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張老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梁萼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江西臨川人,字紹輝。
幼孤,警敏嗜學。
師事張孟同。
永樂四年應遺賢詔進京,授都昌訓導。
后與修《成祖實錄》、《仁宗實錄》。
升衢州府教授。
曾五次典京闈文衡。
文聲甚著。
馮行貞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江南常熟人,字服之。
馮班子。
從休寧程打虎及張老學槍法,所向無敵。
康熙中從征吳三桂,有功當?shù)霉?,尋棄歸。
僑居吳中婁門外,以經(jīng)書教授,詩畫自娛。
年七十余卒。

人物簡介

萍影詞·序·彩毫偏與庶黎親
作者:張結 蔡淑萍詞家把其新編定的《萍影詞》校樣寄我,要我提意見并寫一篇序言。我是從來沒有也不敢為別人的作品寫序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怕自己所見未必對,寫成引導讀者欣賞一部作品的序,如所感所談未必恰當或甚至有誤,那就變成誤導了,這無論對作者和讀者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作法。但作者說,近幾年她常以新作見示,我也陸陸續(xù)續(xù)地在信中寫過一些意見,有一些還是對的,鼓勵我寫出自己的想法。情不可卻,只好勉強一試。 我知道作者的名字和讀她的作品,已近二十年,但見到她和在一起工作,卻是六七年前的事,那是作者應聘到《中華詩詞》雜志,主持日常的編務,而我擔負部分刊物的終審工作,所看到的正是她所編出的稿件,可以說從一開始,對很多問題就有比較一致的看法。從2003年到2006年初的三年中,共同對稿件決定取舍和進行必要的修改潤色,中間還到不少地方采風和參加多次大賽的評獎,合作得一直很好。以后她回故鄉(xiāng)成都定居時,我曾以“每因好句沉吟久,愿與斯民苦樂同”的詩句送她,那確實是我當時的所想。她返鄉(xiāng)后時常以新作見寄,要我提出修改意見,看法上的交流比她在北京時反更頻繁一些,對她的作品及人生經(jīng)歷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作者生于1946年,在她讀初中時,就出現(xiàn)了雖在席卷全國的“文革”風暴以前、但已遠遠不是青萍之末的強風。由于她父親的問題,作者也被視為“另類”,只是在師長、同學的幫助下勉強念到高中,畢業(yè)后無法上大學,回鄉(xiāng)務農(nóng),一家人連最起碼的衣食也無法保證。到“文革”初期,她又為謀生遠赴新疆,卻連一個“農(nóng)工”的身份也得不到,干的是“家屬隊”,過的是“羊兒扒雪覓衰草,我拾枯枝烤凍馕”、“風雪牧歸唯犬伴,荒原圃作畏狼來”的日子。直到1979年初她的父親得到平反,她才被批準為農(nóng)工并“以工代教”當上中學教師,后來也才有機會學習寫詞。她的第一首詞作也是本集首篇的《少年游》,得到詩友們的稱贊,鼓勵她繼續(xù)寫下去,從此走上了詩詞創(chuàng)作的道路。 在這首詞以及以后的很多作品中,作者雖然也寫到自己艱苦的生活、復雜的情緒,但更多地是把它升華到對美好生活的希冀和憧憬,對同樣生存艱辛的人們的同情和關懷上。像她的《八聲甘州 冬夜》: 又一年逝水嘆如斯,燈下漫銷凝??v窗前月淡,瓶中梅好,無奈凄清。一個鐘兒小小,恨嘀嗒聲聲,只管催人老,不管傷情。 悵對素箋難寫,是如煙舊事,如夢生平。便而今細數(shù),碌碌事何成!想佳人、猶依修竹,待何時、共賞萬山青?搴簾處、有孤桐影,伴我寒庭。 上闋寫凄冷的心情,感情細膩婉轉,又不沉溺于一己的哀怨。下片則從凄清中仍朝前看,其中的“佳人”,應為作者所追求的美好的東西,是理想中的自我。作者寫這種雖身處逆境或曾經(jīng)遭受的苦難、卻著眼于未來的例子還很多,如《蝶戀花 己巳中秋》中面對“黯淡云如疊”的如磐夜色,卻相信也終于迎來了“天意應知憐蹀躞,中宵放出盈盈月”的清光瀉水般的中秋之夜;《虞美人 游南溫泉》中,面對“菰蒲荇藻橫窗牖,昨夜山洪驟”的一片狼藉,仍宣言“憑欄莫悔此番來,待得雪時還訪臘梅開”,等等,這些均非有意之作,但都反映了作者的性格。而正是這種追求和期待,使作者頑強地生活和寫作下去。 盡管作者對自己的遭遇并沒有著力去寫,卻對同樣遭際厄運甚至付出了生命代價的弱者懷著深切和強烈的同情。在《浣溪沙 悼少年劉永》中,作者為一個因饑餓難忍不得不去偷食青苗而遭受毆打并最終被趕入嘉陵江致死的少年,發(fā)出了“此其人世乎?”的責問,并寫下“底事群氓人作獸,無端江水碧成殷。深悲巨憤淚汍瀾”的有異于她的其他詞作風格的詞句。這使我想起杜甫的《又呈吳郎》,對因難耐饑餓來打棗子充饑的鄰家老婦,杜甫想到的是“不為困窮寧有此,祗緣恐懼轉須親”,勸吳郎不要為阻止她而插上稀疏的籬笆,最后發(fā)出了“正思戎馬淚盈巾”的浩嘆。我不知道作者在寫《悼少年劉永》時有沒有想到杜甫的詩,但這種深切的悲憫情懷和人本思想?yún)s是相同的,這也是中國詩史上的一個亮點而絕不是暗點。 作者是重感情的,在新疆,她遙望故鄉(xiāng),寫出了“月明千萬里,鄉(xiāng)思無窮已。不敢問姮娥,家山夜若何”(《菩薩蠻 中秋》)那樣魂牽夢繞、情思悱惻的詞句,而在她離開新疆之后 ,卻又視那片粗礪廣袤的土地為第二故鄉(xiāng),充滿“問緣何、鄉(xiāng)愁難泯,待歸時、塞上又情牽?深斟酒,向東風祝,春滿天山”(《八聲甘州 讀〈軍墾頌〉寄唐世政先生》)的感激之情。她的親情、友情以至遣懷寄興、登臨詠唱諸作也都情重于辭,讀來令人有沉甸甸之感,覺得那都是她用自己的生活、情感堆積起來的,從而為讀者所喜愛。 在寫作時,作者不但要求感情上的真,甚至事實和細節(jié)上也要求真實(盡管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進行集中、想象和夸張是完全可以的),一定要寫自己的親身所歷、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和真心所感,再從中擷取帶有典型意義和生活情趣的畫面如實寫出,往往形象鮮明,生動傳神。我很喜歡她的《江城子 故鄉(xiāng)行四首》中的《春日即事》,其下片是: 少婦園中正種瓜。小嬌娃,坐爬沙?;h外人聲,笑問:“崽他爹?”“上月買來新‘解放’,‘瘋’不夠,肯還家?” 它的主人公是一個剛剛擺脫貧困初步踏入小康之門的農(nóng)村少婦,她對新生活的滿足和喜愛、對剛購置了“解放”牌汽車因跑運輸往往很晚才回家的丈夫似嗔實喜的感情,都躍然紙上。而十多年后,作者又一次回到故鄉(xiāng),卻寫了這樣一首《長亭怨慢》: 問何事、真關情處?記得家山,惠風初度。眼里新苗,耳邊言笑,共誰語?筆端詞賦。祈父老、從今富。一十五年間,便夢里、鄉(xiāng)情千縷。 延佇。嘆歸來半日,不是舊時心緒。艱難稼穡,怎忍盡、七旬翁嫗!過學校、哪有書聲,但蕭瑟、窗前風雨。愧懵懂年來,看慣升平歌舞! 詞生動地寫出了農(nóng)民進城務工大潮下的一些農(nóng)村的情景,眼前田間的“七旬翁嫗”和空蕩蕩的學校,使作者對“一十五年間,便夢里、鄉(xiāng)情千縷”的故鄉(xiāng)農(nóng)村,產(chǎn)生了現(xiàn)實并不是那種“升平歌舞”情景的感嘆。中國的農(nóng)民工現(xiàn)象,是一個新的也是復雜的問題,無可諱言,它在促進了城市的發(fā)展也給農(nóng)民帶來了財富的同時,也有不少待解決的問題,包括作者所看到的一些現(xiàn)象。它要求多方面包括各級政府以及經(jīng)濟學家、社會學家的共同努力。作者忠實于自己的所見所想,說出強烈要求說出的話,則不僅反映了真貌,表現(xiàn)了一位詩人的責任感和憂思,也會有利于讀者對作者的經(jīng)歷、思想和她當時的所處環(huán)境有更多的了解。 對作者的詞風,有不少讀者喜愛其婉約清新的一面,這自然是完全有理由的。但早年生活的磨練和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和關懷,又使她具有堅強甚至執(zhí)著的性格,使我覺得她的作品總非婉約二字所能概括。如《水龍吟 梅花》的下片: 寫盡暗香疏影,也難描,風流情味。橋邊驛外,芳馨如故,豈為塵被?深院華堂,凡風吹上,自成清氣??v愚頑弄巧,斫殘致病,骨何曾媚! 就不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李易安,也不是寫“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那樣閑適清雅名句的林逋,而只能是雖曾飽經(jīng)憂患卻依然端正站立的作者自己了。至于“滿目芳菲花共柳,誰護春光,不許陰霾驟?萬里長江排遠岫,濤聲欲作風雷吼”(《蝶戀花 丙寅清明》)和“欲挽長江黃河水,洗神州大地無污垢”(《金縷曲 吊無名烈士墓》)等句,就更充滿了胸懷祖國的大氣,這一切都出自作者的內(nèi)心,并沒有給人以不自然或不協(xié)調之感。 這次出版的《萍影詞》,是作者對其作品進行了修改、增補的結果,雖沿襲了十多年前的原書名,而內(nèi)容已有很大的不同。其一,是對初版所收的作品作了認真的修改和審訂,而這一部分只占全書的三分之一稍多;其二,是增加了作者自1996年迄今的詞作;第三,是作為附錄編入了作者的詩。關于前二者,讀者會從審訂后的作品看出作者對其舊作近于苛刻的要求,從她新的作品也可看出作者依然葆其赤子之心、又不斷探索追求的努力。對于第三點即她的詩,也許由于其中不少作品我曾經(jīng)看過,覺得還有一些想法要說。 作者寫作詩的時間要晚一些,從她編定作品的時間看,是始于1996年,但從那時起,作者對詩的寫作就付出不下于詞的精力,本書所收的在幾乎同一時期所寫的詩甚至稍多于詞,便是證明。在作者早期的詩中已有不少好句,以后更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如其中寫于汶川大地震之后的一首七律《有所思》: 晨昏獨坐對熒屏,無限傷心總莫名。 援救真傾全國力,死傷多是少年英。 地心奧秘何由解?筑室堅牢竟未能! 人類家園唯有此,反思方足慰亡靈。 它可以說是作者強烈的人文關懷的自然流露。在巨大的震情和全國人民竭盡全力救援的感人事跡面前,詩人會從各個角度寫出自己最感動的地方,而作者首先想到的則是那些“少年英”,是那些本來可以減輕和今后應考慮如何避免的損失,首先是人的損失。這和作者“也為曾經(jīng)多郁結,愛他豪放喊山聲”(《晨登宜賓翠屏山》)中追求個性解放、“放歌一曲原生態(tài),如聽松間澗上風”(《靈芝湖聽彝族姑娘歌唱》)的要求尊重和善待自然,也有其相同的地方。在四川蒼溪游覽時,作者還寫了“惜我今來春欲盡,一灣瘦水不堪看”(《杜甫放船石》)的詩句,我想作者也不只是在發(fā)懷念杜甫的思古之情,更有著對眼前“一灣瘦水”的沉思和憂慮。這一切,我們在作者的詞中似乎都曾經(jīng)看到,不過表現(xiàn)在詞中更低回宛轉,表現(xiàn)在詩中更明快深切罷了。因之作者的詩在本書中雖然只是作為附錄刊出,我想無論對喜愛作者作品還是希望了解其整體創(chuàng)作的讀者來說,都是有機的一部分。 拉拉雜雜寫了以上這些,反而增加了在本文開始時寫到的擔心。好在作者的作品俱在,如作者一定要把這些想法作為“序言”,我想讀者會在讀后得出更全面的結論,以糾正本文的不足以至錯誤。最后,擬以兩首寫讀時所感的小詞為此文作結: 浣溪沙 讀《萍影詞》有感 其一 廿載塵沙雜鬢絲,身何坎坷意何癡,倚聲自學小山詞。 大漠雪峰徒涉日,枯枝野火烤馕時。情懷天下幾人知? 其二 邊雁銜秋入遠云,沙原綠野斗詩新,當時贊譽自紛紛。 四紀悲歡成舊夢,一編珠玉記前痕。彩毫偏與庶黎親。 己丑冬日于北京
萍影詞·后記
這本詩詞集終于付梓了,心里很有些感慨。
我生在貧困山鄉(xiāng)并不富裕的農(nóng)家,比較正規(guī)的學校學習,只到高中,而就這樣,還是家族有史以來學歷最高的第一人,所以,所謂家學淵源,名校深造,在我是沒有概念的。
人到中年以后,有機會念函授,掙了兩個??莆膽{,一個本科文憑,都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不是因為特別喜愛,而是荒廢近二十年后,別的學科自覺已經(jīng)撿不起來。
但是,念函授和上全日制大學是有區(qū)別的,那是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沉重的家庭負擔之余進行的,所以,考試通過了,書讀了多少呢,真的很難說啊。
正如拙作中所記敘的,我學習作詞和作詩,都很偶然。
回顧自己學詩的經(jīng)過,確實對很多人心存感激。
我退休前的十幾年,工作在民盟重慶市委機關,有幸接觸到不少盟內(nèi)前輩和同志,他們也許并不寫詩詞,但他們給予我思想上的營養(yǎng),卻是重要而豐富的;我最先參加的詩詞組織是四川省詩詞學會,學會的領導和師友,對我的創(chuàng)作給與了很多關懷、教導、勉勵,使我學詩的路子基本上是對的;我以詩詞為“主業(yè)”,是到《中華詩詞》雜志社作編輯,雖然時間只有短短的三年,但由于雜志社的領導和同仁,給了我學習、工作、發(fā)展的空間和條件,我覺得自己在這幾年中也有相當?shù)倪M步;但我畢竟基礎差,尤其在詩詞語言的把握運用上,常感力不從心,不少詩友曾提出過具體字句的修改意見,讓我從中領悟到一些道理。
在此,謹向所有指導、幫助、欣賞、鼓勵我的前輩、師長、朋友,表示誠摯的謝意。
《中華詩詞》主編張結先生慨允賜序,使本書增色,并命題為“彩毫偏與庶黎親”,令我感動而慚愧,這個題目,是張老對我以往作品鼓勵性的評價,也是對我以后寫作的期望;十四年前,我印過一本非正式出版的小冊子《萍影詞》,承蒙著名書法家、盟內(nèi)前輩徐文彬先生題寫書名,這次出書,仍沿用了徐題寫的原書名;四川詩詞學會李維嘉會長十分關心此書的出版,滕偉明、楊啟宇、趙洪銀、劉靜松諸君給予了切實的幫助,在此一并深表感謝。
學詩近三十年,一直有一個追求目標,就是用“淺近”的語言,記下“自己”的經(jīng)歷、見聞、感想,風格上最好能夠稍微接近前人標榜的“語淺情深”、 “言近旨遠”,內(nèi)容上最好能夠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即在拙作《踏莎行 到澄江》一詞中說的,“非關一己閑愁怨”),以期引起讀者的一點共鳴。
想是這樣想啊,也這樣努力了,但那目標卻還在遙遠的前方,看著眼前薄薄的一疊書稿,真是心有遺憾。
無論如何,這本小書,就要送到師長、朋友、讀者的手中了,希望有讀者有耐心讀它,希望有讀者喜歡它,希望有讀者指出它的不足,幫助我進一步提高。
謝謝!
蔡淑萍 2009年12月于成都