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徐浩

相關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何如瑛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康州新興人。
少失怙,好讀兵書,善騎射。
從江右觀察使李勉為折沖都尉,遷左威將軍,充桂州防遏使。
盧慎微代勉節(jié)度嶺南,言其入廣州時,多匿貨寶,遂殺之。
搜查其家,得珠琲,乃其父寓合浦時所遺。
觀察使徐浩為之訟冤,代宗下詔厚恤其家。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73或678—740 【介紹】: 唐韶州曲江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擢進士,官秘書省校書郎。先天元年道侔伊呂科登第,授左拾遺,遷左補闕。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稱賢相。二十四年為李林甫所讒,罷相,出為荊州長史。卒謚文獻。有文名,其《感遇詩》以格調剛健稱。有《曲江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78—740 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武后神功元年(697),登進士第,授校書郎。玄宗先天元年(712),中道侔伊呂科,授左拾遺。后歷官司勛員外郎、中書舍人、桂州都督、集賢院學士、中書侍郎等職。開元二十一年(733)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翌年遷中書令,兼修國史。為著名賢相。二十四年,受李林甫排擠,罷相。次年貶為荊州長史,在州以文史自娛,不戚戚于懷。二十八年病卒。年63歲(兩《唐書》本傳均作68歲,誤)。生平詳見新、舊《唐書》本傳及近年于韶關發(fā)現之《張九齡墓志銘》。九齡工詩能文,文長于碑志,詩格調清雅,興寄深婉,其《感遇》十二首,與陳子昂詩齊名。施補華《峴傭說詩》云:“唐初五言古,猶沿六朝綺靡之習,唯陳子昂、張九齡直接漢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復古之功大矣。”至其古近體寫景抒情諸作,清淡和雅,興象玲瓏,前人以為實開王、孟、儲、韋一派?!?a target='_blank'>詩藪》內編卷二云:“張子壽首創(chuàng)清淡之派,盛唐繼起,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韋應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風神者也?!苯翊妗肚瓘埾壬募?0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3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4首。
全粵詩·卷七
張九齡(六七八 — 七四〇),字子壽,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人。
唐中宗景龍元年(七〇七)進士,始授校書郎。
又以道侔伊呂科策高第,遷左拾遺,調左補闕、司勛員外郎。
以才鑒為宰相張說所親重,進中書舍人。
玄宗開元十四年(七二六),張說罷官,改九齡太常少卿,出為冀州刺史,以養(yǎng)母,請改洪州都督,徙桂州都督,攝御史中丞、嶺南按察兼選補使。
以擬奏章稱旨,詔擢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
遷工部侍郎,知制誥。
二十一年冬,晉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固辭,不許。
次年,遷中書令,知院事。
為李林甫所忌,又以諫阻進用張守圭、牛仙客而遭潛構,罷為尚書右丞相,尋再貶荊州長史。
開元二十八年,請拜掃南歸,五月七日,病卒于故里。
追贈荊州大都督,謚“文獻”。
有《曲江集》二十卷。
事見徐浩撰碑銘。
舊唐書》卷九九、《新唐書》卷一二六有傳。
唐詩匯評
張九齡(673-740),—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武后長安二年(702)擢進士第,又連登材堪經邦及道侔伊呂科,授左拾遺。玄宗開元十一年,累遷至中書舍人。尋出為冀州刺史,改洪州都督,轉桂州都督,充嶺南道按察使。召拜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再遷中書侍郎,二十一年以本官同平章事,累封始興縣伯。因李林甫排擠,于開元二十五年眨荊州長史。卒,謚文獻。九齡為開元賢相之一,其詩詞采富艷,而情致深婉。有《曲江集》二十卷行世。《全唐詩》編詩三卷。
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三
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擢進士。始調校書郎。以道侔伊呂科策高第。開元十一年拜中書舍人內供奉。封曲江男。二十一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遷中書令。累封始興縣伯。左遷荊州大都督長史。卒年六十八。贈荊州大都督。謚曰文獻。建中元年加贈司徒。

作品評論

《唐詩品》
曲江藻思翩翩,體裁疏秀,深綜占意,通于遠調,上追漢魏而下開盛唐,雖風神稍劣而詞旨沖融,其源蓋出子古之平調曲也。自馀諸子、馳志高雅,則峭徑挺出,游泳時波,則蘼蕪莫剪,安能少望其風哉?近體諸作,綺密閑澹,復持格力,可謂備其眾美。雖與初唐作者駢肩而出,更后諸名家,亦皆丈人行也。而況節(jié)義相先,稱古之遺直者耶!
唐音癸簽
張曲江五言以興寄為主,而結體簡貴,選言清冷,如玉磬含風,晶盤盛露,故當于塵外置賞。
《唐詩觀瀾集》
曲江長律,鳴鸞佩瓊,萬象咳吐,與明皇詩賡歌倡答,如律呂之相應,可謂一德一心。
《唐詩別裁》
唐初五言古漸趨于律,風洛未遒,陳正字起衰而詩品始正,張曲江繼續(xù)而詩品乃醇。
《四庫全書總目》
九齡守正嫉邪,以道匡弼,稱開元賢相,而文章高雅,亦不在燕、許諸人下?!?a target='_blank'>新唐書·文藝傳》載徐堅之言,謂代文如輕縑素練,實濟時用,而窘邊幅。今觀其《感遇》諸作,神味超軼,可與陳子昂方駕;文筆宏博典實,有垂紳正笏氣象,亦具見大雅之遺,堅局于當時風氣,以富艷求之、不足以為定論。
石洲詩話
曲江公委婉深秀,遠出燕、許諸公之上、阮、陳而后,實推一人,不得以初唐論。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張曲江襟情高邁,有遺世獨立之意,《感遇》諸詩,與子昂稱岱、華矣。
昭昧詹言
張曲江以風雅之道,興寄為上,故一篇一詠,莫非興寄,此意是矣。然僻者為之,則又入于空泛,捕風捉影,似是而非。夫六義,風雅頌賦比興兼之,奈何獨主風與興二端乎?大約天下義理及古今載籍文字,惟變所適,無所不備,但用各有當耳。不能觀其會通而偏提一端,即為病痛,知味者鮮,所以末流多歧也。
白華山人詩說
赤堇氏云:讀張曲江詩,要在字句外追其神味。又云:曲江詩如蜘蛛之放游絲,一氣傾吐,隨風卷舒,自然成態(tài)。初視之,若絕不經營;再三讀之,仍若絕不經營。天工言化,其庶幾乎?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鮑明遠、江文通,次敘連章,見鋪排之跡?!陡杏觥分T篇,猶為高調,情詞芬惻,清亮音多,骨格未及拾遺,每以非條傷干。至如漢上游女,遙襭古馨,清江白云,蔚發(fā)明秀,哀梨爽口,不必與橄欖同功,若斯之類,亦其獨至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京兆武功人。
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前,為易州錄事參軍,或自稱逸士。
工書,與胡霈然齊名。
行書有二王法,可與徐浩雁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5—774 【介紹】: 唐僧。北天竺人,梵名阿目祛·跋折羅,譯名不空金剛。幼喪父,隨叔父至中國,師事金剛智。后奉金剛智命赴天竺及獅子國求密藏。玄宗天寶五載再入唐,加號智藏國師,居京兆大興善寺,譯出密部經七十七部,一百二十余卷,與善無畏、金剛智并稱“開元三大士”。自玄宗迄代宗,皆為灌頂國師。官至鴻臚卿,封肅國公。出入宮廷,廣占田園,勢移權貴。卒謚大辨廣正智三藏。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不空,梵名阿目祛跋折羅。北天竺婆羅門族。幼隨季父至東土。年十五。師事金剛智三藏。后附昆崙舶至師子國。天寶五載。赍密藏還京師。賜號智藏。歷元宗肅宗代宗三朝。皆為灌頂國師。永泰元年詔特進鴻臚卿。加號大廣智三藏。九年敕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肅國公。是年卒。敕贈司空。謚大辨正廣智三藏和尚。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華言不空金剛。今止行不空。略也。其先北天竺婆羅門也。幼從季父東游。年十五。師事金剛智三藏。不旬浹。能通梵本悉曇章。聲明論等。師大異之。俄受菩薩戒。且入金剛界大曼茶羅。擲華以驗后事。知其為教門瑞器。洎登具。善一切有部。異國書語。六月而畢聲明大論。再夕而終文殊普賢行愿。此在它人。非一紀一年。未易習者。其敏利可當哉。祈學新瑜伽五部三密法。師久未之許。詔空還天竺。人以為必不可留矣。師獨夜夢。京師諸寺佛菩薩像。皆東行。旦詔止空。師益以為神。乃盡傳五部灌頂。摩訶阇梨法。毗盧遮那經。蘇悉地軌則等。開元二十年。三藏師示滅。圖塔影堂。既加繕治。旋游五天。弟子含光慧??等。三十人侍。始抵南海。采訪使鎦巨鄰。懇請灌頂于法性寺演暢。度者萬計。感文殊見身。二十九年。過訶凌國。遇大風。作法止之。至獅子國。見普賢阿阇黎??兆允菍W無常師。凡秘藏諸經。五百部本三昧耶諸尊密印。儀形色像。壇法標幟。文義性相。無不通究。 一日王縱狂象。人趨避莫敢近。空口誦手印。住慈定當衢立。象數頭輒踢跌。次游五印土。屢彰奇應。天寶五載。還京師。進獅子國王尸羅迷伽表。金寶瓔珞。般若梵夾。雜珠白氎等。詔止鴻臚寺。既而又詔入內。立壇為帝灌頂。后徙居凈居寺。是歲夏旱。詔禱雨。制曰。時不得賒。雨不得暴??照埩⒖兹竿鯄\之。未三日而雨。上大悅。躬持筐。出紫袈裟一副。使即披擐。并賜帛三百匹。嘗詔空止大風。請一銀瓶作法。風遂止。偶池鵝觸翻瓶。風起益暴。詔如前作法。隨效。賜號智藏。八載詔許西還。乘驛至南???。詔留赴河隴。節(jié)度使哥舒翰。請弟子含光等。別為功德使。開府李元琮授法。十三載。并授金剛界大曼拿羅于武威開元寺。士庶數千人。是日道場地震??赵?。群心所感之至也。十五載。還京師居大興善寺。肅宗皇帝即位初。空常密表鳳翔靈武起居。上亦遣使求密法。逮收復返正。皆如逆料。乾元中詔入內。建道場護摩。受轉輪王位。七寶灌頂法。上元末。上不豫。空祓除。誦大隨求至七遍。翌日有瘳。表乞歸山。李輔國宣詔。許。 于終南山智炬寺脩功德。一夕感大樂薩埵。放光證驗。以位鄰悉地??赵?。眾生未度。吾寧自度耶。 代宗即位。恩禮隆渥。譯嚴。密。仁王二經。上為序以頒行之。是日卿云見。天下表賀。永泰元年。制受特進試鴻臚卿。加號大廣智三藏。大歷三年。于興善寺立道場。詔近侍大臣諸禁。并入灌頂。四年請自今于天下僧堂中。奉文殊菩薩。為上座。蓋憍陳如。雖先度。而特小乘故爾。制曰可。五年夏彗星出。詔空于五臺脩功德。訖事星沒。秋還自五臺。詔以所御獅子驄迎入。賜沿道供帳。六年十二月二日。進所譯經凡一百二十馀卷。七十七部。且以賀上生日也。有疏不錄。京師不雨。詔立壇以禱。制曰必三日內者。則法力致也。三日外者。非法力矣。僅二日果大霔。上賜紫羅衣一襲。雜?百段。弟子衣各一襲。飯千僧。請造文殊閣。貴妃韓王華陽公主。共成之。內出錢。約三千萬以助。九年示疾。上疏以辭。詔勞問賜醫(yī)藥。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肅國公食邑三千戶。固讓不允。六月十五日卒。享年七十。僧臘五十。謚大辨廣正智三藏。弟子慧朗紹灌頂位。 空于總持。最彰殊勝。利物尤多。玄宗嘗詔禱雨??赵淮颂鞌狄?。某日當自雨。不可強。強之恐暴。因以詔其師金剛智。果風雨大作。坊市有漂溺而死者。遽詔空止之??沼谒峦?。捏六七泥媼。灑水作梵語罵之。有頃霽。 一日偕術士羅公遠。侍玄宗。坐便殿。公遠時時以如意反手搔背??张瓓Z如意。擊碎其前。公遠再三俯地拾不可得。玄宗且起助之拾??斟崤e手出如意。示公遠。因笑曰。特戲耳。在地者其影也??墒昂?。 北邙巨蛇見形。作人語。丐空救度。且曰弟子每欲翻河水。陷洛陽。以快所懷??諡槭跉w戒。說因果。至謂汝昔以嗔毒太重。受此業(yè)身。今復甚。吾力其柰何哉。當思吾言。勿自縱放。后樵者見蛇死澗下。臭聞數里。 天寶中。西蕃大石康居三國兵。圍西涼。詔空誦仁王密語于內道場。才二七遍。帝于殿庭見若五百馀人者。驚問空??赵淮伺抽T天王子。領兵赴陛下命。救西涼。宜急設食遣之。既而西涼捷書至。以為三國圍急。忽東北去城三十馀里。云霧蔽塞。鼓角聲動山谷。三國營壘。中夜有金色鼠。咋絕弓弩弦。莫能制。至是用輒廢。遂大奔潰。于時或見神人。皆介冑刀劍以立。光發(fā)北城門樓上。有天王坐而怒視。帝省書益多空。 或謂空無它伎能。遇禱雨。但設繡座。手持數寸木神。簸旋之。擲使立座上。俟牙出目瞬。則雨矣。
宋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篇第一之一
釋不空。
梵名阿目祛跋折羅。
華言不空金剛。
止行二字略也。
本北天竺婆羅門族。
幼失所天。
隨叔父觀光東國。
年十五師事金剛智三藏。
初導以梵本悉曇章及聲明論。
浹旬已通徹矣。
師大異之。
與受菩薩戒。
引入金剛界大曼荼羅。
驗以擲花。
知后大興教法。
洎登具戒善解一切有部。
諳異國書語。
師之翻經常令共譯。
凡學聲明論。
一紀之功六月而畢。
誦文殊普賢行愿。
一年之限再夕而終。
其敏利皆此類也。
欲求學新瑜伽五部三密法。
涉于三載。
師未教詔。
空擬回天竺。
師夢京城諸寺佛菩薩像皆東行。
寐寤乃知空是真法器。
遂允所求。
授與五部灌頂護摩阿阇梨法及毗盧遮那經蘇悉地軌則等。
盡傳付之。
厥后師往洛陽。
隨侍之際遇其示滅。
即開元二十年矣。
影堂既成。
追謚已畢。
曾奉遺旨令往五天并師子國。
遂議遐征。
初至南???。
采訪使劉巨鄰懇請灌頂。
乃于法性寺相次度人百千萬眾。
空自對本尊祈請旬日。
感文殊現身。
及將登舟。
采訪使召誡番禺界蕃客大首領伊習賓等曰。
今三藏往南天竺師子國。
宜約束船主好將三藏并弟子含光慧??等三七人國信等達彼無令疏失。
二十九年十二月。
附昆崙舶離南海。
至訶陵國界遇大黑風。
眾商惶怖各作本國法。
禳之無驗。
皆膜拜求哀。
乞加救護。
慧??等亦慟哭。
空曰。
吾今有法。
汝等勿憂。
遂右手執(zhí)五股菩提心杵。
左手持般若佛母經夾。
作法誦大隨求一遍。
即時風偃海澄。
又遇大鯨出水。
噴浪若山。
甚于前患。
眾商甘心委命。
空同前作法。
令慧??誦娑竭龍王經。
逡巡眾難俱息。
既達師子國。
王遣使迎之。
將入城步騎羽衛(wèi)駢羅衢路。
王見空禮足。
請住宮中七日供養(yǎng)。
日以黃金斛滿盛香水。
王為空躬自洗浴。
次太子后妃輔佐。
如王之禮焉。
空始見普賢阿阇梨。
遂奉獻金寶錦繡之屬。
請開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毗盧遮那大悲胎藏建立壇法。
并許含光慧??等。
同受五部灌頂。
空自爾學無常師。
廣求密藏。
及諸經論五百馀部。
本三昧耶。
諸尊密印儀形色像壇法幖幟。
文義性相無不盡源。
一日王作調象戲。
人皆登高望之無敢近者。
空口誦手印作于慈定。
當衢而立。
狂象數頭頓皆踢跌。
舉國奇之。
次游五印度境。
屢彰瑞應。
至天寶五載還京。
進師子國王尸羅迷伽表。
及金寶瓔珞般若梵夾雜珠白氎等。
奉敕權止鴻臚續(xù)詔入內立壇為帝灌頂。
后移居凈影寺。
是歲終夏愆陽。
詔令祈雨。
制曰。
時不得賒雨不得暴。
空奏立孔雀王壇。
未盡三日雨已浹洽。
帝大悅。
自持寶箱賜紫袈裟一副。
親為披擐。
仍賜絹二百匹。
后因一日大風卒起。
詔空禳止。
請銀瓶一枚作法加持。
須臾戢靜。
忽因池鵝誤觸瓶傾。
其風又作急暴過前。
敕令再止。
隨止隨效。
帝乃賜號曰智藏焉。
天寶八載許回本國。
乘驛騎五匹至南???。
有敕再留十二載。
敕令赴河隴。
節(jié)度使哥舒翰所請。
十三載至武威住開元寺。
節(jié)度使洎賓從皆愿受灌頂。
士庶數千人咸登道場。
弟子含光等亦受五部法。
別為功德使開府李元琮受法。
并授金剛界大曼荼羅。
是日道場地震。
空曰。
群心之至也。
十五載詔還京住大興善寺。
至德初鑾駕在靈武鳳翔。
空常密奉表起居。
肅宗亦密遣使者求秘密法。
洎收京反正之日。
事如所料。
乾元中帝請入內。
建道場護摩法。
為帝受轉輪王位七寶灌頂。
上元末帝不豫。
空以大隨求真言祓除至七過。
翼日乃瘳。
帝愈加殊禮焉。
空表請入山。
李輔國宣敕令于終南山智炬寺修功德。
念誦之夕感大樂薩埵舒毫發(fā)光以相證驗位鄰悉地。
空曰。
眾生未度吾安自度耶。
肅宗厭代。
代宗即位。
恩渥彌厚。
譯密嚴仁王二經畢。
帝為序焉。
頒行之日慶云俄現。
舉朝表賀。
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
制授特進試鴻臚卿。
加號大廣智三藏。
大歷三年于興善寺立道場。
敕賜錦繡褥十二領繡羅幡三十二首。
又賜道場僧二七日齋糧。
敕近侍大臣諸禁軍使。
并入灌頂。
四年冬。
空奏天下食堂中置文殊菩薩為上座。
制許之。
此蓋慊憍陳如是小乘教中始度故也。
五年夏有詔。
請空往五臺山修功德。
于時彗星出焉。
法事告終星亦隨沒。
秋空至自五臺。
帝以師子驄并御鞍轡遣中使出城迎入。
賜沿道供帳。
六年十月二日。
帝誕節(jié)進所譯之經。
表云。
爰自幼年承事先師三藏十有四載。
稟受瑜伽法門。
復游五印度。
求所未授者并諸經論。
計五百馀部。
天寶五載卻至上都。
上皇詔入內立灌頂道場。
所赍梵經盡許翻度。
肅宗于內立護摩及灌頂法。
累奉二圣。
令鳩聚先代外國梵文。
或絳索脫落者修。
未譯者譯。
陛下恭遵遺旨。
再使翻傳利濟群品。
起于天寶迄今大歷六年凡一百二十馀卷。
七十七部。
并目錄。
及筆受等僧俗名字。
兼略出念誦儀軌寫畢遇誕節(jié)。
謹具進上。
敕付中外并編入一切經目錄中。
李憲誠宣敕賜空錦?絹八百匹。
同翻經十大德。
各賜三十匹。
沙門潛真表謝。
僧俗弟子賜物有差。
又以京師春夏不雨。
詔空祈請。
如三日內雨。
是和尚法力。
三日已往而霈然者。
非法力也。
空受敕立壇。
至第二日大雨云足。
帝賜紫羅衣并雜?百匹。
弟子衣七副。
設千僧齋。
以報功也。
空進表。
請造文殊閣。
敕允奏。
貴妃韓王華陽公主同成之。
舍內庫錢約三千萬計。
復翻孽路荼王經。
宣賜相繼旁午道路。
至九年自春抵夏。
宣揚妙法誡勖門人。
每語及普賢愿行出生無邊法門經。
勸令誦持。
再三嘆息。
其先受法者偏令屬意觀菩提心本尊大印。
直詮阿字了法不生證大覺身。
若指諸掌重重囑累。
一夜命弟子趙遷持筆硯來。
吾略出涅槃茶毗儀軌以貽后代。
使準此送終。
遷稽首三請。
幸乞慈悲久住。
不然眾生何所依乎。
空笑而已。
俄而示疾。
上表告辭。
敕使勞問賜醫(yī)藥。
加開府儀同三司。
封肅國公。
食邑三千戶。
固讓不俞。
空甚不悅。
且曰。
圣眾儼如舒手相慰。
白月圓滿吾當逝矣。
奈何臨終更竊名位。
乃以五股金剛鈴杵先師所傳者并銀盤子菩提子水精數珠。
留別附中使李憲誠進。
六月十五日。
香水澡沐東首倚臥。
北面瞻望闕庭。
以大印身定中而寂。
享年七十。
僧臘五十。
弟子慧朗次紹灌頂之位。
馀知法者數人。
帝聞輟視朝三日。
賜絹布雜物錢四十萬。
造塔錢二百馀萬。
敕功德使李元琮知護喪事。
空未終前諸僧夢。
千仞寶臺摧。
文殊新閣頹。
金剛杵飛上天。
又興善寺后池無故而涸。
林竹生實庭花變萎。
七月六日茶毗。
帝詔高品劉仙鶴。
就寺置祭。
贈司空。
謚曰大辯廣正智三藏。
火滅收舍利數百粒。
八十粒進內。
其頂骨不然。
中有舍利一顆。
半隱半現。
敕于本院別起塔焉。
空之行化利物居多。
于總持門最彰殊勝。
測其忍位莫定高卑。
始者玄宗尤推重焉。
嘗因歲旱。
敕空祈雨。
空曰。
過某日可禱之。
或強得之其暴可怪。
敕請本師金剛智設壇。
果風雨不止。
坊市有漂溺者。
樹木有拔仆者。
遽詔空止之。
空于寺庭中捏泥媼五六。
溜水作梵言罵之。
有頃開霽矣。
玄宗召術士羅公遠。
與空捔法。
同在便殿。
空時時反手搔背。
羅曰。
借尊師如意。
時殿上有華石。
空揮如意擊碎于其前。
羅再三取如意不得。
帝欲起取。
空曰三郎勿起。
此影耳。
乃舉手示羅。
如意復完然在手。
又北邙山有巨蛇。
樵采者往往見之。
矯首若丘陵。
夜常承吸露氣。
見空人語曰。
弟子惡報。
和尚如何見度。
每欲翻河水陷洛陽城以快所懷也。
空為其受歸戒說因果且曰。
汝以瞋心故受。
今那復恚恨乎。
吾力何及。
當思吾言此身必舍矣。
后樵子見蛇死澗下。
臭聞數里。
空凡應詔祈雨無他軌則。
但設一繡座。
手簸旋數寸木神子。
念咒擲之。
當其自立于座上。
已伺其吻角。
牙出目瞬則雨至矣。
又天寶中西蕃大石康三國帥兵圍西涼府。
詔空入。
帝御于道場。
空秉香壚誦仁王密語二七遍。
帝見神兵可五百員在于殿庭。
驚問空。
空曰。
毗沙門天王子領兵救安西。
請急設食發(fā)遣。
四月二十日果奏云。
二月十一日。
城東北三十許里。
云霧間見神兵長偉。
鼓角諠鳴山地崩震。
蕃部驚潰。
彼營壘中有鼠金色。
咋弓弩弦皆絕。
城北門樓有光明天王。
怒視蕃帥大奔。
帝覽奏謝空。
因敕諸道城樓置天王像。
此其始也。
空既終三朝所賜墨制一皆進納。
生榮死哀。
西域傳法僧至此今古少類矣。
嗣其法位慧朗師也。
御史大夫嚴郢為碑。
徐浩書之樹于本院焉。
系曰。
傳教令輪者。
東夏以金剛智為始祖。
不空為二祖。
慧朗為三祖。
已下宗承所損益可知也。
自后岐分派別。
咸曰。
傳瑜伽大教。
多則多矣。
而少驗者何。
亦猶羽嘉生應龍。
應龍生鳳皇。
凰皇已降生庶鳥矣。
欲無變革。
其可得乎。
神僧傳·卷第八
釋不空。梵名阿目祛跋折羅。華言不空金剛。止行二字略也。本北天竺婆羅門族。幼失所天。隨叔父觀光東國。年十五師事金剛智三藏。初導以梵本悉曇章及聲明論。浹旬已通矣后同弟子舍光慧??(扶件切)等三七人。附昆崙舶離南海。至訶陵國界遇大黑風。眾商惶怖各作本國法。禳之無驗。皆膜拜求哀。乞加救護?;??等慟哭??赵弧N峤裼蟹?。汝等勿憂。遂右手執(zhí)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持般若佛母經夾。作法誦大隨求一遍。即時風偃海澄。又遇大鯨出水。噴浪若山。甚于前患。眾商甘心委命??胀白鞣?。令慧??誦娑竭龍王經。逡巡眾難俱息。既達師子國。王遣使迎之。極備供養(yǎng)。一日王作調象戲。人皆登高望之無敢近者??湛谡b手印住于慈定。當衢而立??裣髷殿^頓皆踢(徒郎切)趺。舉國奇之。次游五印度境。屢彰瑞應。至天寶五載還京。是歲終夏愆陽。詔令祈雨。制曰。時不得賒雨不得暴??兆嗔⒖兹竿鯄?。未盡三日雨已浹洽。帝大悅。后因一日大風卒起。詔空禳止。請銀瓶一枚作法加持。須臾戢靜。忽因池鵝誤觸瓶傾。其風又作急暴過前。敕令再止。隨止隨效。帝乃賜號曰智藏焉。天寶八載許回本國。乘驛騎五匹至南???。有敕再留。至德初鑾駕在靈武風翔??粘C芊畋砥鹁印CC宗亦密遣使者求秘密法。洎收京反正之日。事如所料。上元末帝不豫??找源箅S求真言祓除至七過。翼日乃瘳帝愈加殊禮焉。肅宗厭世。代宗即位。恩渥彌厚。又以京師春夏不雨。詔空祈請。如三日內雨是和尚法力。三日已往而霈然者非法力也??帐茈妨V恋诙沾笥暝谱?。一歲復大旱。京兆尹蕭昕詣寺謂為結壇致雨。不空命其徒取樺皮僅尺馀。繢小龍于其上。而以爐香甌水置于前。轉吹震舌呼使咒之。食頃即以繢龍授昕曰??赏洞擞谇小M队欂竭€。無冒風雨。昕如言投之。旋有白龍才尺馀。搖鬣振鱗自水出。俄而龍長數丈。狀如曳素。倏忽亙天。昕鞭馬疾驅未及數十步。云物凝晦暴雨驟降。比至永崇里第衢中之水已決渠矣。至永泰中香水沐浴東首以臥。比面瞻禮闕庭。以大印身定中而寂。茶毗火滅。收舍利數百粒。其頂骨不燃。中有舍利一顆。半隱半現。敕于本院別起塔焉。初玄宗召術士羅公遠與空角法。同在便殿。羅時時反手搔背??赵弧=枳饚熑缫?。時殿上有花石??論]如意擊碎于其前。羅再三取如意不得。帝意欲起取??赵弧I衔鹌鸫擞岸?。乃舉手示羅。如意復完然在手。又北邙山有巨蛇。樵采者往往見之。矯首若丘陵。夜常承吸露氣。見空人語曰。弟子惡報。和尚如何見度。每欲翻河水陷洛陽城以快所懷也??諡槠涫軞w戒說因果。且曰。汝以瞋心故受今報。那復恚恨乎吾力何及。當師吾言此身必舍矣。后樵子見蛇死澗下。臭聞數里。又一日風雨不止。坊市有漂溺者。樹木有拔仆者。遽召空止之??沼谒峦ブ心竽鄫嬑辶锼麒笱粤R之。有頃開霽矣。嘗西蕃大石康三國。帥兵圍西涼府。詔空入。帝御于道場??毡銧t誦仁王密語二七遍。帝見神兵可五百員在于殿庭。驚問空。空曰。毗沙門天王子領兵救安西。請急設食發(fā)遣。四月二十日果奏云。二月十一日城東北三十許里。云霧間見神兵長偉。鼓角喧鳴山地崩震。蕃部驚潰。彼營中有鼠金色。咋弓弩弦皆絕。城北門樓有光明天王。怒視蕃帥大奔。帝覽奏謝空。因敕諸道城樓置天王像。此其始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66前 【介紹】: 唐鄧州新野人。玄宗時,累官吏部員外郎。天寶間,自太府少卿拜御史中丞,遷文部侍郎。安祿山亂起,潛伏奔竄,不受偽官。肅宗至德間,出為荊州長史兼采訪使。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66 鄧州新野(今河南新野)人。
玄宗天寶中歷仕監(jiān)察御史、吏部員外郎,十四載(755)轉御史中丞,出為荊州長史、采訪使。
安史亂起,陷賊中,不愿受偽職,潛伏奔逸,亂后拜吏部侍郎。
官終太子太傅,徐浩為撰墓碑。
事跡散見《元和姓纂》卷六、《新唐書·庾敬休傳》。
全唐詩》存詩1首。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三
光先。鄧州新野人。官御史。遷吏部員外郎。安祿山之亂。不受偽署遁去。后事肅宗。官至吏部侍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0—788 【介紹】: 唐僧。暨陽人,字道恭。俗姓蔡。年十二請業(yè)于法華寺俊師,每覽儒佛典籍,一讀能誦。后依玄儼,通《四分律鈔》,從左溪玄朗習《天臺止觀》等經論。值安祿山之亂,東歸故鄉(xiāng),與皇甫曾等賦詩往復。移居越州焦山大歷寺,為開山始祖。有《破倒翻迷論》及詩集等。
全唐文·卷九百五
道恭。蘇州法師。貞觀中以高行召至京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字道恭。
姓蔡氏。
東晉太尉謨十五代孫也。
寓居于會稽之暨陽。
母宣氏之娠。
尤多瑞徵。
襁褓中。
聞經唄音。
必有凝神側聽之態(tài)。
丱角聰寤。
每覽孔釋二典。
輒得其理要。
年十二辭親。
請業(yè)于法華寺俊法師。
開元二十六年。
以詔恩獲度。
隸鄉(xiāng)里之香嚴寺。
仍依法華玄儼師。
習四分律鈔。
儼出輔律篇。
邕獨嚌其雋永。
而無所遺軼。
儼謂人曰。
此子學者之司南也。
又從左溪玄朗師。
研究止觀禪門。
昉五夏而遽能開演證入。
天寶中。
邑人郭密。
首眾請?zhí)幏匪轮鞣弧?div id="pgh0s1m" class='inline' id='people_18921_2_29_comment'>
棟宇為之完壯。
俄游京師。
止安國寺。
公卿日填擁。
會祿山反。
乃東還。
過襄陽。
時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鎮(zhèn)荊南。
滯留數月。
給事中竇紹。
中書舍人苑咸。
鉆仰堅高。
俱受心要。
著作郎韋子春。
一時之盛名也。
與之詶抗。
而折其角。
苑舍人嘆曰。
阇梨可謂世外摩尼。
論中師子。
旋鄉(xiāng)里。
仍居法華。
殿中侍御史皇甫曾。
大理評事張河金吾衛(wèi)長史嚴維。
兵曹呂渭諸暨長丘丹。
校書郎陳允初。
賦詩往來。
以繼文許之游。
盧士式為之序引。
以傳永遠。
乃登壇以度釋子。
建寺以憩行旅。
則其功德之被物弘矣。
先是中岳道士吳筠。
造論數篇見斥。
而或者信之。
觀察使陳少游。
請決焉。
于是邕小施韜略。
盡獻俘囚。
遂著破倒翻迷論三卷。
貞元四年十一月十四日。
以疾卒于大歷寺之法堂焉。
寺即檀越騎都尉陳紹欽者所建也。
后以鄉(xiāng)貴徐浩白。
廉使皇甫溫。
奏此額。
而邕獲葬其地。
豈非命歟。
壽七十九。
臘五十。
有文集十卷。
皇甫曾序。
而銘則校書郎陸淮。
碑則戶部員外郎丘上卿。
皆雄筆也。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護法篇第五
釋神邕。
字道恭。
姓蔡氏。
東晉太尉謨即度江祖十五代孫也。
因官居于暨陽。
邕生于是邑。
母宣氏始娠之際。
率多徵異。
襁褓中聞唱經聲。
必有凝神側聽之貌。
丱角聰?過人。
年十二辭親學道。
請業(yè)于法華寺俊師。
每覽孔釋二典。
一讀能誦。
同輩者罕不欣慕。
開元二十六年敕度。
隸諸暨香嚴寺名藉。
依法華寺玄儼師通四分律鈔。
儼識其志氣。
謂人曰。
此子數年后。
卒為學者之司南矣。
爾其勉之。
儼新出輔篇律記。
邕抉其膏腴窮彼衢術。
一宗學者少能與其聯鏕方軌焉。
性非局促。
又從左溪玄朗師習天臺止觀禪門法華玄疏梵網經等四教三觀等義。
秘犍載啟觀性知空。
爰至五夏果精敷演。
吳會問學者從之。
天寶中本邑郭密之請居法樂寺西坊。
恢拓佛舍層閣摩霄。
半澄江影廊宇完備。
后乃游問長安居安國寺。
公卿藉其風宇。
迫慕者結轍而至。
方欲大闡禪律。
倏遇祿山兵亂。
東歸江湖經歷襄陽。
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鎮(zhèn)荊南。
邀留數月時給事中竇紹中書舍人苑咸。
鉆仰彌高俱受心要。
著作郎韋子春。
有唐之外臣也。
剛氣而贍學與之詶抗。
子春折角滿座驚服。
苑舍人嘆曰。
阇梨可謂塵外摩尼論中師子。
時人以為能言矣。
旋居故鄉(xiāng)法華寺。
殿中侍御史皇甫曾大理評事張河金吾衛(wèi)長史嚴維兵曹呂渭諸暨長丘丹校書陳允。
初賦詩往復。
盧士式為之序引以繼支許之游。
為邑中故事。
邕修念之外。
時綴文句有集十卷。
皇甫曾為序。
自至德迄大歷中。
頻受請登壇度戒。
起丹陽洎乎金華。
其間釋子皆命為親教師也。
又以縣南路通衢婺其中百馀里殊無伽藍釋侶往來宴息無所邕。
愿布法橋接憩行旅。
遂于焦山可以為梵場也。
得邑人騎都尉陳紹欽等。
率群信搆凈剎。
一紀方乃集事焉。
吏部侍郎徐浩出佐明州。
以邦國聚落乃白廉使皇甫溫。
奏賜額曰大歷焉。
先是中岳道士吳筠造邪論數篇斥毀釋教。
昏蒙者惑之。
本道觀察使陳少游請邕決釋老二教孰為至道。
乃襲世尊之攝邪見復寶琳之破魔文。
爰據城塹以正制狂。
旗鼓才臨吳筠覆轍。
遂著破倒翻迷論三卷。
東方佛法再興。
實邕之力歟。
末游天臺又纂地志兩卷。
并附于新論矣。
邕廞頤豐角風韻朗拔。
前后廉問。
皆延置別榻請為僧統。
以加崇揖之禮。
貞元四年戊辰歲十一月十四日遇疾。
遺教門人。
趺坐端相而歸寂于大歷法堂焉。
以十二月十四日奉靈儀于寺北原。
遵僧制也。
報齡七十九。
法歲五十。
明年冬十一月方建塔矣。
秘書省校書郎陸淮為其銘。
上首弟子智昂靈澈進明慧照等。
咸露鋒穎。
禪律互傳。
至十一年戶部員外郎丘上卿為碑紀德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25—785 【介紹】: 唐僧。長沙人,字藏真。俗姓錢。以善狂草出名。嘗于故里廣植芭蕉萬余株,以蕉葉代紙練字,因名其所居曰“綠天庵”。嗜酒,興到運筆,飛動圓轉,變化多端而法度具備。晚年趨于平淡。其棄筆堆積,埋山下曰筆冢。前人評其狂草承張旭而有發(fā)展,謂“以狂繼顛”,并稱“顛張醉素”。有《自敘》、《苦筍》等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37—? 字藏真,俗姓錢,長沙(今屬湖南)人。
幼出家為僧。
喜草書。
家貧無紙,乃廣種芭蕉,以其葉練字,書藝大進。
肅宗時,為吏部尚陟所賞。
代宗大歷初。
曾至廣州謁嶺南節(jié)度使徐浩。
后又入京,求見當時名公,以求進益。
顏真卿、張渭、戴叔倫、錢起等,皆作詩文稱賞其草書。
卒于德宗貞元十五年(799)以后。
全唐文》卷四三三有陸羽撰《僧懷素傳》,《宣和書譜》卷一九亦有傳,事跡另參見《唐才子傳》卷三及其傳世諸帖。
其草書今存10余帖,筆勢圓轉飛揚,狂縱放逸,與張旭齊名,世有“顛張狂素”之目。
全唐詩》存詩2首,然小傳則誤為法名相同之唐初律僧。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扶風人,字子全。肅宗時官國子司業(yè),兼太原縣令。工書。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字子全,一作子泉,誤。
京兆始平(今陜西興平)人。
代宗大歷中歷安南都護從事,檢校司議郎。
德宗建中中為河東節(jié)度從事,檢校國子司業(yè),兼太原令,四年以徐浩薦,與弟{自豕}并召入。
其后行跡無考。
事跡散見竇象《述書賦》、《元和姓纂》卷九、《歷代名畫記》卷六。
蒙能詩工書畫。
全唐詩》存詩1首。
全唐文·卷四百四十七
蒙字子全。肅宗時試國子司業(yè)兼太原縣令。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45—818 俗姓徐,衢州須江(今浙江江山)人。嗣馬祖道一。后住信州鵝湖,世稱鵝湖和尚。德宗、順宗、憲宗三朝皆曾應詔入內問對。卒謚慧覺大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五、《景德傳燈錄》卷七有傳?!?a target='_blank'>祖堂集》、《緇門警訓》卷二存其詩偈2首?!度圃娎m(xù)拾》據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字元貞。姓徐氏。會稽蕭山人。生而秀朗。甫七歲。父以經典訓之。日可憶數千言。年十二。投山陰靈隱寺。習內法。開卷輒通。見者嘆賞。屬中宗以龍飛。恩度天山僧道。都督胡元禮??荚嚱?。義格第一。獲剃染。配貫昭玄寺。自茲聽習尤勤至。開元初。從吳郡圓律師受具。復就鄉(xiāng)里開元寺深律師。究四分學。深公既亡。乃游京師。法華玄儼律師。愛其俊邁。謂之曰。于今傳法。非子而誰。未幾。鄉(xiāng)里稱心寺超律師。請任寺職。開元中。以親喪。轉藏經于天臺佛隴山。天寶中。筑室于故支遁沃州之地。以居。俗稱為北塢者。 始夢。二梵僧告曰。汝于此有二十日緣。寶應初。復夢前僧曰。本期二十日。今過矣。魔賊且至。不宜更住。既而袁晁。據剡丹丘。被害滋甚。義因與大禹回律師。詣左溪朗禪師所。練治止觀。于是朝野士大夫。歸心焉。相國杜鴻漸。尚書薛兼訓。中丞獨孤峻。洺州刺史徐嶠。其子浩。皆厚善。大歷己未歲。五月終于稱心。壽八十九。臘六十二。殯于北塢舊居。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大義。
字元貞。
俗姓徐氏。
會稽蕭山人也。
以天授二年五月五日。
特稟神異生而秀朗。
七歲父訓之以經典。
日可誦數千言。
年十二請詣山陰靈隱寺求師。
因習內法開卷必通。
人咸嘆之。
屬中宗正位恩制度人。
都督胡元禮考試經義。
格中第一。
削染配昭玄寺。
自茲聽習旁贍玄儒。
開元初從吳郡圓律師受具。
復依本州開元寺深律師學四分律指訓。
義因游長安。
深公已亡。
乃摳衣法華寺玄儼律師。
其俊邁出倫。
儼云。
于今傳法非子而誰。
及稱心本寺超律師請為寺任。
開元中喪親。
誓入天臺佛隴轉藏經。
答劬勞也。
天寶中遂筑北塢之室。
即支遁沃州之地也。
初夢二梵僧曰。
汝居此與二十日。
至寶應初復夢。
曰本期二十日今滿矣。
魔賊將至不宜更處。
無何海賊袁晁竊據剡邑至于丹丘。
義因與大禹寺迥律師同詣左溪朗禪師所學止觀。
而多精達。
前后朝貴歸心者相國杜鴻漸。
尚書薛兼訓中丞獨孤峻。
洺州刺史徐嶠次徐浩皆宗人也。
以大歷己未歲五月終于本院。
春秋八十九。
僧臘六十三。
殯于寺之北塢舊居。
因造塔焉。
義前后戒壇計二十七登。
受戒弟子三萬馀人。
終時室中聞天樂聲驗乎生。
誦法華經大涅槃經小大乘戒本。
以為口業(yè)德行非歸兜率。
不往凈土未可議其生處也。
徐璹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越州會稽人。
徐浩子,傳父書學。
德宗貞元中,官滁州長史。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