問龜哥。
報(bào)道明朝吉。
德占大驚。
呼靈源叟。
俱馳往。
遇方坐寢室。
以院務(wù)什物付監(jiān)寺曰。
吾自住此山。
今三十年。
以護(hù)惜常住故。
每自蒞之。
今行矣。
汝輩著精彩。
言畢舉手中杖子曰。
且道這個(gè)付與阿誰。
德占靈源。
屏息無答者。
擲于地投床。
枕臂而化。
贊曰。
予觀法昌契悟。
穩(wěn)實(shí)宗趣淹博。
荷擔(dān)云門氣無叢林。
其應(yīng)機(jī)施設(shè)。
鋒不可犯。
殆亦明招獨(dú)眼龍之流亞歟。
然所居荒村破院。
方其以一力撾鼓。
為十八泥像說禪。
雖不及真單徒之有眾。
亦差勝生法師之聚石。
味其平生。
未嘗不失將頓足。
想見標(biāo)致也。

人物簡(jiǎn)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四
禪師名常總。
劍州尤溪施氏。
母夢(mèng)男子。
頎然色如金。
握白芙蓉三柄。
以授之。
但一柄得。
馀委地。
覺而娠。
后誕三子。
伯仲皆不育。
總其季也。
年十一依寶云寺文兆法師出家。
又八年落發(fā)。
詣建州大中寺。
契思律師受具。
神觀秀異。
鸞翔虎視。
威掩萬僧。
偉如也。
初至吉州禾山。
依禪智材公。
材有人望。
厚禮延之不留。
聞南禪師之風(fēng)。
辭材至歸宗。
久之無所得而去。
歸宗寺火。
南公遷石門南塔。
又往從之。
及南公自石門。
而遷黃檗積翠。
自積翠而遷黃龍。
總皆在焉。
二十年之間。
凡七往返。
南公佳其勤勞。
稱于眾。
總自負(fù)密受。
大法旨決。
志將大掖臨濟(jì)之宗。
名聲益遠(yuǎn)。
叢林爭(zhēng)追崇之。
南公歿。
哭之不成聲。
戀戀不忍去。
明年洪州太守榮公修撰。
請(qǐng)住泐潭。
其徒相語曰。
馬祖再來也。
道俗爭(zhēng)先愿見。
元豐三年 詔。
革江州東林律居為禪席。
觀文殿學(xué)士王公韶。
出守南昌。
欲延寶覺禪師心公。
寶覺舉總自代。
總知宵遁。
去千馀里。
王公檄諸郡。
期必得之。
竟得之新淦殊山窮谷中。
遂應(yīng)命。
其徒又相語曰。
遠(yuǎn)公嘗有讖記。
曰。
吾滅七百年后。
有肉身大士。
革吾道場(chǎng)。
今符其語矣。
總之名。
遂聞天子。
有詔住相國(guó)智海禪院。
總固稱山野老病。
不能奉詔。
然州郡敦遣急于星火。
其徒又相語曰。
聰明泉者。
適自涸(遠(yuǎn)公所酌之泉。
在方丈之西也)。
凡兩月而得旨。
如所乞。
就賜紫伽梨。
號(hào)廣惠。
其徒又相語曰。
聰明泉復(fù)涌沸矣。
元祐三年。
徐國(guó)王奏號(hào)。
照覺禪師。
總于衲子有大緣。
槌拂之下。
眾盈七百。
總嘗燕坐。
私相告曰。
方丈夜有白光。
天香郁然。
其得眾心如此。
山門遣化。
多邊徼瘴霧處。
有死于其所者。
總必泣設(shè)位祭奠。
盡禮薦拔。
以故人人感動(dòng)。
羅漢系南禪師。
祐公之子。
有禪學(xué)。
未為叢林所信。
至東林。
總大鐘橫撞。
萬指出迎。
于清溪之上。
于是諸方傳之。
號(hào)小南。
其成就后學(xué)。
又如此。
總住持十二年。
廈屋崇成。
金碧照煙云。
如夜摩睹史之宮。
從天而墮。
天下學(xué)者。
從風(fēng)而靡。
叢席之盛。
近世所未有也。
六年八月示疾。
九月二十九日浴罷安坐。
泊然而寂。
十月八日全身葬于雁門塔之東。
閱世六十七。
坐四十九夏。
贊曰。
予嘗游東林。
覽觀太息。
念其創(chuàng)(御名)之功。
叢林之盛。
非愿力大士。
莫能為之也。
東坡詞曰。
堂堂總公。
僧中之龍。
呼吸為云。
噫欠為風(fēng)。
是事且止。
聊觀其一戲。
蓋將談笑不起于座。
而化廬山之下。
為梵釋龍?zhí)熘畬m。
渠不信夫。

人物簡(jiǎn)介

全宋詩
釋圓璣(一○三六~一一一八),俗姓林,福州(今屬福建)人。年十六得度,游東吳,依天衣懷禪師。懷歿,師事黃檗南禪師,與俱遷黃龍寺。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南歿,辭去。年四十八住洪州翠巖寺,又十年住金陵圓通寺。徽宗崇寧二年(一一○三),移住保寧寺。政和五年(一一一五),易保寧為神霄宮,即日退,庵于城南。政和八年卒,年八十三。事見《禪林僧寶傳》卷三。今錄詩三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三十
禪師名圓璣。
福州林氏。
子生方晬而孤。
舅收毓之。
年十六。
視瞻精彩。
福清應(yīng)天僧傳捧見之。
異焉曰。
若從我游乎。
璣仰視欣然。
為負(fù)杖笠去歸。
俄試所習(xí)得度。
游東吳。
依天衣懷。
懷歿。
師事黃檗南禪師。
密授記莂。
璣天姿精勤。
荷擔(dān)叢林。
不知寒暑。
墾荒地為良田。
蒔松杉為美干。
守一職。
十年不易。
南公稱以為本色出家兒。
及遷黃龍。
攜璣與俱。
熙寧二年。
南公歿。
建塔畢。
辭去。
東林總公。
命為堂中第一座。
人望益峻。
信之龜峰。
潭之大溈。
爭(zhēng)迎致。
而璣堅(jiān)臥不答。
寶覺禪師
欲以繼黃龍法席。
璣掉頭掣肘徑去。
寶覺不強(qiáng)也。
人問其故。
對(duì)曰。
先師誡我。
未登五十。
不可為人。
璣客于歸宗。
時(shí)年四十八矣。
佛印元公。
勸之以應(yīng)翠巖之命。
從南昌帥謝景溫師直請(qǐng)也。
又十年。
移住圓通。
從金陵帥朱彥世英請(qǐng)也。
崇寧二年。
世英復(fù)守金陵。
會(huì)保寧虛席。
移璣自近。
江淮縉紳。
都會(huì)休沐。
車騎填門。
奕棋煮茗。
如蘭叢。
如玉樹。
而璣俎豆其中。
兀如枯株。
然談劇有味。
睢陽許顗彥周。
銳于參道。
見璣作禮。
璣曰。
莫將閑事掛心頭。
彥周曰。
如何是閑事。
答曰。
參禪學(xué)道是。
于是彥周開悟。
良久曰。
大道甚坦夷。
何用許多言句葛藤乎。
璣呼侍者。
理前語問之。
侍者瞠而卻。
璣謂彥周曰。
言句葛藤。
又不可廢也。
疾學(xué)者味著文字。
作偈曰。
不學(xué)文章不讀書。
頹然終日自如愚。
雖然百事不通曉。
是馬何曾喚作驢。
政和五年。
易保寧為神霄。
即日退庵于城南。
八年九月示微病。
二十二日浴罷。
說偈而逝。
閱世八十有三。
坐六十三夏。
阇維有終不壞者二。
而糝以五色舍利。
塔于雨華臺(tái)之左。
贊曰。
璣雅自號(hào)無學(xué)老。
而書偈于所居之壁。
曰。
無學(xué)庵中老。
平生百不能。
忖思多幸處。
至老得為僧。
宣和元年正月。
詔下。
發(fā)天下僧尼。
為德士女德。
而璣化去。
已逾年矣。
夫豈茍然哉。
共 2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