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普愿

相關(guān)人物:共 16 位。
共 1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東國僧尼錄·名僧
道均禪師。
南泉愿禪師法嗣。
釋懷空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河陽商氏子。家殖資產(chǎn)。父母兄弟無怨。空固求脫去。于是依鄉(xiāng)里之大都山廣福院。師事大明禪師出家。既登具。大明即使往見秀禪師于京師。發(fā)明己事。未幾游安六之定安山。偶遇一老叟。謂曰。愿師留此。庶幾我等獲沾利益。空因結(jié)庵而止。一日村民逐虎。見空喜曰。此間虎暴不安。師其可以法力弭之否??赵换⒈┖稳缛吮H瞬槐┗?。則虎不暴人。此理之常也。諸君自今宜回心向善。悉棄獵具。而陳置道場。則虎暴可弭。民從其教。是夕一虎于庵前瞑目而伏??者驮弧H暌运尬羿潦?。而受此報。今又不已。當(dāng)入地獄。語畢虎竟去。明日赴道場家齋歸?;?fù)引七子踞庵前??胀兑札S馀餅餌物。為之說戒懺悔。自是虎暴息矣。時州牧張遼。遣府吏慕容興。詣山迎空。入城府供養(yǎng)??找约厕o不起。仍即山構(gòu)伽藍(lán)。以處空。貞元三年卒。壽八十三。是年三月十六日?;鹪?。收舍利起塔。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懷空。
俗姓商氏。
河陽人也。
膏粱之子幼且矜莊。
乃辭所親。
就本州大都山廣福院出家。
大明禪師默識空之器局不常。
教誦群經(jīng)。
納法之后觀方京都。
屬北秀禪師闡化。
造而決疑。
后往安陸定安山。
倏遇一叟。
勸空鎮(zhèn)壓此川我沾大利。
乃結(jié)茅而止。
前叟即土地神耳。
尋因村民逐虎入山。
見空歡喜。
而白之曰。
此中多虎暴村落不安。
愿和尚示以息災(zāi)之法。
空曰。
虎亦眾生也。
若屠害于彼彼必來報。
迭相償報。
何時斷期乎。
老僧為諸君計(jì)者善可禳去。
鄉(xiāng)人曰。
愚下無知唯教所在。
空曰。
汝歸舍同心陳置道場施設(shè)大會。
空預(yù)法筵。
至日之夕矣。
有一虎于庵前瞑目伏地。
空曰。
咄哉惡類。
一報未滅。
更增宿殃。
噬人倫也。
天不見誅。
死當(dāng)墮獄。
吾憫汝哉。
虎被責(zé)已。
忽遲回而逝。
明日齋散上山。
其虎在庵前領(lǐng)其七子。
將齋馀擲之。
各食訖為其懺悔。
七虎相次俱亡。
百姓胥悅。
且曰。
從師居此俗無疵癘。
仍年谷熟致拜而退。
時張遼大夫?yàn)橹菽痢?div id="2rlfopn"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598_1_53_comment'>
遣府吏慕容興。
往請入州。
空謝病不起。
部領(lǐng)工匠為建禪宮畢。
示疾而終。
享年八十三。
貞元三年三月十六日火葬收舍利入塔焉。
釋惟忠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生成都之童氏。
幼事大光山道愿禪師出家。
既而游嵩岳。
見神會禪師。
而決擇焉。
乃復(fù)觀覽圣跡。
于江之左。
有山僻邃。
妍秀可愛。
遂營茅舍。
而安禪其間。
蓋其地舊多龍蛇。
瘴煙癘霧。
白晝冥晦。
樵牧者。
往往犯之立死。
雖有國醫(yī)。
無所施其技。
自忠之來。
近遠(yuǎn)寧謐。
聞空中聲云。
承法師力。
今得解脫矣。
建中三年入滅。
壽七十八。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惟忠。
姓童氏。
成都府人也。
幼從業(yè)于大光山道愿禪師
神驥伏櫪雖止也。
發(fā)蹄則超忽千里焉。
游嵩岳見神會禪師折疑沈默。
處于大方觀覽圣跡。
見黃龍山郁翠而奇異。
乃營茅舍。
其窮溪極谷而多毒龍。
噴氣濛濛山民犯者多如中瘴焉。
醫(yī)工寡效。
忠初不知。
獨(dú)居禪寂澗飲木食。
其怪物皆卷而懷矣。
山民無害。
或聞空中聲云。
得師居此民之多幸。
令我解脫也。
鄉(xiāng)人因號是山為伏龍。
言忠弭伏鱗蟲之長。
故此名焉。
以建中三年入滅。
報齡七十八。
其年九月遷塔云。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生丹陽王氏。初于牛頭山慧忠禪師處。有寤省。大歷元年隱居池州之南泉山。后游襄漢。客寄慈恩寺。元和初。相國燕公鎮(zhèn)漢南。延致問道。為大造伽藍(lán)于鳳林關(guān)外。以接來學(xué)。其施予供養(yǎng)繁厚。說法才二年而卒。春秋七十三。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又唐襄州慈恩寺釋道堅(jiān)。
姓王氏。
丹陽人也。
初發(fā)心于牛頭山慧忠禪祖。
大歷元年棲隱池州南泉山。
后詣襄漢泊慈恩寺。
元和初載相國燕公鎮(zhèn)于漢南。
深相欽重。
問道周勤。
施供繁沓。
遂于鳳林關(guān)外造寺請居。
二年示滅。
春秋七十三云。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俗姓鄧,建州邵武縣(今福建邵武)人。
生卒年不詳。
禪宗僧侶,約生活于中唐。
嘗謁馬祖道一、石頭希遷,與南泉普愿論道,終為馬祖法嗣。
后至五臺山金剛窟前示滅。
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傳》卷二一、《景德傳燈錄》卷八均有傳。
諸書錄存其詩偈1首。
《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鄧。建之邵武人。姿性若狂。騃而剛毅。有執(zhí)不可或撓。既納具。初見馬祖未有所得。再往石頭亦不契。終嗣馬祖。則其所得可知矣。峰在石頭時。問云。如何得合道去。頭云。我亦不合道。峰云。畢竟如何。頭云。汝不合道來。得多少時耶。峰無語。一日石頭刬草次。峰叉手傍立。頭擲刬子。向峰前。刬一株草。峰云。和尚只刬得者個。不刬得那個。頭提起刬子。峰接得乃作刬勢。頭云。汝只刬得那個。不刬得者個。峰云。者里是甚么所在。說者個那個。峰一日推土車次。祖展足坐路上。峰云。請師收足。祖云。已展不縮。峰云。已進(jìn)不退。乃推車過。祖歸法堂。手執(zhí)斧子云。適來碾損老僧腳底出來。峰便出于祖前引頸。祖乃置斧子。峰到南泉。與眾僧參次。泉指凈瓶云。銅瓶是境。不得動著境。與老僧。將瓶中水來。峰便拈凈瓶于泉面前瀉水云。何曾動著。泉便休。到溈山。于上座頭。解放衣缽。溈山聞到。先具威儀。下堂看師叔。峰見山來。便作睡勢。山歸方丈。峰發(fā)去。少間山問侍者。師叔在否。者云已去也。山云。去時有什么言語。者云無言語。山云莫道無語。其聲如雷。元和中游五臺。道出淮西。吳元濟(jì)方以蔡城。抗王師。久相持未決勝負(fù)。峰云我知所以息其暴厲者。乃擲錫空際。飛步過之。兩軍之士。皆仰望嘆服。慈讓之心。油然以生。善惡逆順之理頓判。元濟(jì)之縛。蔡城之破。誠不待李愬之謀也。遍閱靈跡。乃復(fù)倒植于金剛窟中。以示滅焉。觀其履天戴地。衣裾褲褶。無所垂褪。而肢體不露。眾欲舁舉。則堅(jiān)莫之動。后其女弟之為尼者至。而咄之曰。兄生慢法律。死猶惑亂世俗耶。徐抵之仆。噫異矣。遂阇維。塔舍利其地。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釋隱峰。俗姓鄧氏。建州邵武人也。稚歲憨狂不侚父母之命。出家納法后往觀方。見池陽南泉禪師令取澡罐。提舉相應(yīng)為愿公所許焉。終認(rèn)嗣馬禪師耳。峰元和中言游五臺山。路出淮西。屬吳元濟(jì)阻兵違拒王命官軍與賊遇交鋒未決勝負(fù)。峰曰。我去解其殺戮。乃擲錫空中飛身冉冉隨去。介兩軍陣過。戰(zhàn)士各觀僧飛騰。不覺抽戈匣刃焉。既而游遍靈跡。忽于金剛窟前倒立而死。亭亭然其直如植。時議靈穴之前當(dāng)舁就爇。屹定如山并力不動。遠(yuǎn)近瞻睹驚嘆希奇。峰有妹為尼。入五臺瞋目咄之曰。老兄疇昔為不循法律。死且熒惑于人。時眾已知。妹雖骨肉豈敢攜貳。請從恒度。以手輕攘僨然而仆。遂荼毗之收舍利入塔。號鄧隱峰。遺一頌云。獨(dú)弦琴子為君彈。松柏長青不怯寒。金礦相和性自別。任向君前試取看。 系曰。僵尸累足于事一同。立逝坐亡為修三昧。此者頭支厚載履蹈青冥。逆恒理以難知諒。是人而不測若斯倒置。振古一人。其妹尼之攘也若屈平為女??之罵焉。如幻之功善權(quán)大矣。或曰。淮西之役唐書胡弗載隱峰飛錫解陣邪。通曰。小說所傳或得其實(shí)。是故春秋一經(jīng)。五家作傳可得同乎。 又漢州開化寺釋亡名。先因入寺見瑞應(yīng)交現(xiàn)。遂誓舍身剋苦為期。忽于殿中焚香次。俄睹地屋皆為琉璃色。有菩薩乘五色云。下庭中曰。汝極堅(jiān)至必當(dāng)?shù)玫?。吾求證汝。亡名叩頭禮拜。斯須不見。寺僧至云。學(xué)院內(nèi)皆變琉璃色。嘆嗟不已。其僧復(fù)勤節(jié)行焉。 又鄧州有僧亡名。年且衰朽游行穰鄧州間。日食二雉鳩。僧俗共非之。老僧終無避回。嘗饌羞之次有貧士求餐。分其二足與之食。食訖老僧盥漱雙鳩從口而出。一則能行。一則匍匐在地貧士驚怪亦吐其飯其鳩二足復(fù)全。其僧實(shí)不食此禽。自爾眾人崇重號曰南陽雉鳩和尚也。有嘆之曰。昔青城山香阇黎飲酒啖肴。然后吐出雞羊肉。皆化作本形。飛鳴而入坑穴中同也。
神僧傳·卷第八
釋隱峰。俗姓鄧氏。建州邵武人也。稚歲憨狂不徇父母之命。出家納法。元和中言游五臺山。路出淮西。屬吳元濟(jì)阻兵違拒王命。官軍與賊遇交鋒未決勝負(fù)。峰曰。我去解其殺戮。乃擲錫空中飛身冉冉隨去。介兩軍陣過。戰(zhàn)士各觀僧飛騰。不覺抽戈匣刃焉。既而游遍靈跡。忽于金剛窟前倒立而死。亭亭然其直如植。時議靈穴之前當(dāng)舁就爇。屹定如山并力不動。遠(yuǎn)近瞻睹驚嘆希奇。峰有妹為尼。入五臺嗔目咄之曰。老兄疇昔為不循法律。死且熒惑于人。時眾已知。妹雖骨肉豈敢攜貳。請從恒度。以手輕攘僨然而倒。遂茶毗之收舍利入塔。號鄧隱峰。遺一頌云。獨(dú)弦琴子為君彈。松柏長青不怯寒。金礦相和性自別。任向君前試取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憲宗元和中居廬山歸宗寺,善談禪要。白居易貶江州司馬,素重智常,曾與刺史李渤往訪之。卒謚至真禪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信州貴溪(今江西貴溪)人。生卒年不詳。初唐時禪僧。幼出家,后師六祖慧能?!?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五有傳,存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中唐時禪僧。嗣馬祖道一。憲宗元和中住廬山歸宗禪院,世稱歸宗和尚或赤眼歸宗和尚。白居易元和十年(815)貶江州司馬時,曾從之游。穆宗長慶間,江州刺史李渤曾向之問禪。卒謚至真禪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傳》卷一七、《景德傳燈錄》卷七有傳?!?a target='_blank'>祖堂集》存詩偈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江西大寂弟子也。
元和中。
駐錫廬山之歸宗院。
參訪之徒群擁。
樂天白公。
以司馬貶江州。
獲往來咨決心要。
其欽慕之至見輒坐之南面。
而致拜焉。
后李渤自虔州。
以刺史遷。
尤加悅服。
一日問曰。
教中謂須彌納芥子。
固其理也。
又謂芥子納須彌。
亦豈理乎。
常曰。
人言博士讀萬卷書。
是否。
渤曰。
忝得此名。
常曰。
摩頂放踵。
身不過若干尺爾。
萬卷書向何處著。
渤俛首。
頃之。
因嘆賞不能已。
上堂云。
從上古德。
不是無知解。
它高尚之志。
不同常流。
今時不能自成自立。
虛度時光。
從前只是依它知解。
發(fā)言皆滯。
光不透脫。
只為目前有物。
諸子莫錯用心。
無人替你。
亦無汝用心處。
珍重。
僧問如何是玄旨。
常曰。
無人能會。
問曰。
向者如何。
常曰。
有向即乖。
僧曰。
不向者如何。
常曰。
去無汝用心處。
僧曰。
豈無方便。
常曰。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僧曰。
如何是觀音妙智力。
常敲鼎蓋三下云。
還聞否。
僧曰聞。
常曰。
我何不聞。
僧無語。
常打趁。
常與南泉行腳。
一日煎茶相別次。
南泉問曰。
從前與師兄。
商量此事。
彼此已知。
去后或有人問。
畢竟作么生祗對。
常曰。
者一片地。
大好卓庵。
泉曰。
卓庵且置。
畢竟作么生祇對。
常乃翻卻茶銚便起。
泉曰。
師兄吃茶了。
普愿未曾吃茶。
常曰。
作者個語話。
滴水也消不得。
僧問。
此事如何用心。
常曰。
牛皮鞔露柱。
露柱啾啾叫。
凡耳聽不聞。
諸圣呵呵笑。
常因俗官來。
乃拈起帽帶曰。
還會么。
官曰。
不會。
常曰。
莫怪老僧頭風(fēng)。
不卸帽子。
常入園取菜次。
畫圓相圍菜一株。
謂眾曰。
輒不得動著者個。
眾不敢動。
少頃常來。
見菜猶在。
便以棒打趁眾僧曰。
者一隊(duì)漢。
無一個有智慧底。
常刬草次。
有一僧來參。
忽蛇過其前。
當(dāng)钁斷之。
僧曰。
久向歸宗。
元來是個觕行沙門。
常曰。
座主歸吃茶去。
常目重瞳。
然恐其為己禍福也。
曰熏摩。
以求滅去。
而目為之赤。
世號赤眼歸宗。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護(hù)法篇第五
釋智常者。挺拔出倫操履清約。遍參知識影附南泉。同游大寂之門。乃見江西之道。元和中駐錫廬山歸宗凈院。其徒響應(yīng)其法風(fēng)行。無何白樂天貶江州司馬。最加欽重。續(xù)以李渤員外元和六年隱嵩少以著作徵起。杜元穎排之。出為虔州刺史南康曾未卒歲。遷江州刺史。渤洽聞多識。百家之書無不該綜。號李萬卷矣。到郡喜與白樂天相遇。因言潯陽廬阜山水之最人物賢哲隱淪。論惠遠(yuǎn)遺跡。遂述歸宗禪師善談禪要。李曰。朝廷金榜早晚有嗜菜阿師名目。白曰。若然則未識食菜阿師歟。白彊勸游二林。意同見常耳。及到歸宗李問曰。教中有言。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如何芥子納得須彌。常曰。人言博士學(xué)覽萬卷書籍還是否耶。李曰。忝此虛名。常曰。摩踵至頂只若干尺身萬卷書向何處著李俛首無言。再思稱嘆。續(xù)有東林寺僧神建。講諸經(jīng)論問觸目菩提。常略提舉。神建不體。乃發(fā)狀訟常示惡境界。時李判區(qū)分甚聞詣理。常有異相目耀重瞳。遂將藥熏手。恒磨錯不覺目眥紅。號赤眼歸宗矣。 系曰。佛理幽邃一言蔽之者。玄解之言。逗猛利者藥妙疾輕之驗(yàn)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8—897 【介紹】: 唐僧。青州臨淄人,一說曹州郝鄉(xiāng)人,俗姓郝。投本州龍興伽藍(lán),從師剪落。尋往嵩山納戒,師勉之聽習(xí),于經(jīng)律但染指而已。后居趙州觀音院,精心玄悟,受法南泉印可,開物化迷,大行禪道,號趙州法道。卒,謚真際大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8—897 俗姓郝,青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人,一作曹州(今山東定陶)郝鄉(xiāng)人。
幼出家。
后至池州,謁南泉普愿而悟禪機(jī)。
年80,始住趙州觀音院,講習(xí)禪法,從者頗多。
世稱趙州和尚。
成德節(jié)度使王镕甚加禮敬。
其禪語風(fēng)行天下,時稱為趙州門風(fēng)。
享年120歲,卒謚真際大師。
祖堂集》卷一八、《宋高僧傳》卷一一、《景德傳燈錄》卷一〇有傳。
古尊宿語錄》卷一三、卷一四收其語錄及行狀。
諸書存其詩偈17首。
《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郝氏。
曹州郝鄉(xiāng)人也。
童稚出家于州之扈通寺。
以沙彌抵池陽。
南泉愿和尚
時泉方偃息。
問諗曰。
近離什么處。
諗云瑞像院。
泉云。
還見瑞像么。
諗云。
不見瑞像。
只見臥如來。
泉云。
汝是有主沙彌。
無主沙彌。
諗云。
有主沙彌。
泉云。
主在什么處。
諗進(jìn)前云。
仲冬嚴(yán)寒。
伏惟和尚。
尊體萬福。
泉器之。
許入室。
異日問南泉。
如何是道。
泉云。
平常心是道。
諗云。
還可趣向否。
泉云。
擬向即乖。
諗云。
不擬如何知是道。
泉云。
道不屬知。
不屬不知。
知足妄覺。
不知是無記。
若是真達(dá)不疑之道。
猶如太虛廓然虛豁。
豈可強(qiáng)是非耶。
諗于言下悟入。
乃于嵩岳琉璃壇納戒。
卻反南泉。
異日問南泉。
知有底人。
向什么處休歇。
泉云。
山下作牛去。
諗云謝指示。
泉云。
昨夜三更月到窗。
諗作火頭。
一日閉卻門。
燒煙滿屋。
叫云。
救火救火。
時大眾俱到。
諗云。
道得即開門。
南泉于窗隙中。
過鑰匙與諗。
諗即開門。
諗?shù)近S檗。
檗便閉卻方丈門。
諗持火炬。
于法堂內(nèi)叫云。
救火救火。
檗開門擒住云。
道道。
諗云。
賊過后張弓。
又到保壽。
壽見來即背坐禪床上。
諗展坐具禮拜。
壽下禪床。
諗便出。
到鹽官云看箭。
官云過也。
諗云中也。
到夾山將柱杖入法堂。
夾山云。
作什么。
諗云探水。
夾云。
一滴也無。
探什么。
諗倚杖于壁而出。
將游五臺。
有大德作偈留云。
何處青山不道場。
不須策杖禮清涼。
云中縱有金毛現(xiàn)。
正眼觀來非吉祥。
諗云。
作么生是正眼。
大德無對。
眾請住趙州觀音院。
示眾云。
如明珠在掌。
胡來胡現(xiàn)。
漢來漢現(xiàn)。
老僧把一枝草。
為丈六金身用。
把丈六金身。
為一枝草用。
佛是煩惱。
煩惱是佛。
時有僧問。
未審佛為誰家煩惱。
諗云。
為一切人煩惱。
僧云。
如何免得。
諗云。
用免什么。
諗掃地次。
僧問。
清凈伽藍(lán)為什么有塵。
諗云。
又一點(diǎn)也。
諗問一座主。
講什么經(jīng)。
座云。
講涅槃經(jīng)。
諗云。
問一段義得否。
座云得。
諗以腳踢空吹一吹。
是什么義座云。
經(jīng)中無此義。
諗云。
五百力士揭石業(yè)。
便道無。
大眾晚參。
諗云。
今夜答話去。
有解問者出來。
時有一僧出禮拜。
諗云。
比來拋磚引玉。
卻引得個墼子。
有僧游五臺。
問一婆子云。
臺山路向什么處去。
婆云驀直去。
僧便去。
婆云。
又恁么去也。
僧舉似諗。
諗云。
待我去勘破者婆子。
諗明日便去。
問臺山路如前。
婆答諗亦如前。
諗歸謂其僧曰。
我與汝勘破者婆子了也。
僧問。
恁么來底人。
師還接否。
諗云接。
僧云。
不恁么來底人。
師還接否。
諗云接。
僧云。
恁么來者從師接。
不恁么來者如何接。
諗云。
止止不須說。
我法妙難思。
有新到僧。
謂諗曰。
某甲從長安來。
橫擔(dān)一條柱杖。
不曾撥著一人。
諗云。
自是大德柱杖短。
僧無對。
有僧寫諗真。
呈諗。
諗曰。
且道似我不似我。
若似我即打殺老僧。
若不似我即燒卻?子。
諗上堂云。
才有是非。
紛然失心。
還有答話分也無。
后有僧舉似洛浦。
浦扣齒。
又舉示云居。
居云何必。
僧回舉似諗。
諗云。
南方大有人喪身失命。
僧云。
請和尚舉。
諗才舉前語。
僧指旁僧云。
者個師僧。
吃卻飯了。
作恁么語話。
諗休去。
一日真定帥王公。
攜諸子入院。
諗坐而問曰。
大王會么。
王曰不會。
諗云。
自小持齋身已老。
見人無力下禪床。
明日王公令客將傳語。
諗下禪床接。
侍者問云。
和尚昨日大王來。
不下禪床。
今日軍將來。
為什么卻下禪床。
諗云。
非汝所知。
上等人來。
禪床上接。
中等人來。
下禪床接。
下等人來。
山門外接。
諗臨終。
寄拂子與王公曰。
若問何處得來。
但道老僧平生受用不盡者。
乾寧四年十一月二日。
右脅而寂。
壽一百二十。
謚真際大師。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從諗。
青州臨淄人也。
童稚之歲孤介弗群。
越二親之羈絆。
超然離俗。
乃投本州龍興伽藍(lán)從師剪落。
尋往嵩山琉璃壇納戒。
師勉之聽習(xí)于經(jīng)律但染指而已。
聞池陽愿禪師道化翕如。
諗執(zhí)心定志鉆仰忘疲。
南泉密付授之。
滅跡匿端坦然安樂后于趙郡開物化迷大行禪道。
以真定帥王氏阻兵封疆多梗。
朝廷患之。
王氏抗拒過制。
而偏歸心于諗。
諗嘗寄麈拂上王氏曰。
王若問何處得此拂子。
答道老僧平生用不盡者物。
凡所舉揚(yáng)天下傳之號趙州去道。
語錄大行為世所貴也。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參南泉。值泉偃息而問曰。近離甚處。師曰瑞像。泉曰還見瑞像么。師曰。不見瑞像。祇見臥如來。泉便起坐。深器之。許其入室。他日問泉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師曰。還可趨向也無。泉曰。擬向即乖。道不屬知。不屬不知。若真達(dá)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師于言下悟理。遂乃云。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一心不生。萬法無咎。千人萬人。盡是覓佛漢子。于中覓一個道人無。若與空王為弟子。莫教心病最難醫(yī)。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壞時。此性不懷。祇是個主人公。更向外覓作么。一婆子請轉(zhuǎn)藏經(jīng)。師卻下床轉(zhuǎn)一匝。曰轉(zhuǎn)藏經(jīng)已竟。婆曰。比來請轉(zhuǎn)。全藏。如何祇為轉(zhuǎn)半藏。一日師問新到僧。曾到此間么。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院主問曰。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yīng)諾。師曰。吃茶去。又僧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師曰。老僧在青州。做得一領(lǐng)布衫。重七斤。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師曰無。曰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恁么卻無。師曰。為伊有業(yè)識在。師曰。大眾被十二時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00—880 【介紹】: 唐僧。
澶州人,俗姓周。
出家于幽州開元寺,后嗣南泉普愿。
初住衢州馬蹄山。
文宗開成二年,遷衢州貴溪子湖巖,世稱神力子湖和尚。
有語錄一卷。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00—880 俗姓周,澶州(今河南內(nèi)黃)人。
出家于幽州開元寺。
后嗣南泉普愿。
初住衢州馬蹄山。
文宗開成二年(837)遷衢州貴溪山子湖(一作紫湖)巖,世稱神力子湖和尚。
祖堂集》卷一八、《景德傳燈錄》卷一〇有傳,《古尊宿語錄》卷一二收其語錄。
三書存其詩偈5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07—869 【介紹】: 唐僧。諸暨人。俗姓俞。幼年出家。宣宗大中末,行禪法于新豐山。后住豫章高安洞山,世稱“洞山良價”。倡五位君臣說。卒謚悟本禪師。有《大乘經(jīng)要》。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07—869 俗姓俞,會稽諸暨(今浙江諸暨)人。
幼年出家,從五泄靈默披剃,21歲受具足戒,歷參南泉普愿、溈山靈祐,后至湖南醴陵攸縣參云巖曇晟,受其心印。
宣宗大中末在新豐山大行禪法。
后住豫章高安之洞山,世稱洞山和尚。
懿宗咸通十年(869)卒,敕謚悟本禪師。
良價倡五位君臣說,得其弟子曹山本寂發(fā)揮,創(chuàng)立曹洞宗。
宋高僧傳》卷一二、《景德傳燈錄》卷一五有傳。
良價纂有《大乘經(jīng)要》1卷。
其語錄收入《大正藏》。
良價喜以詩偈闡揚(yáng)佛理,撰《寶鏡三昧歌》、《玄中路》、《新豐吟》、《綱要偈》等。
其語錄及《祖堂集》、《景德傳燈錄》、《天圣廣燈錄》等書中,存其詩偈36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會稽諸暨俞氏子。
稚歲即從師于五泄山。
逮二十一年。
方獲薙染。
往嵩山受具戒。
未幾見南泉愿禪師。
值馬祖諱辰。
南泉脩齋次。
泉問眾云。
未審馬大師還來否。
眾無對。
價出云。
有伴即來。
泉指價謂眾云。
此后生甚堪雕琢。
價云。
和尚莫壓良為賤。
到溈山問云。
忠國師無情說法話。
聞之久矣。
未究其微。
請和尚今日與良價道。
溈云。
父母所生口。
終不為汝道。
價云。
還有與和尚同道者否。
溈云。
此去有云巖道人。
汝若見之。
必為汝道。
既到云巖。
便問。
無情說法什么人得聞。
巖云。
無情說法。
無情得聞。
價云。
和尚聞否。
巖云。
我若聞。
汝即不聞我說法。
價云。
若恁么。
良價果不聞和尚說法也。
巖云。
我說法汝尚不聞。
何況無情說法。
價述偈云。
也大奇也大奇。
無情說法不思議。
若將耳聽終難會。
眼處聞聲方得知。
遂辭巖。
巖云。
什么處去。
價云。
未卜所止。
巖云。
莫湖南去。
價云無。
巖云。
莫?dú)w鄉(xiāng)去。
價云無。
巖云。
早晚來也。
價云。
待和尚有住處即來。
巖云。
此去難得相見。
價云。
難得不相見。
又問。
和尚百年后。
忽有人問還貌得真否。
如何秪對。
巖云。
但向伊道只者是。
價良久。
巖云。
價阇梨。
承當(dāng)個事。
大須子細(xì)。
價猶未肯。
后因過水睹影。
乃有偈曰。
切忌從他覓。
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dú)自往。
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
我今不是渠。
應(yīng)須恁么會。
方得契如如。
他日因供養(yǎng)云巖真。
有僧問云。
先師道只者是。
莫便是否。
價云是。
僧云。
意旨如何。
價云。
當(dāng)時幾錯會先師語。
僧云。
未審先師還知有也無。
價云。
若不知有。
爭解恁么道。
若知有。
爭肯恁么道。
大中末。
盛化豫章高安之洞山。
價問僧云。
世間何處最苦。
僧云。
地獄最苦。
價云不然。
僧云。
什么最苦。
價云。
袈裟下不明大事最苦。
價有疾。
僧問云。
還有不病者么。
價云有。
僧云不病者還看和尚否。
價云。
老僧看他有分。
僧云。
和尚爭得看他。
價云。
老僧看時即不見有病。
僧無對。
咸通十年己丑三月朔。
剃發(fā)搭僧伽梨。
命鳴鐘。
奄然逝。
時弟子眾悲號莫能已。
價忽開目。
喻眾曰。
夫出家之人。
心不依物。
是真脩行。
勞生息死。
于悲何有。
召主事僧曰。
營齋。
齋畢吾其逝矣。
于是眾情慕戀。
乃持遲其齋。
至于七日。
而后告?zhèn)洹?div id="dukeaqg" class='inline' id='people_19315_2_151_comment'>
價亦隨眾。
且謂其齋為愚癡齋。
蓋以其無般若氣分也。
及僧唱隨意。
則曰。
臨行之際。
大率不可喧動。
此齋所以示戒也。
明日浴訖跏趺而逝。
春秋六十三。
戒臘四十二。
后詔謚悟本。
塔號慧覺。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xí)禪篇第三之五
釋良價。俗姓俞氏。會稽諸暨人也。少孺從師于五泄山寺。年至二十一。方往嵩山具戒焉。登即游方見南泉禪師。深領(lǐng)玄契。續(xù)造云巖疑滯頓寢。大中末于斯豐山大行禪法。后盛化豫章高安洞山。今筠州也。價以咸通十年己丑三月朔旦。命剃發(fā)披衣令鳴鐘奄然而往。時弟子輩悲號。價忽開目而起曰。夫出家之人心不依物。是真修行。勞生息死于悲何有。淪喪于情太粗著乎。召主事僧令營齋。齋畢吾其逝矣。然眾心戀慕從延其日。至于七辰食具方備。價亦隨齋。謂眾曰。此齋名愚癡也。蓋責(zé)其無般若歟及僧唱隨意曰。僧家勿事。太率臨行之際喧動如斯。至八日浴訖端坐而絕。春秋六十三。法臘四十二。敕謚禪師曰悟本。塔號慧覺矣。 系曰。其卻留累日古亦有之。如價之來去自由者。近世一人而已。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會稽人。幼歲從師。念般若心經(jīng)。至無眼耳鼻舌身意處。忽以手捫面。問師曰。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經(jīng)言無。師駭然異之。指謁南泉。值馬祖諱辰修齋。泉問眾曰。來日設(shè)馬祖齋。未審馬祖還來否。眾皆無對。師出對曰。待有伴即來。泉曰。此子雖后生。甚堪雕琢。師曰。和尚莫壓良為賤。次參溈山。問南陽忠國師無情說法話。溈豎拂子。曰會么。師曰不會。請和尚說。溈曰。父母所生。口終不為子說。師曰。還有與師同時慕道者否。溈指造云巖。舉前無情說法。甚么人得得巖曰。無情得聞。師曰。和尚聞否。巖曰。我若聞汝即。不聞吾說法也。師問為甚么不聞。巖豎起拂子。曰還聞么。師曰不聞。巖曰。我說法。汝尚不聞。況無情說法乎。師曰。無情說法。彰何典教。巖曰。豈不見彌陀經(jīng)云。水鳥樹林悉皆。念佛念法。師于此有省。乃述偈曰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時。方始知。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約中晚唐時人,一作岑和尚。
南泉普愿法嗣。
居湖南長沙,隨情說法,世謂長沙和尚。
卒謚招賢大師。
祖堂集》卷一七、《景德傳燈錄》卷一〇有傳。
以上二書及《宗鏡錄》存其詩偈2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共 1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