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守直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吳興人。俗姓謝,字清晝。謝靈運十世孫。幼入道,肄業(yè)湖州杼山,與陸羽同居妙喜寺,為莫逆之交。顏真卿為刺史,集文士撰《韻海鏡源》,皎然預(yù)其論著,至是聲價藉甚。李端在匡獄,依止稱門生。一時名公,俱相友善。登戒于靈隱。文章雋麗,當(dāng)時號為釋門偉器。貞元中卒。有《詩式》及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20?—798前 字清晝,晚年以字行,俗姓謝,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人。自稱謝靈運十世孫,實為謝安十二世孫。玄宗天寶三載(744)前后出家于潤州江寧縣長干寺,七載登戒于常州福業(yè)寺。天寶后期曾漫游各地名山,安史之亂后定居湖州,與歷任州縣長吏、過往士大夫及江南隱士詞客交游唱酬不絕。曾與劉長卿、李季蘭、陸羽、朱巨川、閻伯均、靈澈、劉禹錫、孟郊、陸長源、韋應(yīng)物等人唱酬。其唱酬活動之最著稱者在大歷八年至十二年(773-777),顏真卿時刺湖州,召集包括皎然在內(nèi)共32位文人修撰韻編類書《韻海鏡源》,并以顏、皎為中心,形成一個多達95人之聯(lián)唱詩人群,其唱和作品結(jié)集為《吳興集》10卷。受其師守真影響,皎然對律宗、天臺宗、密宗、南北禪宗兼收并蓄,自大歷后期起則日益傾心于南宗禪。生平事跡見《宋高僧傳》本傳,今人賈晉華有《皎然年譜》。文章清麗,詩名甚著,并長于詩歌理論。有《晝上人集》(又題《皎然集》、《杼山集》)10卷,于頔編于貞元八年,今存。另著有論詩著作《詩式》5卷,今存;《詩議》(一作《詩評》)3卷,今存1卷。又有《儒釋交游傳》、《內(nèi)典類聚》40卷、《號呶子》10卷、《茶訣》1篇,今皆不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7卷,另收其所參與聯(lián)句詩22首,《全唐詩續(xù)拾》補2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福州(今屬福建)人。五代時閩僧。嗣雪峰義存。后住福州長生山,世稱長生和尚?!?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〇、《景德傳燈錄》卷一八有傳,《祖堂集》存其詩偈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唐詩匯評
皎然(約720-約800),俗姓謝,晚年字清晝,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人。
早年勤學(xué),出入經(jīng)史百家,中年暮神仙。
玄宗時,曾訪名山,游長安,千王侯。
后隱廟霅溪,皈依佛教。
從杭州靈隱寺僧守直受戒。
復(fù)居湖州杼山妙喜寺,與陸羽、吳季德、李?、皇甫曾、崔子向等交游。
顏真卿守湖州,修《韻海镋源》,皎然亦襄其事。
歷任湖州刺史如崔論、盧幼平、陸長源、于頔等,俱與之交游唱和。
工詩、著述甚多,與清江并稱“會稽二清”。
貞元五年(789),撰成《詩式》五卷,乃唐代較系統(tǒng)之詩論專著,今存。
八年,集賢院征其文集,刺史于頔編其詩文十卷,納之。
有《杼山集》(一名《皎然集》)十卷行世。
全唐詩》編詩七卷。
全唐文·卷九百十七
清晝字皎然。俗姓謝氏。宋靈運十世孫。住吳興興國寺。有詩名。與刺史顏真卿諸名士酬唱。預(yù)撰韻海鏡源。貞元中。敕寫其文集入秘閣。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如晝。吳興長城人。姓謝氏。康樂侯靈運十世孫也。幼負異材。不為世俗所羈絆。遂削染。登具于靈隱戒壇。復(fù)依守真律師。究毗尼學(xué)。儒編老什。靡弗臻其極。尤工著述。辭章俊麗。吟詠尤造微賾。與會稽靈徹錢塘道標(biāo)齊名。故時諺曰。越之徹洞冰雪。杭之標(biāo)摩云霄。霅之晝能清秀。中年遍訪禪席。南能北秀之指。皆所參扣。貞元初。居?xùn)|溪草堂。嘆曰。使雖有仲尼之博識。胥臣之多聞。終朝目前矜道侈義。適足以自撓性真。豈若孤松片云。蒲團相對。無言而意得。至靜而神諧者哉。于是作文謝遣筆硯。遁居杼峰。五年五月。會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負譴。再移守吳興。一見語合。請益宗乘大略。異日汎論及詩。皎命門人出藁一卷以視。且言近日廢置之故。洪驚曰。向嘗讀沈約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詩箴。三子所論。殊不及此宜益自力。以鼓舞天下。而乃中輟。以棄其成可乎。 每夜施鬼神食。舊居京之興國寺。軍吏沈釗德清人。暮乘馬抵駱駝橋。月色如練。見數(shù)人盛衣冠立。釗問其故。曰項王祠東興國寺皎公。脩齋召我耳。長城赳卒錢沛。泊舟呂山南。見數(shù)百人。持食負帛。笑語而過。問之則曰。赴皎公齋歸。 后終于抒峰。皎平生所交游士大夫。則有韋應(yīng)物盧幼平吳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肅薛逢呂渭楊達陸羽。其制作。則有號呶子十卷。內(nèi)典類聚四十卷。儒釋交游傳。外有韻海二十卷。蓋相國于公頔。魯公顏真卿所脩。而皎寔裨其行云。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皎然。
名晝。
姓謝氏。
長城人。
康樂侯十世孫也。
幼負異才性與道合。
初脫羈絆漸加削染。
登戒于靈隱戒壇守直律師邊聽毗尼道。
特所留心于篇什中。
吟詠情性。
所謂造其微矣。
文章俊麗。
當(dāng)時號為釋門偉器哉。
后博訪名山。
法席罕不登聽者。
然其兼攻并進。
子史經(jīng)書各臻其極。
凡所游歷京師則公相敦重。
諸郡則邦伯所欽。
莫非始以詩句牽勸令入佛智。
行化之意本。
在乎茲。
及中年謁諸禪祖了心地法門。
與武丘山元浩會稽靈澈為道交。
故時諺曰。
之晝能清秀。
貞元初居于東溪草堂。
欲屏息詩道非禪者之意。
而自誨之曰。
借使有宣尼之博識胥臣之多聞。
終朝目前矜道侈義。
適足以擾我真性。
豈若孤松片云禪座相對無言而道合至靜而性同哉。
吾將入杼峰與松云為偶所著詩式及諸文筆并寢而不紀。
因顧筆硯曰。
我疲爾役爾困我愚。
數(shù)十年間。
了無所得。
況汝是外物何累于人哉。
住既無心去亦無我。
將放汝各歸本性。
使物自物不關(guān)于予。
豈不樂乎。
遂命弟子黜焉。
至五年五月會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負譴再移為湖守。
初相見未交一言。
恍若神合。
素知公精于佛理。
因請益焉。
先問宗源次及心印。
公笑而后答。
他日言及詩式。
具陳以宿昔之志。
公曰不然。
固命門人檢出草本。
一覽而嘆曰。
早年曾見沈約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詩箴。
三子所論殊不及此。
奈何學(xué)小乘褊見以宿志為辭邪遂舉邑中辭人吳季德。
梁常侍均之后。
其文有家風(fēng)。
予器而重之。
晝以陸鴻漸為莫逆之交。
相國于公頔顏魯公真卿。
命裨贊韻海二十馀卷。
好為五雜徂篇。
用意奇險實不忝江南謝之遠裔矣。
晝清凈其志高邁其心。
浮名薄利所不能啖。
唯事林巒與道者游。
故終身無惰色。
又興冥齋蓋循燋面然故事施鬼神食也。
晝舊居州興國寺。
起意自捐衣囊施之。
嘗有軍吏沈釗。
本德清人也。
夕從州出乘馬到駱駝橋。
月色皎如。
見數(shù)人盛飾衣冠。
釗怪問之。
如何到此。
曰項王祠東興國寺然公修冥齋。
在茲伺耳。
釗翌日往覆。
果是鬼物矣。
又長城赳胥錢沛。
行役泊舟呂山南。
見數(shù)十百人得非提食器負束帛怡然語笑而過。
問其故云。
赴然師齋來。
時顏魯公為刺郡。
早事交游而加崇重焉。
以貞元年終山寺。
有集十卷。
于頔序集。
貞元八年正月敕寫其文集入于秘閣。
天下榮之。
觀其文也亹亹而不厭。
合律乎清壯。
亦一代偉才焉。
晝生常與韋應(yīng)物盧幼平吳季德李萼皇。
甫曾梁肅崔子向薛逢呂渭楊逵。
或簪組。
或布衣。
與之交結(jié)必高吟樂道。
道其同者則然始定交哉。
故著儒釋交游傳及內(nèi)典類聚共四十卷號呶子十卷。
時貴流布。
元和四年太守范傳正會稽釋靈澈。
同過舊院。
就影堂傷悼彌久。
遺題曰。
道安已返無何鄉(xiāng)慧遠來過舊草堂。
余亦當(dāng)時及門者。
共吟佳句一焚香。
其遺德后賢所慕者相繼有焉。
又唐黃州大石山釋福琳。
姓元氏。
荊州人也。
父為襄陽判司。
素崇釋氏。
琳幼好佛門恒循檢操。
早知割愛。
就玄靜寺謙著師下剃染登滿足法已。
躬禮荷澤祖師乃契真心。
后至黃陂剪茅營舍。
終成大院安集四方禪侶。
琳終時年八十二。
興元二年四月入塔。

作品評論

權(quán)德輿《送靈澈上人廬山回歸沃州序》
吳興長老晝公,撰六義之精英,首冠方外。
于顧《釋皎然抒山集序》
有唐吳興開士釋皎然,字清晝,即康樂之十世孫,得詩人之奧旨,傳乃祖之菁華,江南詞人,莫不楷范。極于緣情綺靡,故辭多芳澤:師古興制,故律尚清壯。其發(fā)明之理,則深契真如,又不可得而思議也。
因話錄
吳興僧晝,字皎然,工律詩。嘗謁韋蘇州,恐詩體不合,乃于舟中抒思,作古體十?dāng)?shù)篇為贄。韋公全不稱賞。晝極捻。明日,寫其舊制獻之。韋公吟詠,大加嘆詠,因語晝云:“師幾失聲名。何不但以所工見投,而猥希老夫之意?人各有所得,非卒能致?!睍兇蠓滂b別之精。
唐語林
楚僧靈一,律行高潔,而能為詩。吳僧皎然,一名晝一,工篇什,著《詩評》三卷。及卒。德宗遣使取其遺文。中世文僧,二人首出。
滄浪詩話
釋皎然之詩,傷唐諸僧之上。
對床夜語
唐僧詩,除皎然、靈澈三兩輩外,馀者率皆衰敗不可救,蓋氣宇不宏而見聞不廣也。
唐才子傳
(皎然)外學(xué)超然,詩興閑適,居第一流、第二流不過也。
《唐詩品》
皎師臥深山壑,思繞滄州,游從既勝,興致復(fù)遠。其詩深窺色相,騁其才力,在諸衲間,一公之外,卓非等等。然禪悟未徹,機鋒猶近。
唐詩歸
鐘云:僧詩有僧詩氣習(xí),僧而必不作僧詩,便有不作僧詩氣習(xí)。皎然清淳淹遠,當(dāng)于詩中求之,不當(dāng)于憎中求之。
李維楨《汪文宏詩序》
皎然不能為唐初盛詩,而談詩得唐初盛法,時代所限,難以自超。
唐音癸簽
皎然《抒山集》清機逸響,閑淡自如,讀之覺別有異味,在咀嚼之表,當(dāng)由雅慕曲江,取則不遠爾。
《詩辯坻》
皎然精于詩法,而己作不能稱,較之清江氣骨,故應(yīng)卻步。
《唐七律雋》
皎公詩婉雋,不特為詩僧冠,可與文房、仲文并轡中原。
《東目館詩見》
皎然興高詞瞻,各體皆備,詩僧中豪者也。昔人評永師書有冷齋飯氣。晝詩不然,知非菜肚阿師矣。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會稽(今浙江紹興)人。詩僧。幼出家,代宗大歷初至杭州華嚴寺,師華嚴宗僧人守真。歸越州開元寺后,又從曇一學(xué)《四分律》。大歷八年(773)至南陽從慧忠習(xí)禪觀。大歷、貞元間以能詩聞名于江南,與詩人皎然齊名,時稱會稽二清。與當(dāng)時詩人交往頻繁。晚年住襄州辨覺寺,約卒于憲宗元和間。《宋高僧傳》卷十五有傳,另參《唐才子傳》卷三。其詩多送別贈答及行旅抒懷之作。《全唐詩》存詩1卷。
唐詩匯評
清江,生卒年不詳,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大歷初出家,從杭州靈隱山天竺寺守直求法,又曾居越州云門寺。
后北游,曾至汴州,返越。
建中中復(fù)北游,至陜州。
晚年居襄州辨覺寺,卒。
劉言史有詩哭之。
工詩,與嚴維、盧綸等友善,又與清晝(皎然)齊名,時謂之“會稽二清”。
全唐詩》存詩一卷。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會稽人。
未詳氏族。
少即抗志物外。
沮于父母之愛。
故久而從落染焉。
師事曇一律主。
諷誦通利。
識者以為釋門千里駒也。
俄從守直律師。
于浙陽天竺壇登具。
仍依一公。
習(xí)南山律鈔。
且研究相疏。
皆通暢無遺憾。
善辭章。
或賦詠。
輒擅譽一時。
性褊躁。
雖尊長猶掁觸不已。
一公每優(yōu)容之。
后竟去。
莫之遮挽。
既游歷迄。
無所遇。
乃悔歸。
拜一公曰。
前念無知。
后心有悟。
望和尚大慈。
施與歡喜。
一公憫其誠。
遂為師資如初。
大歷八年。
江于汝濆以鄉(xiāng)曲。
見南陽忠國師。
嘗。
有所傳授云。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清江。
會稽人也。
不詳氏族。
幼悟幻泡身拘羈鞅。
因入精舍便戀空門。
父母沮勸建乎難拔。
禮曇一律主為親教師。
諷誦經(jīng)法寓目俱通。
長者品量之曰。
釋門千里駒也。
于浙陽天竺戒壇求法。
與同學(xué)清源從守直和尚下為弟子。
還聽習(xí)一公相疏并南山律鈔。
間歲精義入神舉皆通暢。
而善篇章。
儒家筆語體高辭典。
又擅一隅之美。
時少倫儗。
其褊懆之性不與人類。
嘗于一公少因不足。
亦有舍和尚之譏。
由是游方服勤。
凡云律筵無不預(yù)者。
自責(zé)己曰。
天下行半少有如我本師者。
還會稽。
一公猶老。
當(dāng)其僧大集時。
擊木唱某再投和尚攝受。
時一公詬罵。
江雨淚而懺悔曰。
前念無知后心有悟。
望和尚大慈施與歡喜。
茍不許收則越人不可以強售章甫也。
一公憫其數(shù)四求哀。
乃曰。
為汝含垢。
遂為師資如初。
江有禪觀之學(xué)。
大歷八年于汝濆遇忠國師。
因弟子說自。
忠曰。
此律師是和尚鄉(xiāng)人。
乃欣然相會尋往南陽。
再謁國師密傳心要焉。
系曰。
江嘗為七夕詩。
或謂之四背中一背也。
通曰。
詩人興詠用意不倫。
慧休怨別。
陸機牽牛星。
屈原湘夫人。
豈為色邪。
皆當(dāng)時寓言興類而已。
若然者言火則焚口。
說食則療饑也矣。
江之舍師后乃揚師之美。
反權(quán)合道也。
實為此詩警世無常引令入佛智焉。
其故何也。
詳江遇忠國師大明玄理無以域中小乘法拘之哉。

作品評論

因話錄
貞元、元和以來,越州有清江、清晝,婺州有乾俊、乾輔,時謂之“會稽二清”、“東陽二乾”、
《宋僧傳?清江傳》
(清江)還,聽飛一公相疏并南山律鈔,間歲精義入神,舉皆通暢,而善篇章。

人物簡介

太虛亭集·太虛亭墓志文
公諱恒。
字貞父。
朔寧人。
徵仕郎洪造署丞諱忠。
生戶曹典書諱潤文。
潤文生成均司藝諱士柔。
即公之三世也。
以公勛。
追贈署丞為兵曹判書。
典書為議政府右贊成。
司藝為領(lǐng)議政并帶勛號。
司藝娵判宗簿寺事吳奕忠之女。
永樂己丑十二月壬辰生公。
公生而聰明智識。
絕世離倫。
學(xué)業(yè)日進。
華聞益播。
詞源逸發(fā)。
大為儕輩推服。
宣德甲寅。
世宗臨雍策士。
善公對策。
擢公為第一名。
特授宣務(wù)郎。
集賢殿副修撰。
知制教兼經(jīng)筵司經(jīng)。
參修思政殿訓(xùn)義。
止齋權(quán)先生器公。
以姊女妻之。
每見公著述嘆曰。
吾東方文章氣習(xí)頹靡。
能發(fā)揚振起者必斯人也。
明年。
轉(zhuǎn)修撰兼春秋館記事官。
參撰高麗史。
戊午。
文宗在東宮。
學(xué)問大成。
世宗選一時名儒補宮官。
公首應(yīng)選。
以副校理兼世子左司經(jīng)。
癸亥。
轉(zhuǎn)校理兼藝文應(yīng)教。
世宗創(chuàng)制諺文。
開局禁中。
親簡名儒八員。
掌制訓(xùn)民正音東國正韻等書。
今領(lǐng)相高靈申公暨公實稟睿旨。
多所贊定。
世宗深加眷注。
不數(shù)年。
擢拜直殿。
丁卯秋。
中覆試第五名。
超授奉正大夫。
守直提學(xué)兼世子輔德。
時文宗監(jiān)撫庶事。
書筵官掌機密。
公啟沃獻替靡不精當(dāng)。
庚午。
文宗即位。
累遷至司諫院左司諫。
階通政。
辛未。
進集賢殿副提學(xué)。
公居侍從十有八年。
而凡講說詞命。
編摩著述。
悉皆主之。
一國翕然稱為大手。
壬申。
擢承政院同副承旨。
轉(zhuǎn)左副。
及文宗賓天。
國勢疑危。
公居近地。
周旋匪懈。
癸酉冬。
世祖炳幾靖難。
公適宿禁內(nèi)。
協(xié)贊實多。
特升為都承旨。
尋賜輸忠衛(wèi)社協(xié)贊靖難功臣號。
甲戌。
拜嘉善大夫吏曹參判。
封寧城君。
乙亥。
遷司憲府大司憲。
時世祖攝政。
逆黨馀孽。
尚未盡除。
公條陳數(shù)十事。
皆蒙允可。
是年六月。
世祖即位。
賜佐翼功臣號。
秋丁內(nèi)艱。
丁丑服闋。
拜嘉靖戶曹參判。
尋移吏曹。
戊寅。
資憲仁順府尹。
歷工,刑兩曹判書。
時睿宗在東宮。
世祖教曰。
輔養(yǎng)儲君。
非老成不可。
命公為賓客。
是年冬。
丁外憂。
是時世祖方撰經(jīng)國大典。
明年。
世祖命起公復(fù)。
公三上書固辭。
御書批其尾曰。
事之重。
國所共稱。
卿之才。
予所獨知。
不合專為一身。
正宜廣利萬世。
公不得已赴召。
除知中樞院事兼藝文大提學(xué)。
世子左賓客。
成均大司成。
階加正憲。
世祖親制訓(xùn)辭授睿宗。
又制兵將說教諸將。
皆命公注解。
公深究睿章。
推衍增益。
論斷詞旨曲暢方通。
而盡合先儒之說。
上甚嘉悅。
辛巳。
轉(zhuǎn)吏曹判書。
階加崇政。
尋移判中樞院事。
癸未。
拜議政府右贊成兼世子貳師。
遷左贊成。
世祖分命宿儒。
講論四書五經(jīng)。
考古證今。
參定句訣。
又召會文儒辨同異。
上親加睿裁。
公在左右。
每承顧問。
毫分縷析。
應(yīng)對如響。
上聽之亹亹不厭。
目左右曰。
寧城真天才也。
丙戌。
階崇祿兼判兵曹事。
公辭曰。
兵官機務(wù)。
非臣迂腐所堪。
乞解其任。
言甚切至。
上不允。
尋加輔國崇祿大夫。
丁亥。
擢拜大匡輔國議政府右議政。
五月。
轉(zhuǎn)左議政。
九月。
升領(lǐng)議政。
屢以盛滿辭。
十二月。
還封寧城君。
戊子。
睿宗即位。
加領(lǐng)經(jīng)筵事。
明年己丑。
我主上殿下即位。
日御經(jīng)筵。
命公為領(lǐng)經(jīng)筵事。
以累朝儒宗。
甚重敬之。
庚寅。
改封府院君。
辛卯。
賜純城明亮經(jīng)濟弘化佐理功臣號。
冬十二月。
再入相。
兼領(lǐng)經(jīng)筵,監(jiān)春秋館事。
進世祖,睿宗兩朝實錄。
上嘉其功。
賜鞍馬。
癸巳夏大水。
公以陰陽失節(jié)。
責(zé)在三公。
上書辭職。
上不允。
甲午四月。
公有微疾。
時方恭惠王后初喪。
襄事甚嚴。
壬午。
公力疾命駕將出。
遇暴甚劇。
上連遣內(nèi)醫(yī)胗視。
百藥不效。
翌日卒。
享年六十六。
上震悼。
遣內(nèi)臣往吊。
又命內(nèi)官慰之。
禮官奠賻如例。
加賜米豆紙布若干。
官尤葬事。
是年某月。
葬于京畿某邑之某原。
公性謙恭簡靜。
端介無華。
立身行已。
常持正不撓。
平居雖隆冬盛暑。
終日整冠危坐。
略無惰容。
至于奉公。
憂國如家。
再入相府。
政務(wù)寬大。
不喜更張。
與人言。
常先示退損。
不自表襮。
又不立崖岸自異。
至如朝廷論議。
臨決大事。
確不可犯。
居家清白。
關(guān)節(jié)不行。
不邇聲色。
不事產(chǎn)業(yè)。
家務(wù)一委之夫人。
無毫發(fā)干慮。
待親戚以仁。
接下以恭。
遇事常加三思。
立朝四十年。
一不披彈劾。
自登第至臺輔。
未嘗一日寄外。
慨然以斯道為已任。
獎進后學(xué)。
為文章。
自出機杼。
大放以肆。
雄豪富贍。
如長江大河。
勢不能止。
尤工于駢儷。
凡朝廷事大表箋。
高文大冊。
皆出其手。
華人每稱我國表詞精妙皆公所著也。
圣上方倚任圖治。
天不憖遺。
可勝痛哉。
公娵達川府院君徐彌性之女。
封貞敬夫人。
生二男四女。
男長曰永潾。
中壬午司馬試。
丙戌某人榜登第。
今為刑曹參議。
次永灝。
禦侮將軍。
行司果。
女長適禦侮將軍行司猛鄭涵。
次適保功將軍行司猛文簡。
次適中訓(xùn)大夫掌隸院司議李鈞。
次適宣教郎行社稷署參奉申銖。
參議先娵大護軍李孝林之女。
生一男。
曰秀英。
后娵觀察使樸健順之女。
生三男。
曰秀豪曰秀雄曰秀杰。
司果娶判書鄭孝常之女。
生一男。
鄭司猛生一男一女。
文司猛生二男一女。
司議生一女。
參奉生一男。
并幼。
將葬之月。
參議請余志墓石。
某于公。
偏承一顧之恩。
凡讎校文墨。
操秉史筆。
未嘗不與之偕。
況又同在太常叨奉末議。
優(yōu)蒙肯可。
相從近三十載。
雖謂之知已。
可也。
公捐館之前一夕。
謁公于第。
公談話自若。
噫。
晨夜之頃。
豈意便隔幽明。
公之豐功偉績。
有國乘在。
奚庸贅說。
略敘世系游宦之次。
子孫男女之?dāng)?shù)。
瘞于墓道。
兼抒悲懷云爾。
(私淑齋姜希孟。
撰。)

人物簡介

甬上耆舊詩·卷二十五
字長孺,號茂嶼,先曾大父太保公有孫七人,公為長,先儀部公最少。
公少負奇質(zhì),有威重,讀書數(shù)行下。
七歲時,自其所居室過聽事,出就書舍,每日進止,不失一步。
門中有長者目識之,嘆曰:此兒酷似聞,莊簡未可量也。
中進士,以行人授監(jiān)察御史。
在臺守直節(jié),無所附麗。
同里某公初罷相,亢章論之,竟以忤時出為廣東治鹽僉事。
時粵中鹽法大壞,公至,慨然曰:朝廷名此官,非立法,鹽終不理。
然法惟在均在覈,因博訪前后,大釐剔諸宿弊,去吏之奸及豪大猾為蠹者。
法初嚴而適得其平,凡歲增額至三萬,遂得捐商家積負,汰其浮贖,復(fù)請免屬郡他苛稅,以所羨三千三百充之,商與民并大蘇。
因條所行,著為鹽政考。
自后監(jiān)司雖才,必善守其法,小變通之,此書遂為畫一。
改山東海右參議,值登萊大水,公晨夕籌策,命有司停征止訟獄,招集流亡,盡捐郡縣輸贖三千,以轉(zhuǎn)粟濟民,民藉不死。
遷副使督學(xué)陜西,在濟南李攀龍、京山李維禎后,一時文衡稱關(guān)中三李。
適山東復(fù)大祲,以士民之請,再徙守濟南。
參政公采酌荒政,以次畢舉,凡守令所不能行,公俱身任之。
大中丞指所久不決,公立遣之,撰有公宣記事,即擢本省按察使。
蓋公在監(jiān)司,起僉事為外臺長,其舉卓異俱第一。
萬歷四十七年,遂以僉都御史巡撫貴州。
黔既無額餉,歲饑,數(shù)用兵衛(wèi)所至十年無俸,戍卒三四年無糧,會征調(diào)土兵,苗仲?□交煽動為亂,土司陰與相結(jié),更挾以自重,其患巳成,公再瀝血請餉,為預(yù)防計,而當(dāng)事忌公威名,遠臣號呼,漠置不理。
公因六疏力請疾,得許。
方候代,忽永寧宣撫奢寅反,重慶報至,貴陽震動。
公念封疆受寄,義不敢辭,遂復(fù)出視事。
而黔所屬水西安氏與奢賊世姻,本同謀,其同知安邦彥最狡難制。
水西去貴陽僅七日,公雖日發(fā)兵守湄甕,戰(zhàn)老君關(guān),復(fù)遵義郡縣,聲言推藺賊沖,而所憂惟在肘腋,圖厚為之備。
然貴陽奇正,兵止三千,糧匱,守?zé)o具。
公乃佯許邦彥使討藺,先給少餉,冀稍緩其謀。
而急從滇中借餉二萬、募鎮(zhèn)筸兵三千、義勇一千、合奇正兵得七千、市硝磺一萬七千斤、鉛鐵萬斤、聚米一萬七千石。
俱畢集,得恃有備。
而奢賊詭傳巳破成都,邦彥遂反,僭稱羅甸王。
合苗仲龍、蔡兵數(shù)十萬,趨貴陽。
初水藺合謀,奢寅欲取成都作家,安邦彥欲取貴州作家,因結(jié)烏蒙烏撒,從沾益取云南作家。
事成,蜀兵下荊襄滇黔,合兵出偏沅,遂窺江南,其謀不小。
公諜知其詳,謂我惟堅守貴陽,斯其勢足控制滇蜀,此國家所開一線官道,系西南安危甚重。
公乃登陴灑血,與吏士共申大義,分諸營列城八里。
部署甫定,賊步騎奄至,公身當(dāng)賊沖,賊望公旗鼓所在,盡銳攻之。
公命將士禦賊,奮氣百倍。
賊據(jù)西城外石坡,其高踰月樓數(shù)尺,賊自上投,矢石如雨,城幾陷。
公急命集大銃,夾強弩擊之,火燄中見人尸,若群鴉攫摶,從空中飛墜,數(shù)百賊俱下坡走。
復(fù)造廂樓,高三丈,中可伏數(shù)十人,外復(fù)布枋革,用婦人雞狗作厭勝。
火鏃不能入,下推轆轤臨城,城中哭聲震天地。
公命烹一彘,雜以斗米飯,投城外,作遙飼雞犬狀,再取虎豹皮張城樓,以祓不祥。
銃石遂中賊廂,殺數(shù)人,賊尚堅持不動。
公乘黑縋健兒三人,持火藥油草從廂下燒之,廂立燼,賊俱驚,墜死者半。
又編竹籠數(shù)萬,中盛土為臺,乘城出埤堄一丈。
公立撤大寺鐘樓,建城上。
賊翹望氣奪,盡棄籠去。
公曰:玀,賊謂我徒能塞門自守耳。
非出兵大殺賊,賊不畏我。
乃突發(fā)壘土開門,使銳卒驟前砍賊。
賊驚敗,斬首甚多。
自后每戰(zhàn)賊必敗,其氣大沮。
安賊更定謀,謂惟四面重圍,絕其餉道,可坐困貴陽,遂不復(fù)苦攻。
會都督張彥方、都司黃運清率兵來援,與賊戰(zhàn)于龍里,兵敗。
賊知援兵怯,而城中食易盡,乃陽追二將,尾其后,縱使入城。
次日,笑謂城上人曰:吾放二將來,食盡汝米,旦夕俱作餓尸,尚能出戰(zhàn)耶?
時二將兵八千,冒稱一萬四千,日支米一百四十石,至改月,尚不決一戰(zhàn)。
公謂監(jiān)軍劉錫玄曰:中賊計矣!
古人去兵去食,正在此時。
乃使將率兵九千出各硐就食。
城中尚留主客兵六千。
初人給米一升,漸減為五合,至一合,遂啖死人肉。
未幾,遂烹活人。
初米值漸騰至五百錢一升,以至二萬錢一升;馬肉值二千五百錢一斤,舊鞍甲,靴帶皮煮爛一千六百錢一斤。
公力既竭,豫以刀繯授家人,使各自為計。
公身扶疾登敵樓,城上惟輪疲卒數(shù)十人枕甲臥。
然賊每窺城梯而上,公奮臂一呼,吏士俱強起砍賊,賊跳??自死者無算,城終得全。
自二月七日被圍,至十二月七日,新?lián)彳娡跞坡试D(zhuǎn)戰(zhàn)至城下,賊潰毒,圍始解。
亢守三百日,大小凡七十馀戰(zhàn),殺賊萬人,得賊仗數(shù)千,陣亡兵七百馀,俱餓死。
城中人十萬,僅存男女小弱二百馀人,遺民感公忠義,相率就刀俎,竟無一人叛者。
朝廷獎守黔諸臣,進公兵部右侍郎,公仍稱疾歸里。
是時逆珰魏忠賢方擅命,慕公望重,數(shù)遣人致意,使公重上一疏自敘,即召公戎政尚書,盡屬兵柄。
公由是益謝病,口不及黔事。
崇禎改元三年,上召對廷臣,給事某以宿憾奏公嘗受安氏金盆,致生釁,幾陷公罪。
御史毛羽健出與辨甚力,且謂貴陽功苦,實過睢陽公。
事遂大白,再加一級賜金。
后數(shù)年,公竟病卒于家,年七十二。
公擅風(fēng)儀,體長疏,眉目如畫,望若天神。
性廉介,持操甚厲。
自起家,身與廝養(yǎng)同糲食齏一盂。
在官,凡屬吏庭見,使一小史侍立,取視所持謁具出身即置席上。
若中列所饋輒手謁。
俟其白事畢,復(fù)使持出。
蓋公歷官至開府,不受人一物。
亦未嘗知其所饋何物也。
既出貴陽圍城。
名震天下。
然終老泉石不復(fù)用。
即誣口所云安氏金盆,本有受之者,公亦不斥其人自辯。
論者謂公初陳徙薪之策,既不信于朝廷;終有爛額之勞,復(fù)受謗于門戶。
子公伏波,結(jié)憤千載。
及公歿未久,兩京繼陷,行朝始追錄,公以風(fēng)厲天下。
乃下詔曰:李先生橒貴陽之守,可方古烈,足愧今人。
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謚忠毅。
官其一子文緝大理寺副使,兼中書舍人。
公下筆老健,生平經(jīng)濟得盡發(fā)于文章。
撫黔疏草,人以比陸忠宣。
嘗使客作書,略為裁定數(shù)字,輒煥然意出。
它詩文集并行世。
維基
李橒,字長孺,浙江鄞縣人。萬歷辛丑進士。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科進士,授行人司行人,擢監(jiān)察御史。按例轉(zhuǎn)任廣東鹽法僉事,歷官山東右參議、陜西提學(xué)副使、山東參政、按察使。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擢升右都僉御史,巡撫貴州。當(dāng)時四川永寧宣撫使奢崇明反明,攻陷重慶。天啟二年(1622年)二月七日,貴州水西(轄鴨池河以西地區(qū))彝族土同知安邦彥知奢崇明起兵反明,亦乘機叛明,史稱“奢安之亂”。李枟知貴州必有戰(zhàn)禍,多次上疏,請求增兵益餉。當(dāng)時遼東事急,朝廷對此置之不理。接著李枟被朝臣攻擊,于是六次上疏乞休。朝廷決定以王三善出任貴州巡撫,命李枟在王三善未到任前繼續(xù)留任。此時奢崇明已陷遵義,貴陽大震。安邦彥率十萬大軍進圍貴陽,李橒和巡按御史史永安等堅守,“時城中兵不滿三千,橒募兵四千,儲米二萬石,至戰(zhàn)守具?!辟F陽以西數(shù)千里,盡為安邦彥所據(jù)。至天啟二年十一月,貴陽被圍逾三百日,城中糧盡,人相食,朝廷嚴命王三善進兵以解貴陽之危。至十二月七日,王三善部抵貴陽城下,其圍遂解。最初貴陽城內(nèi)有男女?dāng)?shù)萬人,餓死殆盡,至解危之日,僅余二百人。李橒得以辭兵事,解官而去。熹宗同意都御史鄒元標(biāo)之建言,升李橒為兵部右侍郎。御史蔣允儀稱土司安位襲職時,李橒曾索其金盆,以致開啟邊釁,經(jīng)貴州巡按侯恂覈調(diào)查,證明無此事。但李橒未得重用,只好還鄉(xiāng)。崇禎元年,給事中許譽卿再以向土司安位“索取金盆”事質(zhì)疑李橒,只有御史毛羽健為李橒辯護,給事中佘昌祚認為羽健有意曲庇。崇禎帝下令川貴總督朱燮元等再調(diào)查,證明無此事。崇禎九年冬,又敘守城之功,李橒得到一些賞賜。久居鄉(xiāng)里,卒年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